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陜西文物中的漆器瑰寶3大件其1屬始皇曾祖父

2024-01-20收藏

中國是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早在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時期已有表面朱漆的木胎漆碗。這些漆器中,有些被保存在陜西的各個博物館中,其中有3文物極具代表性,如秦東陵內發現記錄有孟嘗君任秦國相邦的漆豆,保存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雙鹿紋漆盒展現了唐代平脫工藝,以及集合螺鈿工藝和百寶鑲嵌工藝的清代百寶嵌八仙方漆盒,這 3 件漆器堪稱珍品。

記錄孟嘗君任秦相的漆豆

位於西安市臨潼區韓峪鄉的秦東陵內有4座陵園,其中在一號陵園的2號墓內,出土兩件漆器,分別是高柄漆豆、龍鳳紋漆木簡等。特別是在高柄漆豆上,考古人員發現了3行15字細淺的銘文。

豆作為古代盛放糧食和調味品的器皿,此豆因塗有漆,故名「漆豆」。這件器物作為漆器可能本身較樸實無華,但該漆豆上的銘文具有重要歷史價值,銘文為「八年相邦薛君造,雍工幣效,工大人申」「八年丞相殳造,雍工師效,工大人申」,足底烙印「大官」二字,又倒刻一「冋」字。

研究發現,這件漆豆提到了一個歷史名人,他便是齊國宰相田嬰的兒子田文。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作為中國最早的駁論文被選入語文教材。田文被司馬遷在【史記】中稱為「孟嘗君」,在其【孟嘗君列傳】篇中載「昭王即以孟嘗君為秦相。」這件漆豆中提到的「薛君」即孟嘗君,田文因繼承田嬰在薛地的封君,所以稱「薛君」。

秦東陵出土 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漆豆

圖片摘自:【考古與文物】2011年第2期

王輝、尹夏清、王宏【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漆豆考】


此外,這件漆豆銘文中同時出現了「相邦」和「丞相」,這到底是兩個職位,還是一個職位?

據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輝【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中討論「相邦佐王治國,丞相則輔佐相邦,如果相邦去職,暫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丞相可代行相邦的職責」王輝認為「此豆是秦昭襄王八年(前298年)由孟嘗君和殳(即金投的「投」)共同督造。」這件漆豆銘文提供了唯一一條相邦、丞相同時在位的例子。

漆豆中提到的這個「殳」也不簡單,他是趙武靈王安排在秦國的重臣,意在鞏固秦、趙的關系。據王輝考證,「殳、投,通用」。漆豆銘文中的「殳」便是文獻中提到的「金投」。

金投說孟嘗君「齊族,相秦必先齊而後秦」,還危言聳聽說「秦其危矣」。於是昭襄王「乃止,囚孟嘗君,謀欲殺之」。以至於孟嘗君情急之下,用賓客中能為「狗盜」者,為「幸姬為言昭王,昭王釋孟嘗君」。在逃出函谷關時,孟嘗君又用賓客中「又能為雞鳴者」,引雞盡鳴,使得出關,脫離危險境地。可見該漆豆銘文中的這位「殳」在當時秦國政壇影響之巨大。

王輝考證,銘文中的「大官」為宮廷食官,分析此漆豆為宮廷食器,器主可能為王而非太後、後、太子等。因太後器多由詹事制作,如17年天後漆盒,29年太後漆奩主造者都為「太後詹事丞」。且太後、後食官稱「私官」。漆豆既作於昭襄王八年,器主自是昭襄王。

由於該漆豆出自秦東陵1號墓,陵園內相近有2號墓。據【史記·秦始皇本紀】後附【秦紀】載,昭襄王「葬芷陽」,則一號陵園1號墓極可能是昭襄王陵墓,2號墓為昭襄王媵妾唐八子,亦即孝文王母唐太後墓,漆豆為昭襄王生前自用器。

展現唐代平脫工藝的漆盒

中國古代漆器中,有個特殊的工藝,叫「金銀平脫」,尤其在唐代非常盛行。金銀平脫技術是將金、銀薄片鏤切成各種圖案貼上於胎體表面,再反復上漆打磨,使金銀圖案顯示於漆地之上。

在西安市曲江池遺址出土的奔鹿紋漆盒將髹漆技術與金銀平脫技術相結合成為其中的傑出代表,它現在被保存在陜西歷史博物館中。這件漆器表面呈現出華麗的金屬光澤,雙鹿紋的裝飾主題更是增添了漆器的生動和靈性。

銀平脫雙鹿紋漆盒為楠木胎,大致呈長方形,上兩角為圓弧,高2厘米,長10.5厘米,寬6.2厘米。蓋與底微鼓,蓋面飾銀平脫雌雄奔鹿。盒四周為疏朗的銀平脫花葉,子母口,內外均髹黑漆,內建一小木勺。

在漆器上加飾金銀平脫是把髹漆與金屬鑲嵌相結合的一種特殊工藝。其工藝流上塗漆,再以箔金、銀片剪出紋飾圖案,

貼上於器表,然後在上面加塗與底色相同的黑漆,直至漆與金、銀片平齊,幹燥後磨去壓在金、銀片上的漆層,最終顯露出紋飾。這種工藝,使紋飾與黑漆地形成強烈的對比,使器物更顯富麗雅致。

這種金銀平脫的技術,在唐開元、天寶年間最盛,肅宗、代宗時因其繁復的工藝和奢華的用料一度遭禁,但其制作並未因此終止,晚唐還有風行之勢。在陜西保存的具有金銀品脫技術的唐代珍品,多數存在於金屬質地和陶瓷質地的文物上,如陜西歷史博物館鎮館之寶「唐金銀平脫四鸞銜綬紋鏡」和「唐金銀平脫天馬鸞鳳紋鏡」,陜西考古博物館保存的「唐李倕冠飾」、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髹漆平脫秘色瓷器」。由於漆器易腐難存,故金銀平脫漆器更為罕見。

富集螺鈿百寶工藝的漆盒

在保留至今的中國古代漆器珍品中,除了以上提到的帶有文字的具有特殊歷史價值的秦代漆器、具有金銀平脫技術的罕見唐代漆器,還有一種工藝在中國古代漆器工藝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就是在「螺鈿工藝」上發展起來的「百寶嵌工藝」。

在陜西歷史博物館中,珍藏著一對2件形制紋飾相同的清代「百寶嵌八仙方漆盒」,該珍品展現「螺鈿工藝」和「百寶嵌工藝」相結合的獨特魅力,體現中國古代漆器的高超技藝。

清百寶嵌八仙方漆盒 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該珍品為長方形,長15.5 厘米,寬10.7厘米。木胎,子母扣,黑漆底。盒蓋上以百寶嵌的工藝鑲嵌靈芝、山石、樹木及八仙人物,所用材料有獸骨、螺鈿、青玉、瑪瑙、珊瑚、黃楊木等,色彩絢麗,立體感強。

螺鈿鑲嵌工藝是一種將貝殼磨成薄片,再鑲嵌到器物上的工藝,它的特點是色彩鮮艷、光澤度高、質地堅硬。工匠在具體選擇時,會視不同貝殼的色澤,按需裁切成不同的形狀,鑲嵌在漆器上,使它起到近似設色的效果。在這對「八仙方漆盒」上,螺鈿被廣泛套用於人物的服飾、法器等細節之處,使得整個漆盒更加華麗多彩。

「百寶嵌工藝」又稱「百寶嵌漆器」,是在同一件器物上,采用不同的材料,分不同的層次,以「鑲嵌」的方式,集多種工藝於一體的裝飾手法。該工藝的特點是色彩豐富、層次分明、立體感強,具有很高的裝飾性和藝術性。百寶嵌的材料主要包括象牙、瑪瑙、琥珀、珍珠、珊瑚、玉石等,這些材料在色彩、質地、光澤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可以呈現出豐富的裝飾效果。

陜西歷史博物館保存的這對「百寶嵌八仙方漆盒」不僅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更是中國古代工藝技術的傑作,漆盒巧妙地運用了象牙、玉石、珊瑚等珍貴材料,透過精細的鑲嵌工藝,將八仙人物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漆盒上,每一位仙人的形象都細致入微,神態各異,仿佛要從漆盒上走出來一般。

這對漆盒展示了中國古代工匠卓越的技藝和創造力,也為我們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和藝術的視窗。讓人們對中國古代的工藝技術和文化底蘊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它不僅是陜西歷史博物館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