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博物院丨青玉韘:拇指上的榮耀

2024-09-03收藏

「快馬飛生耳後風,浮麋數肋中無空。漫言刻玉占佳兆,發羽抨弦屢此同。」

這是乾隆皇帝詠贊玉扳指的一首詩,一生愛玉的他,對扳指情有獨鐘。

扳指,古稱韘(shè),最初是為保護射手在拉弓射箭時不被弓弦勒傷而設計的一種工具。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對韘字的解釋是:「射,決也,所以鉤弦,以象骨韋,系著右巨指。」

這種器物初見於商代,在西周時期就已十分流行。後來,隨著作戰方式的變化和玉禮制觀念的滲透,韘的實用性逐漸淡化,轉而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征和精美的裝飾品。

青玉韘,西周玉器,1990年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出土,現藏河南博物院

1990年,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出土了一件西周時期的青玉韘。其高3.2厘米,最大外徑3.4厘米,雖小巧卻精致非凡,展現了古人高超的玉器制作工藝。

這一玉韘為青玉制,質地細膩,不透明,全部受沁後呈灰白色,但仍難掩其質地的細膩與溫潤,透露出一種古樸而莊重的美感。

玉韘整體呈斜筒狀,正面如鼻頭狀凸起,橫斷面呈橢圓形,背部筒壁較矮,且中間縱向起一棱脊,底端與一側面分別有四個對穿細小孔,下端底部平齊。

在小孔中穿繩,可以讓韘牢固地系在手腕上,既避免了射箭時的意外脫落,又便於日常佩戴與取下。還能在繩子上穿入玉管、玉觽等,為佩戴者提供更多的裝飾可能。

【詩·衛風】有「芄蘭之葉,童子佩韘」之句,其傳曰:「韘,玦也,能射禦則佩韘。」按照先秦習俗,少年們能熟練射箭和駕馭戰車的時候,就可以佩韘,以示成年。

想象當年,一位虢國將領佩戴青玉韘,拉弓如滿月,一箭穿雲裂石。其英姿颯爽不僅體現在箭矢的破空之聲中,更凝聚在這枚小小的玉韘之上。它是射箭的輔助工具,更是將領決斷事務、統率三軍的象征,承載著智慧、勇氣與榮耀。

專家解讀

據河南博物院工作人員王文析、呂恩子介紹,韘最初起源於古代的狩獵活動之中,是拉弓射箭時扣弦的一種護手工具,射手將其套在右手拇指上,用來保護拇指不被放箭後急速回抽的弓弦擦傷。後來這種工具逐漸引申成為能夠決斷事務,具有表明身份、能力和權力的象征。

虢國是西周時期分封的姬姓諸侯國,也是西周至春秋早期的軍事強國。在三門峽虢國墓中發現的玉韘不僅是他們高級貴族身份的標誌,也是其具有軍事統帥權力和崇高政治地位的最好證明。

版權聲明

本文(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音樂、影片等)版權歸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經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復制或建立映像。如需轉載本文,請後台聯系取得授權,並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同時註明來源正觀新聞及原作者,並不得將本文提供給任何第三方。

正觀傳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