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品鑒 | 顏色釉瓷: 典雅多姿的「人造寶石」

2024-02-28收藏

顏色釉瓷是中國陶瓷中的一大門類,以其色彩豐富、晶瑩剔透的審美特征贏得人們的喜愛,名貴的顏色釉瓷,更以「光」「色」「透」「潔」等特性令人傾倒。從夏代開始出現的高溫青釉算起,中國顏色釉陶瓷的燒造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漢代出現了黑釉,宋代盛行青白釉及鈞窯色釉,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其發展可謂盛況空前,燒造技術爐火純青,釉色品種已達數十種。一件件五光十色的顏色釉瓷,猶如一顆顆璀璨奪目的人造寶石,將中國陶瓷百花園裝點得絢麗多姿。

五光十色,各不相同

白的溫潤,紅的濃郁,黃的明媚,青的沈靜,紫的端麗,黑的肅穆……不同色彩的顏色釉瓷反映了中國人不同的審美趣味。對此,故宮博物院器物部首席專家、陶瓷研究所所長呂成龍解釋道:「對於單一色釉,均勻、純凈是人們審美的基本要求;窯變花釉則給人帶來抽象朦朧之美感。再如開片、斑點等工藝缺陷和瑕疵,也能使平凡的釉色產生妙趣橫生的多樣性,令人回味。」

顏色釉瓷是在釉中摻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和天然礦石為著色劑,施在瓷器的坯胎上後焙燒而成。陶瓷顏色釉之所以能產生色彩,主要是由於釉層對光的選擇性吸收和散射所造成。據呂成龍介紹,在清康熙朝以前,中國青釉、黑釉、藍釉、高溫紅釉、綠釉、黃釉、紫釉、醬釉、茶葉末釉等傳統顏色釉中,著色金屬元素主要包括鐵、銅、鈷、錳、鎂等。從康熙朝開始,隨著歐洲畫琺瑯料的傳入,窯工們又逐漸掌握了銻、金等金屬元素的呈色機理,創燒出蛋黃釉(亦稱淡黃釉、檸檬黃釉、洋黃釉、銻黃釉等)、金紅釉(包括胭脂紫、胭脂水、淡粉紅等)等著名色釉。

宋代鈞窯玫瑰紫釉長方花盆(故宮博物院藏)

宋汝窯淡天青釉弦紋三足樽式爐(故宮博物院藏)

明翠青釉罐(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明霽藍三足鼎式爐(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藏)

明宣德孔雀藍釉高足碗(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若按燒成溫度來區分,顏色釉瓷分為高溫、中溫和低溫三種。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社會教育部主任王京介紹,高溫色釉是利用氧化鈣作助燃劑,在坯胎上施以各種色釉,再在1250℃以上的溫度中一次燒成,如白釉、鮮紅釉、霽藍釉等;低溫色釉是利用氧化鉛作助燃劑,在低度中燒成素胎,再在素胎上罩以色釉,再在700℃至900℃窯溫中燒成,如胭脂紅、嬌黃釉、淡黃釉、哥綠釉等,屬於二次燒成;中溫色釉則是介於高溫釉和低溫釉之間的顏色釉,如孔雀綠、氈包青等,也屬於二次燒成。

「顏色釉的呈色除了依賴釉的配方外,燒成溫度和窯內氣氛對釉的呈色也產生間接影響。」呂成龍說,例如含有適量氧化銅的釉,在氧化焰中可燒成綠色,而在還原焰中則可燒成紅色;還有宋代哥窯瓷器的釉色,有青灰、粉青、炒米黃等。雖然是同樣的釉料配方,因為器物在窯內的擺放位置不同,感受到的溫度不一致,也產生了不同的顏色。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幾乎不可能找到兩件呈色完全一致的顏色釉瓷器。

康雍乾達鼎盛,景德鎮集大成

明代是顏色釉瓷發展極為迅速的一個時期。從傳世品及出土物看,明永樂時的甜白釉,永樂、宣德時的祭紅釉、祭藍釉,弘治時的嬌黃釉,正德時的孔雀綠釉,嘉靖時的瓜皮綠釉等,集中體現了明代顏色釉瓷的卓越成就。

明宣德鮮紅釉僧帽壺(故宮博物院藏)

呂成龍指出,此時顏色釉瓷器的大量生產與祭祀制度有密切關系。據【明實錄·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降旨「祭器皆用瓷」。明代朝廷向景德鎮下達的燒造任務中,有時指明讓燒造祭器。有些顏色釉的名稱也與祭祀有關,如有名的「霽紅」「霽藍」,其本義應為「祭紅」「祭藍」。

及至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顏色釉瓷器燒制的鼎盛時期。其中,紅色釉系統有霽紅、郎窯紅、豇豆紅、低溫鐵紅、金紅;青色釉系統有豆青、東青、粉青、仿龍泉釉、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藍色釉系統有霽藍釉、灑藍釉、天藍釉、孔雀藍釉;黃釉系統有嬌黃釉、淡黃釉、米色釉;綠色系統有郎窯綠釉、西湖水釉、松石綠釉、秋葵綠釉、孔雀綠釉、瓜皮綠釉;窯變花色系統有仿鈞釉、窯變釉。其他色釉還有白釉、黑釉、紫金釉、茄皮紫釉、金釉、銀釉、仿古玉釉、仿花斑石釉、仿木紋釉、仿漆釉等。

清順治茄皮紫釉暗刻雲龍紋盤(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豇豆紅釉菊瓣瓶(故宮博物院藏)

清康熙孔雀綠釉花觚(故宮博物院藏)

清雍正淡粉釉瓶(故宮博物院藏)

王京表示,禦窯顏色釉瓷在清代鼎盛時期得以成功燒制,主要歸功於景德鎮督陶官年希堯的協理唐英。自雍正六年(1728年)唐英奉命以內務府員外郎之銜來景德鎮禦窯廠協理陶務後,禦窯廠的眾多事務實際上都由其一人操辦打理。而從雍正六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短短8年間,景德鎮禦窯廠僅花費國庫數萬兩白銀,就燒造出產品不下40萬件,各類品種共計57項,其中大多數為顏色釉瓷,又以天青釉、祭紅釉瓷的數量最多,質素也最高。清代【景德鎮陶錄】盛贊唐英:「廠窯至此,集大成矣。」

清雍正淡黃釉瓶(故宮博物院藏)

清雍正綠哥釉小橄欖瓶(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黃釉獸首雙耳尊(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藏)

清鹹豐茶葉末釉鋪首耳爐(故宮博物院藏)

傳承發展空間廣闊

時至晚清、民國時期,因為社會的動蕩,使得眾多顏色釉瓷器的燒制技藝逐漸失傳。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的陶瓷發展駛入快車道。上世紀60年代起,以聶物華、陳鴻高、鄧希平為代表的陶瓷藝術家嘔心瀝血,不斷解密、恢復了一系列失傳工藝,更在此基礎上創新推出了40多種顏色釉,復制出可生產的傳統顏色釉瓷器品種1000多個。

顏色釉瓷是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一,其產生和發展體現了制瓷業的進步,不僅在歷史上得到極大重視,也受到當今收藏家、藝術家等的熱愛和推崇。隨著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顏色釉瓷的傳承發展也獲得了更加廣闊的空間。當代顏色釉的制釉技術更加多元化,顏色釉瓷更加豐富多彩,成品率和質素越來越高。高溫顏色釉彩繪的獨特風格,也越來越廣泛地為陶瓷美術工作者采用,燒制出許多兼具傳統與時尚的優良品種,還有更多喜愛陶瓷藝術的人,不斷加入欣賞、創作和研究顏色釉瓷的隊伍中。

(本文正選於【中國文化報】2024年2月27日4版)

責編: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