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揭秘:抗戰時期,自貢曾有一座「中正橋」,它為啥「曇花一現」?

2024-04-18收藏

收藏家陳橋

作者介紹:作者介紹:陳橋先生,四川自貢富順人。1961年出生,錢幣收藏家,自貢市收藏協會副會長、自貢市錢幣研究組研究員。側重四川歷代貨幣、各類紙幣。近年陳橋的文章時時見載於【收藏】【收藏界】【中國收藏】【中國錢幣】及【自貢日報】,陳橋作品內容主要以其收藏的川鹽票據為基礎展開解讀,涉及某些不太受到關註的鹽業領域,具有一定的鹽業文化新知。

陳 橋/文

從2020年6月至7月,在成都古玩市場上分別出現了兩批(包括抗戰期間)自貢的原版老照片,除涉及自貢公園的外,另外幾張有背題文字者,皆由我購回收藏。這張以「橋」為主景、背有「遠為接官廳」毛筆題記的照片(如圖,具體尺寸略)就是其中之一。

那當時為什麽購買這張既沒有「自貢」文字,又沒有「自流井」字樣的老照片?也就是說,我為什麽會認定這張照片是自貢的呢?其實,這完全是基於一個綜合性的判斷:第一,這前後兩批照片,皆出自成都一個古玩商之手,那就意味著,這些老照片極有可能來自同一上家,只是因為對其市場認可度缺乏信心,才有了老照片兩次面世的情況;第二,筆者近年對自貢井鹽以及歷史上的鹽運情況關註較多,所以對王爺廟周邊釜溪河狀況印象比較深,可以判定照片左上方應該是自貢著名的王爺廟;第三,照片背面毛筆手書「遠為接官廳」,正好印證了自貢歷史上,在王爺廟河對岸的山崗上有接官廳之史實;第四、至於照片上「多出來的橋」,在今天王爺廟附近的釜溪河上,是根本沒有的東西,但那極有可能就是自貢記憶深處鮮為人知的一段歷史,也正是該照片史料價值之所在。

筆者藏自貢「中正橋」老照片

照片到手,我進一步觀察了照片細節,並結合照片背題文字:「遠為接官廳」,基本可以確認之前自己的判定。所謂「接官廳」,顧名思義,即是「中國古代地方官迎接上級官員入城的禮儀場所」(見陳星生先生【自流井接官廳故址探尋】文)。又據鐘永新先生【老地圖中的自流井接官廳】一文,「自流井接官廳,在自流井王爺廟斜對面、今法藏寺背後山上左面一帶,位置標註非常清楚」。在此基礎上,我又把照片分別發給我市兩位文史作家:劉剛和鐘永新先生,以聽聽他們對該照片的看法。令人興奮的是,劉剛、鐘永新兩先生對照片看法亦十分一致:照片是自貢王爺廟兩岸場景。而且劉剛先生還認為,照片是拍攝者於過去的自流井沙灣渡口碼頭某一位置所拍攝;鐘永新先生也發來了一幅說明是出自蜀光中學的,與照片高度相似的「中正橋」印刷品的截圖。

「中正橋」照片背面文字

我立刻找來【自貢市誌】,試圖從中找到在自貢歷史上有關「中正橋」的一些文字記述。可是,反復閱讀了【自貢市誌】交通篇之「橋梁」一節,無論是在「民橋」部份,還是在「公路橋」的字裏行間,都沒有看到有關「中正橋」的任何文字記載。是怎麽回事?難道我們對這張老照片的分析和看法是出現了偏差?

百思不得其解的我,沒有放棄對老照片的相關考證,也沒有放棄對自貢歷史上「中正橋」之探源。於是,我開始查閱手中所有有關自貢文史的書藉和史料,疏理其中有關涉及自貢橋梁歷史的片言只字。真還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還是使自貢歷史上那「中正橋」的大致輪廓展現在眼前。

民國31年(1942年)以前,自流井沙灣一帶都沒有橋梁,兩岸的溝通全部是依賴「過河船」(即擺渡)。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人的飛機不時對自貢這個中國大後方的產鹽重鎮實施「遮斷」式轟炸。據記載,民國28年(1939年)8月20日,日軍飛機首次入侵自貢市空域進行偵察活動,並散發傳單;10月10日,日軍飛機從漢口機場起飛朔江而上,首度對自貢鹽場實施轟炸,史稱「雙十轟炸」。僅這一次轟炸,敵機共3批27架次,在伍家坡、張家沱、雙牌坊、上橋、高硐、雨台山、襪子石、繆溝井、海潮寺等地投彈113枚,破壞制鹽鍋、曬鹽台、簧桶房等10余處,炸死27人、炸傷85人,損壞房屋175間。7月28日和29日,日軍龐大的機群連續兩天對自貢市區進行殘酷地轟炸,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史稱「連日轟炸」。在這兩天的轟炸中,有113人被炸死、燒死,124人受傷,損壞房屋1800多間,另有多處鹽場受損,整個財產損失超過1億元。

據統計,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曾對自貢市進行過七次轟炸,轟炸是從1939年10月10日開始,一直到1941年8月19日,時間長達2年多。在日本人對自貢實施瘋狂轟炸過程中,市區的人們常常會到釜溪河對岸的一對山裏面躲飛機。為了躲避日本人的飛機轟炸,「一時間,河岸上的人們爭先恐後搶渡,時有人翻船溺水」。見此情況,慷慨的自貢鹽商自發將17艘運鹽的木船連線為浮橋以作權宜之計。盡管如此,但浮橋仍然有被泛濫的洪水沖毀和飛機炸毀的危險。於是,國民政府則於1941年3月做出決定,將浮橋改建為石墩木橋,名曰:中正橋。中正橋亦稱沙灣石橋,設計橋長69米,寬16米,橋墩高出水面6米,以陀石做橋墩,元木橫梁鋪木板,纏以稻草。 所以自貢的老百姓亦習慣稱之為「草橋」。該橋幾經周折,在修橋工程中又遇通貨膨脹,預算價一再增補,加之「橋工委員會」正、副主任調換,大橋時修時停。最後耗時五年多,終於民國36年(1947年)竣工。但是,剛竣工不到半年的中正橋,卻於同年8月被洪水沖毀。 「本擬第二次修復,終因物價上漲,民不聊生,集資困難,於1949年春以失敗告終」。因之,自貢歷史上的中正橋僅給人們留下了些許朦朧的記憶。

2019年8月,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自貢市自流井區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聯合編攥了【鹺海遺珍 自貢市自流井區釜溪河歷史文化長朗攬勝】一書。該書在談及「沙灣渡口碼頭」時寫道:沙灣渡口碼頭始建於清道光年間,分布面積約80平方米,坐東向西。形態特征為四層轉角台階,五十九級梯步。有清一代,溝通自流井沙灣與富台山官道、接官亭(即接官廳)交通,官員赴任、商人行商均在沙灣渡口碼頭上岸。本貌雖經改變,流傳下來的歷史故事卻從未消失。沙灣渡口碼頭,200米區域範圍內,王爺廟、還我河山石刻、喚魚池石刻、神道碑、法藏寺、峽子口、桓侯宮、西秦會館分布其中。試想,如果該書在再版時,能夠把「中正橋」的照片及史事添加其中,豈不更會「增添這片神奇熱土的歷史滄桑感」嗎!

主要參考資料:

【自貢市誌】

【自貢設市80年大事記】

【自貢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文集】

【自貢記憶 鹽水裏浸出的人文掌故】

【鹺海遺珍 自貢市自流井區釜溪河歷史文化長廊攬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