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台北故宮博物院陶瓷類賞析3(10件)

2024-04-11收藏

1、唐 邢窯 白釉玉璧足茶碗:高4.2cm,口徑14.4cm,底徑6cm。敞口捲唇,斜壁,淺腹,玉璧形底足。內壁滿施白釉,外壁掛釉不及底,底部無釉。白釉瑩潤,聚釉處泛青,胎質細膩堅緻。

敞口、玉璧足的淺碗為唐代中晚期典型茶碗形制,最有名者莫過於越窯青瓷玉璧足茶碗,及邢窯玉璧足茶碗,兩窯皆為陸羽【茶經】所載。雖然【茶經】以越窯青瓷茶碗為尚,但首都長安或洛陽墓葬或寺院遺址所出土者,仍以邢窯白釉茶碗為多。同類別茶碗或「盈」字款邢窯白釉玉璧足茶碗,長安西明寺、洛陽白居易邸宅等遺址均有發現。

1、唐-邢窯 白釉玉璧足茶碗:高4.2cm,口徑14.4cm,底徑6cm。

2、五代至北宋初 越窯 青瓷四稜執壺:高20.4cm,口徑8.8cm。喇叭口,長頸,溜肩,四瓣瓜棱腹,矮圈足,肩上設一短流及扁帶型柄。釉色青黃,多垂流。

類似的執壺常見於浙江越窯系的作品,除了當地使用,也作為外銷。晚唐對東亞地區的貿易港口寧波(和義路遺址),在大中二年(848)地層出土類似的作品;日本九世紀的貿易港博多,也有相關作品的出土。又如印尼勿裏洞島海域出水的黑石號沈船,船艙內裝載了多把類似的青瓷執壺,原計於寶歷二年(826)送到西亞地區。印尼的Cirebon沈船,為五代至北宋初的貿易船,也裝載了數把預計販售。此船上的執壺,釉表多垂流,器身的最大徑位於把手的下方,這些特徵皆與院藏展件相近。因此,可推測本作品的年代在五代至北宋初之間。之後此類執壺也以不同釉色、花樣持續地出現在各個朝代,是一種深受喜愛的日常用器。

2、五代至北宋初-越窯-青瓷四稜執壺:高20.4cm,口徑8.8cm。

3、南宋至元 德化窯 白釉軍持:高11.4cm,口徑7.7cm,底徑6.3cm。喇叭形撇口、長頸、扁圓腹、餅形足。上下折腹相接處以弦紋為飾、腹一側斜出管狀細長流;腹上下各模印一周細陽紋卷草紋為飾;下腹與足相接處則模印變形蓮瓣一周。器施白釉,積釉處略現青調;外壁施釉不到底,胎白如粉,質鬆而輕。具福建德化窯產品的特徵。

同形紋的器皿在德化窯及東南亞經常出現。軍持為梵語kundika的音譯,為佛教徒或回教徒所用的淨水瓶。南宋晚期至元代器形以敞口、長頸、扁腹、細長管狀流最為常見,福建德化窯、泉州磁竈窯的產量最大。

3、南宋至元-德化窯-白釉軍持:高11.4cm,口徑7.7cm,底徑6.3cm。

4、東晉 青瓷褐斑天雞壺:高23.5cm,口徑8.3cm,足徑13.5cm,寬20cm。天雞壺,肩部一邊貼飾雞頭,一邊為把手,上端與盤口連線,肩另有兩繫相對,是一種具時代特色的造形。全器施素色釉,有褐色斑紋。瓷釉在東晉仍屬新穎的技術。

4、東晉 青瓷褐斑天雞壺:高23.5cm,口徑8.3cm,足徑13.5cm,寬20cm。

5、南宋-元 贛州窯 褐釉乳丁柳鬥罐:高9cm,口徑10.5cm,底徑3.6cm。斂口小罐,圓卷唇突出,直頸,腹部圓碩若球狀,環底無足。肩部一圈乳丁泥珠為其特徵,珠端還點上白色釉汁。腹部作篦紋刻劃細線條,同心半圓形弧度向上,有若柳條編織籃般;外壁簡素無釉,胎色灰黃堅緻,唇及器裡醬褐色釉,色澤黝亮。

此種褐黑釉系統且以乳丁為飾的作品,以江西贛州七鯉窯最著稱,但也見於吉州窯、湖田窯。在宋、元遺址中累有出現,如江西清江楊氏墓(1171)、浙江金華南宋鄭繼道母徐氏墓(1201)、南韓新安海底沈船(1323)中亦見有同類別器。這樣的罐子,尤其腹部有的劃刻清楚作柳條狀者,與宋代的銀器柳條罐相似。贛州位居江西章水、貢水交界處,沿江可與福建或廣東相通,古代商賈雲集之地,其窯場的產品也因此廣見各地。

5、南宋-元 贛州窯 褐釉乳丁柳鬥罐:高9cm,口徑10.5cm,底徑3.6cm。

6、金 磁州窯 黑釉劃花牡丹梅瓶:高36.8cm,口徑3.5cm,足徑9.5cm。小口折沿,短頸,溜肩,鼓腹,下斂脛,內挖圈足。通體施黑釉至足底,瓷坯劃複線弦紋五組。腹部剔劃牡丹四朵,花的四周劃短線條為地,線條流暢。白地黑花,對比鮮明,別具風格。為金代山西大同附近,或渾源一帶磁州窯系的作品。

梅瓶的畫像最早在唐貞觀五年(631)懷安王李壽墓的石槨上可見,之後,成為歷代皆燒制的瓷器類別。在功能上,皆為儲酒器,宋代開始也兼作插花用瓶。河南鄭州中原博物館藏有「宋登封窯珍珠地劃花梅瓶」,瓶上自名「趙家花瓶」即為例證。

6、金 磁州窯 黑釉劃花牡丹梅瓶:高36.8cm,口徑3.5cm,足徑9.5cm。

7、東漢 褐釉陶犬:高28.4cm。

7、東漢 褐釉陶犬:高28.4cm。

8、唐 長沙窯 綠釉單柄壺:通蓋高18.5cm,口徑4.9cm,足徑7.4cm。壺圓口,橢圓腹,短流,長方形空心橫柄,柄中段附圓穿孔,以便穿插木柄;蓋側及器肩各附穿帶繫孔。全器除口沿及圈足無釉外,均施綠釉。釉色青綠乳濁,釉層較厚,釉面滿佈細碎開片紋,器蓋釉色偏藍,積釉處雜呈藍斑。

側把單柄壺盛行於唐代晚期,浙江越窯、湖南長沙窯等南北各窯均有燒造,石制器亦有制作。長沙窯制作多種日常茶器如單柄壺、茶瓶、茶碗、茶末盒等多帶器銘如「荼埦」、「荼盞子」、「大茶合」、「鎮國茶瓶」,可見飲茶風氣在湖南地區頗為盛行。

單柄壺在唐晚期與短流茶瓶一樣,皆作為註湯點茶之用,其形制與院藏驪山石單柄壺極為接近,此為唐代晚期盛行於茶盞內點茶的帶柄茶瓶,或亦可稱之為「急須」,因單柄壺形制在宋人黃裳〈龍鳳茶寄照覺禪師〉詩中稱「急須」為東南之茶器,用以煎煮茶湯,這類造型,由唐至今造型、胎釉雖經演變,然千餘年來仍為茶家所愛,明清時期宜興紫砂或閩粵所制白泥尤為多見。

8、唐 長沙窯 綠釉單柄壺:通蓋高18.5cm,口徑4.9cm,足徑7.4cm。

9、宋、金 磁州窯 黑釉稜線罐:全高22.5cm,口徑16.5cm。廣口罐,口緣出圓唇;直頸、圓肩腹、圈足,足形削刻不平整。肩頸間附雙板狀耳。耳與器身均以直稜泥線為飾,再上黑釉,釉色凝厚鮮亮,但施不到底。器胎灰白,雜質多,塗佈有褐色汁。器裡僅口緣有釉。

9、宋、金 磁州窯 黑釉稜線罐:全高22.5cm,口徑16.5cm。

10、宋 青白瓷 雲紋梅瓶:高36.2cm,口徑5.1cm,底徑16.2cm。梅瓶,小口,短頸,豐肩,肩以下漸收歛。青白瓷的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紋飾積釉處色如淺湖水,因而有「影青」之稱。全器外壁刻劃緊密雲紋,間有大朵花紋,線條優美流暢。

10、宋 青白瓷 雲紋梅瓶:高36.2cm,口徑5.1cm,底徑16.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