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在東方美學的千年傳承中,感受山川日月之異同

2024-01-30收藏

原產於中國的唐物文茄茶罐外觀樸素,深受日本茶道人士的喜愛;江戶時代的仁王像山門圖蒔繪印籠,正面描繪的形象在中國民間恰以哼哈二將的名字為人熟知……近日登陸上海世博會博物館的「粹美東方——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藏日本文物展」,是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首次與上海的博物館開啟合作,帶來該館原基本陳列的91件展品,呈現日本江戶時代的生活美學以及與中華文化間的淵源。

博物館展覽的魅力就在於,展品是物證,可以藉此體味背後的文化意韻。透過此次展出的件件器物,人們可觀東方美學的千年傳承,理解山川日月之異同。

日本文化在經歷了認知自然、學習中華文化兩階段後,逐漸形成自身文化特色,於江戶時代走向成熟,催生出獨特的「粹」美,不僅影響了本土的器物審美,更奠定了世界範圍內對日本傳統文化的印象。江戶時代的人文精神體現在日常生活器具中,本次展覽透過素樸溫潤的茶器、悠靜沈穩的漆器、沈浮塵世的浮世繪等美物,來展現江戶時期的藝術思想、工藝技巧和生活美學。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是加拿大最大博物館,也是北美十大文化機構之一。因該館常設的日本館升級改造,其中的文物有了赴中國旅行的機緣。此次展出的這批,均為該館日本收藏中的精華,多數為在明治時期的出口貨物或北美的日本移民所藏傳世品,透過捐贈、基金會購買等方式入藏,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

展覽讓觀眾看到,茶文化在由中國傳至日本的過程中格外具有代表性。中國是最早栽茶、制茶、品茶的國家。中國茶文化的內核,受到道家、儒家以及佛家等哲學思想的影響,成為提升精神世界的載體,折射出中國與世界的相處之道。中國茶文化隨禪宗傳入日本,在融合了日本本土的社會生活後,形成了兼具宗教、藝術、文化多元素的文化活動,也是佛教思想的一脈文化——茶道不僅是一種飲茶的儀式,更是一種審美體驗和心靈修養的方式。

被稱為唐物的一類茶罐小巧、拙樸,15至16世紀在大名之間被用作政治禮物,其價值高達一領地的價格。此次展出的一只唐物文茄茶罐,其相對緊湊的形式和薄薄的壁覆蓋著的普通深褐色釉料,都是唐物茶罐的特點。茶罐口沿的金漆修復稱為金繕,暗示這件作品的重要性和前任主人對它的關心。江戶時代由陶藝家三代高橋道八所制的一只鶴圖樂燒茶碗,采用黑色樂釉,內外分別裝飾象征長壽的烏龜、鶴等簡單圖案,具有家常風味,則現出茶文化在日本的發展。樂燒茶碗由茶道大師千利休發明,是符合其鄉村茶哲學的手拋厚釉陶器,與之前流行的無瑕疵的中國瓷器截然不同。

茶文化之外,還有不少具有日本本土風情的傳統器物,是日本在學習、借鑒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透過本土文化融合與吸收而創造出的。日本人取材於自然,並將自然與自身融為一體的感情,抒發在實體作品的紋樣之上,在藝術化過程中形成了從自然形象到抽象的不同形式,透過對器物的裝飾來表達對情感的追求及人生意義的思索,高雅而不失趣味。

當中國漆器已進入黃金時代的時候,日本漆藝才剛剛起步,在中國漆文化的影響之下,平安時代﹙公元794-1192年﹚時蒔繪技法日趨成熟,江戶時代﹙公元1603-1867年﹚達到巔峰。蒔繪漆器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漆器之一,由於加入描金銀的技法,更增加其藝術表現力和強烈的視覺文化沖擊。此次安大略博物館帶來的一件漆木制成的精美蒔繪食品提盒便是典型代表。這其實是由便攜式野餐工具包,包括小盤子、清酒瓶和可容納四、五份食品的分層食品盒,並且全部固定在架子上。在江戶時代中期,人們去參加季節性聚會或慶祝節日,如賞櫻花、中秋節以及看戲時,都會帶著食品提盒去野餐,這一物件於是流行起來。展出的這件提盒用金蒔繪華麗地裝飾著一圈鶴的家族紋章,表明這是婚禮家具的一部份。亮相展覽的江戶時代一件漆木三友圖蒔繪硯盒,除外盒外,有硯台,調色盤等六部份構成,亦頗為精美。整體上漆後撒以金粉,形成酷似梨皮的梨地底面,並以平蒔繪技法刻畫了歲寒三友——松、竹、梅。紋樣飽滿,線條有力。

原為中國古人收納印章的印盒,戰國時期傳入日本,到江戶時代演變為人們的隨身雅物,腰間存放印章、藥物的容器。此次展覽中有件仁王像山門圖蒔繪印籠,為三段式構造,正面描繪的仁王,又稱金剛力士,閉口佛像為阿形,開口佛像為哞形,就是中國人熟知的哼哈二將。印籠背面則描繪了山間松樹,暗示寺廟建於深山之中。繩端處有一枚緒締,刻有唐草、仙鶴等圖樣。

與其說此次展覽集結的是日本文物,不如說是它們所折射的東方美學的交融與凝練。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物品在日本文化中一直備受推崇。唐宋時期日本迫切地學習、效仿中國的文化,在進行了百年間的文化糅合後,日本的很多器物雖依然能看到中國文化的影子,卻已被賦予日本本土內容。可以說,展覽中的器物將日本文化藝術中的物與禪、意與境、美學與哲學得以外化表現。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美學關鍵詞存在於日本藝術、生活、社會等各方面,構成日式審美的獨特氣質。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就是東方之美的魅力。

「希望觀眾不僅僅在這個展覽中看到器物之美,還能思考展品背後文化交融的歷史脈絡,對跨文化交流產生更多思考。」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藝術與文化首席策展人沈辰教授坦言。在他看來,文化交流是動態的一種發展。展覽不應僅強調某件文物本身的特質、某種異域文化的不同之處,也需要激發、聽取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互相交流各自不同的感受,讓這種對話成為展覽的有機組成部份,甚至進一步啟發今天的文化交流。

世博會博物館一直在探索差異化發展的特色道路。該館館長劉文濤坦言,世博會「理解、溝通、歡聚」精神底層是文化的融通與匯聚,博物館在促進世界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具有特殊作用。一方面,她認為鼓勵交流的世博會精神歡迎全球不同地域的文化在這裏展示。另一方面,她希望能以更多圍繞生活美學的展覽,引導人們思考如何擁抱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如何通往更理想的未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