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內蒙古博物院館藏珍寶欣賞

2024-04-10收藏

內蒙古博物院是國家一級博物館,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新華東街,原內蒙古博物館作為1957年自治區成立十周年大慶的重點專案,是全區唯一的自治區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國少數民族地區最早建立的博物館之一,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被列入世界建築史。內蒙古博物院以收藏古生物化石、契丹歷史文物、蒙古族文物為具特色,院內收藏有古生物化石、歷史文物、民族民俗文物十五萬余件組,其中珍貴文物五千六百余件套,國家一級文物六百五件套。

春秋 夔耳重環紋青銅匜

夔耳重環紋青銅匜(yí),赤峰市寧城縣甸子鄉小黑石溝出土,高9.2cm、寬7.6cm、帶耳長16.4cm,此器屬盥手註水之器,常與盤同用,出現於西周中期後段,流行於春秋時期。龍耳重環紋匜口部大致呈橢圓形,前端伸出半圓形長流,流下附一小環鈕,尾端附一探頭汲水狀夔龍形環耳,龍身飾雲雷紋,弧腹圜底,下附行走狀三扁獸足。口處飾一周重環紋,腹周身飾瓦棱紋。器形構思巧妙,富有動感,是夏家店上層文化出土中原式青銅器中的精品。

夏家店文化是內蒙古早期青銅文化的代表。 夏家店遺址是中國北方青銅時代早期的遺址。其文化內涵包括夏家店下層文化和夏家店上層文化。遺址內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銅器、玉器、骨角器等遺物,其中以在夏家店下層文化層內發現的青銅器最為重要,其生產技術水平足以與同時代中原地區最發達的文化相媲美。

春秋 青銅馬面飾

春秋 立馬鈕青銅胄

胄是中國古代所有兵器中保存數量最少的一種,完整者屈指可數。在中原地區,銅胄主要出現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晚期。胄是一種用來防護頭頸的裝具。在中國古代,人們通常把護衛身體其他部位的裝具稱為甲,而把護衛頭部的單獨叫作胄,又因甲和胄是配套使用的,所以「甲胄」一詞便成了中國古代防護裝具的概稱。胄是先秦時期的稱呼,戰國時稱為「兜鍪」,北宋時稱「頭鍪」,宋以後又多稱「盔」。由於古代戰爭的頻繁性和殘酷性,使人們對防護用具的要求越來越高,著胄披甲對自身的保護作用也逐步得到重視。利用青銅胄對頭部的保護作用,減輕或是避免對身體的傷害,達到保護自己消滅敵人,進而可取的戰爭勝利的目的。

漢 鏤空形金耳飾

漢 雙排渦紋條形金飾

漢 葉形金飾

漢 黃釉鸮形雙系帶蓋壺

東漢 鑲寶石金冠飾

蓮花形手執銀香爐

蓮花形手執銀香爐通長36cm,內蒙古赤峰出土。外形為一束盛開的蓮花,蓮莖為手柄,蓮花為爐身,蓮葉為爐座。整件器物設計巧奪天工,匠心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