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遣詞造句,都是很講究的。比如,文人一直搞管理。世間關於「管理」二字,有幾百種定義。但在文人這裏,「管理」就是「管」、「理」兩字的結合體,直白的解讀就是:明「理」而用之於「管」,就是管理。或者說,管理,管理,「管」的就是「理」。管理的三要素,不外乎人、事以及人與事的結合,只要把它們背後的「理」都搞清楚了,管起來也就不是什麽難事。
同樣,收藏也是這樣。很多人搞收藏,天天想的是如何撿漏,如何能夠從別人的無知中攫取財富而一夜暴富。我不能說這種事情沒有,但現時代,資訊網絡化,知識普及化,你懂的,人家基本也懂。除非在某些特別專業的領域,你的知識與見識能夠遠超市場水平,要不,市場上哪有那麽多的漏等你撿哦?天天抱著撿漏心態收藏的,最後的結果,結果往往都是被賣家撿了漏,自己成了國寶幫。所以,在文人心目中,所謂「收藏」,其本意也就是將有價值的物品收集而後保存起來。至於保值增值的情況,是由你的眼光與收藏的時間所決定的。
三十多年來,文人的收藏,均是由此驅動的。收藏什麽,不收藏什麽,取決於自己對市場的動向把握,提前找到文化價值高而又被市場嚴重低估的品類,然後盡量學習,努力成為該專項的行家裏手,盡量做到在市場上不被別人撿漏。其後,就慢慢買入,收而藏之,以時間換空間。至於能否撿到人家的漏,那是次而又次的事情。文人早年收藏古硯、高古玉,近年收藏明版書,皆是如此。比如明版書,現在還不時可以收到,價格也還不高。但再過二百年,一定如宋版書一樣,也會是天價。
要相信文化的價值,要相信社會的進步。好東西雖然在歷史中都難免蒙塵,但只要是金子,最後就總是會發光的。看看下面文人收藏的這個插屏吧。這大概是1993年前後,文人周末在天津二宮的鬼市裏收到的。印象中當時所費,不過一包煙錢而已。收了之後,就束之高閣,一直也沒管它。
這個東東,尺寸不小,但做工精致,用料講究,還使用了嵌黃楊工藝,絕對天津舊時代頂級大戶的心愛之物哦。最近自己拿出來稱了一下,居然有3000多克,近七斤重。就是當廢料賣給別人車珠子, 也值得不少哦。何況其零件基本不少,稍微修修,就是一件非常有檔次的案頭擺件。
從收藏,文人又想起炒股。兩者的本質,其實都是一樣一樣的。尤其【新國九條】頒布後,你如果想在股市持續賺錢的,那你最好就別再執迷於「炒股」二字,而該多想想其另一個比較專業的書面用語 :「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