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釉上彩陶瓷餐具還能不能用了?

2024-04-09收藏

央視3·15晚會播出之後,一組鮮為人知的專業名詞「釉上彩、釉下彩」,突然爆紅網絡,並將很多家庭推入了無比焦慮的漩渦中。

人們紛紛拿出自家用了多年的陶瓷餐具,按照網上各種真假難辨的科普教程,或逆著陽光觀其色澤,或屈指敲擊聽其聲音,或用手撫摸花紋圖飾,試圖從中尋找出「瓷器有毒」的有力證據。

彩釉餐具

那麽,餐桌上的日用瓷器真的有毒嗎?什麽又是「釉上彩」和「釉下彩」呢?作為普通消費者,我們又該如何去挑選瓷器呢?

什麽是「釉下彩」

瓷器發明於距今約三千年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在最初,瓷器大都是素器,無論是裏面還是外面,都沒有今天我們常見的那種色彩斑斕的花紋圖飾。

比如漢代黑釉瓷和青釉瓷,多以胎裝飾為主,即在胎體上進行拍打席紋、麻布紋、網格紋,或者刻劃水波紋、旋渦紋、雲氣紋,以及模印和堆塑杉葉紋、羽毛紋、蝶形紋等裝飾。

鹹陽博物館藏 唐三彩駱駝俑

陶坯紋飾做好後,通體施釉,再經過1200℃以上的高溫燒制,胎體上那些刻印的紋飾,便完整地保留在那層透明的玻璃質釉下面。

後來,隨著瓷器制作的技術和工藝不斷提高,這種簡單的幾何線條越來越不能滿足人們不斷發展的審美需要,於是便開始用一種含鐵量極高的顏料,即褐彩,在瓷器上作畫,然後進行燒制,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釉下彩」的最早形態。

1983年,江蘇省南京市雨花台區長崗村吳墓出土了一件異常精美的瓷器,即「三國吳青瓷釉下彩羽人紋盤口壺」,亦稱「青釉褐彩羽人紋雙系壺」。該瓷器胎體白中略帶灰色,外施青黃色釉,胎上通體繪有褐彩紋飾,筆墨流暢,氣韻生動,堪稱早期瓷器中的藝術珍品。

南京博物院藏 青釉褐彩羽人紋雙系壺

這種精湛的釉下彩工藝,為以後唐代長沙窯、磁州窯的釉下彩繪,乃至更晚的青花、釉裏紅等著名品種的出現開辟了道路,是陶瓷裝飾藝術的一項重大變革,在中國陶瓷史上有著重大的意義。

也正因為如此,這件瓷器於2013年,被國家文物部門定為「永久不可出國(境)展覽的文物」。其之所以如此珍貴,不僅因為它是迄今所見孫吳時期最完整的繪畫藝術珍品,也是迄今為止所見用釉下彩繪畫技術美化瓷器的最早器物。

唐三彩碗 1960年出土於陜西乾縣唐永泰公主墓

它的出土,改變了長期以來人們對釉下彩工藝始於唐代的認識,把中國釉下彩繪工藝出現的時間提前了近五百年。

釉下彩,過去也稱為「表繪」,簡單來說就是先上色,再上釉,即在生胚或經過烘烤的素坯(即半成品)上,直接用繪料進行創作,接著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淺色面釉,最後入窯燒制。也就是說,釉彩和彩繪的紋樣是一次燒成的。

釉下彩結構示意圖

在瓷器裝飾工藝中,釉下彩的優點是明顯的。經1200℃以上高溫燒制而成的玻璃質釉面,晶瑩透亮,聲音清脆,不但堅硬耐磨,而且無毒、無腐蝕,同時還能夠把色料全部「包裹」住,即便在地下埋一千年,釉層下面的彩繪也不受損傷。

白瓷青花碗

但釉下彩也有一定的缺點,那就是高溫釉下顏色不可能十分豐富。因為瓷器表層釉面熔點高達1300℃,所以要求釉層下的彩繪材料也必須耐燒,也必須要經得起1300℃以上的高溫。但是傳統原生金屬礦物類顏料,在高溫下條件,無論是顏色還是線條,都容易被「燒壞」,即圖案走樣,顏色產生擴散現象,尤其那種紋飾精細的圖案,燒成難度極大。

所以,釉下彩裝飾圖案一般都比較簡單,大都是寥寥幾筆,而且色彩非常單調,除了藍色,就是紅色,其他顏色幾乎很少能夠看到。這就是為什麽釉下彩繪創燒以後,直到今天,一千多年過去了,只有青花和釉裏紅占據統治地位的原因。

青花釉裏紅纏枝牡丹紋大罐

為了彌補釉下顏色單調的不足,求得豐富的色彩效果,人們千方百計地在瓷器造型上、繪畫上不斷進取,以便將精美的繪畫作品移植到瓷器上,所以五彩、鬥彩、琺瑯彩、粉彩等釉上彩工藝手段便應運而生。

什麽是「釉上彩」

釉上彩,過去也叫「裏繪」,制作過程與釉上彩正好相反,它是先上釉,再上色,即先將陶坯上釉入窯,用1200~1300℃左右的窯火燒成白釉器,或者單色釉瓷,也可以燒成多色彩瓷,再在瓷器的表面用色料進行彩畫裝飾,然後再次入窯,經700~850℃的溫度燒烤而成。也就是說,釉上彩的彩繪紋樣與釉彩是分開燒的。

陶瓷烤爐

由於二次燒制的溫度較低,絕大多數彩繪顏料都能經受得起這樣的「烤驗」,故燒出來的顏色和輪廓都不會走樣,甚至可以用來繪工筆畫,即便局部做得細如發絲都沒事兒。

因此,釉上彩瓷器的顏色是最豐富、也是最鮮艷的,同時給人質感柔和、五彩斑斕、絢麗多姿、富麗堂皇的觀感,深受人們的喜愛。

彩釉陶瓷

但是,釉上彩也有缺點,那就是容易「掉色」。由於彩繪烤燒溫度不高,沒有達到釉層的熔融溫度,所以彩繪顏料不能沈入釉層中,只能緊貼於釉層表面,即裝飾顏料與釉不能在陶瓷彩繪畫面上形成一層很薄、致密性的玻璃層,如使用時間久了,經長期的摩擦,以及酸堿侵蝕,畫面易於剝落,顏料色彩也會變得暗淡無光。

釉上彩結構示意圖

釉上彩繪瓷歷史久遠,早在1500年前,就有白釉綠彩瓷器出現了。

1971年,河南省安陽市北齊範粹墓出土了兩件三系罐和一件長頸瓶,這些瓷器胎質潔白細膩,裏表施乳白色透明釉,釉面還留有類似凝脂的滴痕,塗繪於肩腹部位置的綠釉彩,都表現作條帶狀,釉質細膩明亮,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白瓷加彩繪瓷器。

範粹墓出土的白釉綠彩三系罐 河南博物院藏

範粹墓出土的這批白瓷,是在燒制青釉瓷器的基礎上,對原料進行篩選淘洗,透過降低胎釉中的含鐵量而實作的,這是制瓷技術的重大突破與進步,從根本上改變了東漢以降青釉瓷器一統天下的局面,並由此奠定了中國瓷器燒制出現了青、白兩大系統的基礎。

範粹墓出土白釉綠彩四系罐 河南博物院藏

也有觀點認為,以當時的技術而言,不可能做到降低胎、釉中的鐵元素。這種「白釉綠彩」的制作方法,一般而言,是在胎面先施罩一層白色化妝土作底,使之更趨向於白瓷。然後再於透明釉的釉面,或釉下加塗含銅量較高的綠彩料,最終入窯燒制而成。

所謂化妝土裝飾,是指把較細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調和成泥漿,均勻地塗在陶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層薄薄的色漿。這種色漿,在陶瓷工藝技術上稱「陶衣」,也叫「護胎釉」「裝飾土」「化妝土」。

範粹墓出土的白釉綠彩長頸瓶 河南博物院藏

化妝土的顏色有灰色、淺灰色、白色等,除了起美化胎面的裝飾作用外,還可以避免坯胎大量吸收釉水和燒裂,又可填補坯胎氣孔。

不管是選用含鐵量較低的原料進行燒制,還是用化妝土對瓷器進行增白,都反映出中國瓷器工匠一直沒有放棄對青變白的不懈努力。這種對青變白的孜孜以求,不單純是顏色上的追求,更多是對技術的要求。因為只有控制好胎釉的白,才能燒制出更完美的彩色釉。

陶瓷制作

白釉瓷器的燒成,是陶瓷由單色釉趨向色彩斑斕的開篇之筆。唐代瓷器的代表作唐三彩,就是在此技術基礎上燒制而成的。因此,北齊範粹墓出土的這件「白釉綠彩長頸瓶」,被國家確定為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其後,歷朝歷代的能工巧匠又將這一工藝技術發揚光大,創作出許多不朽的曠世傑作。如宋代磁州窯的紅綠彩、明代的五彩瓷、清代的五彩及粉彩器等等。

車輪手工制陶

既然釉上彩是瓷器的傳統制作工藝,那麽如今網絡上「釉上彩有毒」這一甚囂塵上的傳言,到底又是怎麽一回事呢?

瓷器為什麽會有「毒」

瓷器有「毒」,這是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其毒來源於原料中眾多的金屬與重金屬元素,主要是鉛與鎘。

鉛,是一種多親和性毒物,主要損害人體的免疫系統、生殖系統、神經系統、造血系統、血管和消化系統等。鉛在人體內含量如果過高,造成的危害極大,可以降低記憶力、導致貧血、神經麻痹、腎功能衰退,及女性月經障礙等病癥。尤其是兒童,每升血液中若達到0.4~0.5微克,就會對兒童的行為和智能上的發育造成不良影響。

彩色陶瓷

鎘,主要危害人體的肺、腎及骨骼。1931年,日本出現了一種怪病,病癥最初表現為腰、手、腳等關節疼痛。幾年後,患者全身各部位都會發生神經痛、骨痛現象。再後來,患者骨骼軟化萎縮,四肢彎曲,脊柱變形,骨質松脆,就連咳嗽一下都能引起骨折。不少患者不能進食,疼痛無比,由於無法忍受這種痛苦,而選擇自殺。

這種被稱為「骨癌病」或「痛痛病」的怪病,就是由於神通川上遊的神岡礦山煉鋅廠排放的含鎘廢水,汙染了周圍的耕地和水源而引起的。

瓷器擺件

雖然鉛和鎘毒性很大,卻是瓷器生產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材料。如果沒有了它們,大多數瓷器是很難燒成的。

在瓷器制作過程中,必須要添加一些金屬氧化物,來幫助陶瓷容器的坯體在較低的溫度下熔融或著色,鉛的氧化物就是一種很好的助熔劑。

陶瓷餐具

鉛除作為釉彩顏料的熔劑成份外,另一重要作用是能拓寬釉的燒成範圍,而且能降低釉的表面張力,增加釉面的光澤度,並具有很強的發色能力,對提高畫面的裝飾藝術效果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盡管人們知道鉛是一種生物毒性元素,但由於其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質,使它在陶瓷釉彩顏料配方中始終占有獨特的席位。到目前為至,人們還未找到性質具有類似的代替品。

陶瓷餐具

也有人嘗試用無鉛釉彩顏料制作瓷器,但裝飾效果大都不盡人意,光亮度差,畫面缺乏神采,因此,采用優質無鉛釉彩顏料的道路還很漫長。

鎘的作用是著色,如碳酸鎘等,主要用在大紅色和黃色的陶瓷色料中。由於其在陶瓷釉上彩顏料中有著特種功能之故,即便毒性較強,但目前仍無理想的替代產品。

陶瓷餐具

鉛、鎘含量較多的成品原料,主要有瓷釉、色料和花紙。而瓷釉與顏料能否在燒成溫度下熔合形成一層致密性的玻璃狀結構層,是影響鉛、鎘溶出量大小的關鍵因素。

換句話說,如果燒烤溫度在1200℃以上,那麽瓷釉和助熔劑中的鉛就會在燒制過程中被分解並釋放出,同時顏料也會沈降在釉層中,鎘等各種重金屬被緊緊「包裹」住而無法溶出,使用十分安全。

陶瓷餐具

然而,釉上彩烤燒溫度一般為700~850℃,遠遠達不到釉層的熔融溫度,顏料不能沈入到釉層中,不能被致密性極強的玻璃狀釉層所覆蓋包裹,從而導致顏料中的鉛、鎘易溶出,對人體健康會帶來一定的影響。

即便如此,釉上彩瓷器在燒制過程中,如果選擇優質的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同時操作規範,措施得當,鉛、鎘溶出量的值完全能夠控制在國家標準的限定值以下,消費者使用也是很安全的。

陶瓷餐具

如果實在不放心,不要用彩釉器皿存放酒類、果汁等酸性食物和飲料就行了,沒必要過度焦慮。

作為消費者,我們在選購陶瓷餐具時,應盡量選用表面裝飾圖案較少的產品,這種產品多為釉下彩陶瓷,表面看起來很平滑,有玻璃光澤,用手摸無凹凸感,光滑如玻璃,最主要的是鉛、鎘溶出量極少,或幾乎沒有,完全可放心選購。

陶瓷餐具

釉上彩陶瓷也容易辨別,由於顏料在釉層表面,用手觸摸凹凸感明顯,肉眼觀察制品表面高低不平。在選購時,註意圖案顏色是否光亮,若不光亮,可能是烤花時溫度未達到要求。同時,盡量不要用來盛裝酸性食物,作個擺件,或者盛放冷食,也挺好的。(張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