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鄧聰、劉國祥、葉曉紅:考古學玉器研究方法

2024-03-05收藏

一、玉器研究現況

中國古代玉器的研究始於宋代。從清末吳大澄【古玉圖考】開始,玉器被視為歷史時期 特別是三代以後社會禮制與工藝研究的主要物件。迄今【古玉圖考】出版已一百多年。中國 古玉研究所累積的資料如汗牛充棟。昔日吳大澄曾慨嘆:「好古之士,往往詳於金石而略於 玉,為其無文字可考耶。"1現今玉器仍遠不如青銅研究之發達。此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可能 是考古學的方法在玉器研究上的套用,還是末受到應有的重視。

二十世紀的五十年代,長江流域的考古發掘顯示,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擁有玉器。八 十年代初,內蒙古興隆窪遺址發現中國迄今最早的玉器,年代可以上溯到距今八千多年前。 近年國內發表一些〈漢代的玉器一漢代玉器中傳統的延續和變化〉2、【中國玉器全集】3、 【古玉史話】4、【良渚文化玉器】5、【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與玉器精粹】6、【牛河梁遺 址】7、【紅山玉器】8、【瑤山】9、【反山】10和【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1等專著的面世,代表著從傳統古玉探索的傳統,轉變到現代考古玉器研究的新突破。

很明顯二十世紀中國古玉的研究,一般仍偏重於玉器的藝術造型、編年及分布等課題。 玉器研究的科學方法及具體的實踐,尚有待更努力的推進。一方面,近半世紀以來中國新石 器時代至先秦兩漢出土的古玉,主要是從墓葬中的發現。眾所公認,中國是東亞以至世界中 玉器文化是最發達的國家12。現今中國大陸已報道玉器作坊相關的資料,如鳳毛麟角。這對 於玉器科學研究的開展,是相當嚴峻的。然而,近年環珠江口港澳和珠深一帶沿海地區,發 現新石器時代以至青銅器時代數十處環玦飾物作坊,被認為是中國古代玉器在方法論上研究 新突破。

本文嘗試就玉器考古學研究方法和具體玉作遺址舉例說明,介紹了目前學術界對玉 器的微痕分析、工藝實驗制作復原對比、礦物學測試鑒別,以至玉作坊發掘研究、個別玉器 內容觀察測量等角度,又以環珠江口環玦生產作為範例分析,旨在拋磚引玉,乞大方之家指教為幸。

二、廣狹玉器的定義

討論玉器研究方法之先,有必要就玉器的定義略作說明。夏鼐先生認為:「玉字在今日中國有廣、狹二義:廣義的仍是泛指許多美石。狹義的或比較嚴格的用法,也是專指軟玉和硬玉。考古學中使用的名詞,應該要求科學性,所以我以為應采用礦物學的定名"13。目前礦物學界認定的玉器,只有閃石玉(軟玉)和輝石玉(硬玉)兩種。

閃石玉是一種具鏈狀結構的含水鈣鎂矽酸鹽。它是造巖礦物角閃石族中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並含有其它微量礦物成分的顯微纖維狀或致密塊狀礦物集合體。化學成分為 2+Ca2(Mg,Fe )5 (Si4〇n)2(OH)2。屬單斜晶系。分子式為:CaMg5(OH)2(Si4O11)2。晶體呈纖維狀或針柱狀。折光率1.606 —1.632,雙折射率0.021 — 0.023。無熒光或磷光。硬度6 — 6.5,密度2.9 —3.1g/cm。斷口參差狀。韌性極強,質地細膩,堅韌,拋光後表面十分明亮。

輝石玉是一種鈉和鋁的矽酸鹽,分子式為NaAl(SiO3)2。純凈者無色或白色。其塊體的化 學成分為:二氧化矽占58.28%,氧化鈉占13.94%,氧化鈣占1.62%,氧化鎂占0.91%,三氧 化二鐵占0.64%,此外還含有微量的鉻、鎳等。其中,鉻是使輝石玉具有翠綠色的主要因 素。通常輝石玉含氧化鉻0.2 — 0.5 %,個別達2 — 3.75 %以上。輝石玉硬度為6.5 — 7,比重 3.33。礦物折光率:Ng=1.667,Np=1.654;重折率0.012。

從歷史來看,玉器的概念是不斷擴充發展的。中國古代文獻中,泛指一切美石為玉。幹 隆以前,真玉僅指閃石玉。夏鼐先生主張玉器的界定,應以礦物學上玉的概念為標準,只有 閃石玉及輝石玉的制品,才可以稱為玉器。楊伯達先生認為「以硬玉、軟玉、蛇紋石、水晶、 玉髓為原料而制作的工具、佩飾、祭器、陳設品等"14為玉器。兩者對玉器概念的詮解,涵 蓋了玉狹義與廣義的範圍,代表了現今中國學術界對玉器基本的闡釋。廣、狹義的玉器概 念,兩者很難偏廢,可以互相補足。

現今考古學研究對遺址出土相關巖石礦物定性和來源的分析,是必須的工作。一方面, 考古學上采取廣義美石即玉的概念,特別是對綜合玉器制作的探討,有利於比較不同礦物在 工藝技術上套用的異同。本文中所指玉器,當然兼指廣、狹義玉器的範圍。

三、考古玉器研究目的及途徑

夏鼐先生曾指出「試圖從考古學的角度來研究商代玉器分類,定名和用途,......指出一條新途徑"15可謂一語中的。從玉器的一生從搖籃到墳墓,都是考古學研究所關心之問題。其 中玉料來源、玉料礦物學性質、玉器制作工藝技術系統、玉器出土狀況、玉器成品的類別組 合與功能、玉器使用後變形、玉器在社會中流傳方式、玉器社會價值、玉器埋藏形式與埋藏 後變化等,無不是考古學研究所熱切關註的課題。

1998年寺村光晴先生在參加香港中文大學「東亞古玉研究」會議後,歸國寫就【古玉研 究之發想一古玉研究之國際會議出席】一文中,指出「東亞玉器研究資料正爆發性的增加, 今後各地研究機構如何擴大交流,將是饒有意義的事然而,有關古玉研究最重要或者是最基 礎性的工作,不外乎是如何就玉器制作與生產過程中各種數據作出正確觀察與分析。否則玉 器相關數據價值可能會變得毫無意義。因此,從正確方法處理各種數據間相互的關系出發, 再提升到玉文化的社會、政治等範圍討論。這就需要玉器研究者間有共同認識的必要"16。綜觀寺村先生的意見,指出正確地從玉器工藝學角度,記錄分析玉器相關的數據,將是未來 尋求各地玉器對比研究共通語言的基礎。

玉器制作工藝的技術研究,是廿一世紀東亞考古學重大的課題之一。誠如浙江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牟永抗先生的總括,近年考古學對玉器研究的傾向,主要表現在玉器的斷代研究, 以及玉器在墓內空間分布和組合等分析,為古玉社會功能的探索,開辟了新的途徑。另一方 面,古玉制作技術的分析,也同樣應受到考古學界的重視。17近年環珠江口約4,000年前水晶 石英環玦作坊的資料較多的發現,從而引起了考古學界普遍的重視。

一些研究者的論著中曾指出玉器技術術語如何規範等問題。其中談及「近百年來中國史前 或歷史時期玉器的出土,十分豐富。然而對玉器技術的探討,目前仍處於非常初級的階段。 展望未來中國玉器技術研究的一步,首先對玉器技術術語的厘定統一,是系統玉器技術研究最重要的基礎"18。目前一般「考古報告上的器物分類多是以外部形態差異性為主要依據作 型、式的區分,很難把握考古遺存中體現的工藝技術史資訊"19。

玉器技術的探討,首先有必要就技術的概念,作一比較簡略的討論。考古學上的技術研究,一般是指對人類身體各種動作方式的精密分析,從史前物質文化的層面,提升到思想概 念的綜合。人的身體是技術實踐最重要的道具。人的技術包括身體一切的動作,例如舞蹈當 然是身體技術的一種。技術是人類行為科學研究主要的物件。

對古代玉器技術的理解,參考【天工開物】20或者是一些現代玉器工藝學的論述21,都 有著啟示的作用。然而,近世玉器工藝學的記述,以至數千年及上萬年東亞玉器的歷史對比 印證,不用說也是鞭長莫及的。玉器制作技術的現代考古學實驗的研究,當然是很重要的研究專案。一方面充份掌握古文獻及現代有關攻玉的技術,配合玉器工藝實驗復原又科學精確 地發掘及處理古代出土玉器的遺址,是研究古玉不二的法門。新石器時代玉器制作的主要技 術如打制、磨制、穿孔和拋光等都直接溯源於舊石器時代。穿孔懸掛與磨制拋光兩者更是玉 器制作最重要的標誌。玉器與石器間千絲萬縷的關系不必贅言。

如此,學術界中一些被廣泛接受的石器研究方法論,肯定可以被參照到玉器研究的範圍。艾榮書籍中石器技術論最重要 的著作如Don E.Crabtree的【燧石工藝導論】22、M.-L.Inizan、H. Roche、J. Tixier的【石器研究入門】23等。尤其是後者集近年歐、美石器方法論之大成,於研究玉器有可借鑒之處甚 多。日文著述中如加藤晉平、鶴丸俊明的【石器入門事典】24及竹岡俊樹的【石器研究法】 25,從中可以體會到一些石器觀察精細的分析。筆者之一鄧所撰寫【澳門黑沙】中環玦飾物 制作的分析,同樣是包含了較多現代石器工藝學的訊息。

在1943年法國著名考古學兼民族學者Leroi-Gourhan發表【前進演化與技術】一書中,深入討 論了人類行為所包括的技術、社會、精神的三方面。L. Gourhan重要貢獻之一是將連鎖動作 (Chaine Operatoire)的概念套用在考古學上遺物的分析。所謂「連鎖動作"是指對原料獲 得、制作、使用以至入土過程的全部相關行為,都作為技術研究的物件。不同階段所產生的 器物,是人類連鎖行為於物質方面的反映。這樣透過物質狀態的分析,可以揭示人類行為系 統性構造的全貌26,據此,無論石器或玉器的制作,都是人類系統行為的分支,由不同附屬 的技術組合而成。如玉器的制作,至少包括采集原石、劈裂、切割、拋光、雕刻等不同技術 體系及加工工具所組成。考古學者必須精細觀察原石、半制成品以至成品,以判讀相關遺物 在連鎖動作中,所顯示不同階段性的特征。從不同階段所代表玉器相互的關系,綜合整理出 制作、使用、埋藏玉器的全部過程。

具體上考古學對玉器的研究,不外乎依循玉器的制作、消費與如何入土的三大問題著 手。玉器的分析與考古學處理陶器的方式相當近似27,考古學對古代玉器的處理,如果用擬 人法可稱為對玉器的一生從搖籃到墳墓的探索(表一)。

玉器的研 究方法

考古遺址現場

室內研究

考古學

科際合作

I

a. 原玉料采集來源分析

b. 原玉料采集保存發掘

原石內容分析

制作

玉作坊、玉料、玉作坊 內加工遺跡、加工工具 的空間分析

玉器制作各階段標 本分析、加工工具 分析

玉器加熱、表 面糙面測量等

I-II

交易

搬運

窖藏玉器發掘

玉器制作技術、紋 飾、形制等

礦物礦源分析

II

使用

層位、墓葬、祭祀遺跡 等玉器出土觀察

使用痕、修復痕的 觀察

使用痕附著物 過鏡分析

II-III

變形

移動

再使用

殘破玉器的接合

殘破部位、改制現 象、有意識折斷、 破壞

III

出土狀況: 遺棄、窖 藏、埋藏

出土狀況觀察記錄 墓葬、祭祀遺跡

IV

自然力的搬 運、變形

出土狀況觀察記錄

器物表面搬運或風 化痕跡觀察

表一

玉器考古學的記敘,要講求嚴格的科學性。各種術語在概念上必須盡早界定和統一。玉器原石采集、打擊破裂、修整技術等,可以借鑒石器工藝學的術語。最後,玉器的內容測量方法、玉器的實測圖、照片展示技術等,都必須有嚴格的規定。一張良好玉器的實測圖與照片,往往比文字的描述更具體明確。

(原文載於【玉器考古學研究方法和舉例】,【名家論玉(一)】(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年)。

1吳大澄:〈古玉圖考〉,【說玉】(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頁六一六。

2夏鼐:【漢代的玉器__漢代玉器中傳統的延續和變化】,【考古學報】,第2期(1983年),頁125 — 145。

3楊伯達(主編):【中國玉器全集1 — 5】(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1992年)。

4盧兆蔭:【古玉史話】(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

5牟永抗等(編):【 良渚文化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香港:兩木出版社,1990年)。

6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與玉器精粹】(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

7朝陽市文化局、遼寧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牛河梁遺址】(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

8於建設(主編):【紅山玉器】(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4年)。

9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瑤山——良渚遺址群考古報告之一】(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年。)

10浙江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反山——良渚遺址群考古報告之二】(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鄧聰、劉國祥:【第七章牛河梁遺址出土玉器技術初探】,【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 1983- 2003年度)中】(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頁525 —540。

11古方(主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 — 15】(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12楊伯達:【中國古代玉器面面觀】,【古玉考】(香港:徐氏藝術基金版,1992年),頁1-21。

13夏鼐:【有關安陽殷墟玉器的幾個問題】,【殷墟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頁1 — 7。

14楊伯達:【玉器】,【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 頁627—628。

15夏鼐:【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夏鼐文集】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⑻年), 頁17—33。

16寺村光晴:「「玉」研究(二思W ,『東古代文化』1999 年1⑻號。

17牟永抗:〈試論中國古玉的考古學研究〉,【出土玉器鑒定與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年)。

18鄧聰:【環珠江口考古之崛起——玉石飾物作坊研究舉隅】,【珠海文物集萃】(香港:中國考古藝術 研究中心,20⑻年),頁12 —60。

19鄧聰:【玉器技術三題】,【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專輯II】(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1年),頁563 — 570。

20宋應星:【玉】,【天工開物•下】(台灣:金楓出版社,1987年),頁334—343。

21趙永魁、張加勉:【中國玉石雕刻工藝技術】(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8年)Don E. Crabtree, An Introduction to Flintworking (Idaho State University, 1972). Inizan, M. -L., Roche, H. and Tixier J., Technology o^f Kna;^;^ed Stone, (C.R.E.R., 1992);【石器研究入門】(大沼克彥、西秋良宏、鈴木美保譯),(日本:夕八7°口,1998年)。

24加藤晉平、鶴丸俊明:【圖錄•石器入門事典【先土器】】(日本:柏書房,1991年) 25竹岡俊樹:【石器研究法】(日本:言叢社,1989年)。

26西秋 良宏:【序章解說】,【石器研究入門】(日本:夕八7°口,1998年),頁13 —14。

27今村啟爾:【土器•土制品®分析】,【考古學調查研究八>蔔、7''7夕只2•室內編】(日本:雄山閣,1984年),頁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