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翼獸提梁盉hé——古代青銅器名品集錄

2023-12-27收藏

翼獸提梁盉hé

戰國早期(或春秋) 甘肅涇川縣出土

現藏:甘肅博物館

1、翼獸提梁盉hé的形態

這件盉hé器型十分獨特,在「大河流金」展廳裏放在獨立展櫃,方便人們多角度觀察。

高30.2厘米,縱20.8厘米,橫22.5厘米。

其總體造型像一只提梁水壺,又像是一只四足站立的有翼神獸。

頭部下部有缺失,但上部正中有一短橫軸,透過與同類器物的對比,此軸為鳥嘴上喙連線的地方,完整時應是一可開合的鳥嘴,是盉的流口,四足為鳥爪,腿後有距。

蓋中心以一小翼獸為鈕,與器身用一小環連線。

提梁是一條龍。

身體後部有伸出的尾羽。

身軀肥碩,最重要的是軀體裝飾有華麗的羽翼。一長條浮雕的弧形寬條紋,似螭chī(螭chī:不長角的龍),身上還有鱗片裝飾,螭身上長出五條飛翔的羽翼,羽翼以平行的小斜線裝飾。

年代展廳標註為春秋,有學者透過對比,認為是戰國早期的。

2、其他地區的翼獸提梁盉

這樣造型和紋飾的盉十分罕見,目前所見還有三只。

①、上海博物館藏翼獸提梁盉

戰國早期,盉整體作立鳥形,虎形提梁,四獸足(或應為鳥爪),蓋與提梁間有活環相連,有錯金銀的紋飾。

頭部鳥嘴上喙與鼻間以軸相連線,倒水時可以自動張開,尤其巧妙的是連線上喙的軸兩端正好化形為鳥的鼻孔,生動有趣。

②、廣東博物館藏翼獸提梁盉

戰國早期,與上博的盉大體相似。

③、故宮藏翼獸提梁盉

戰國早期,故宮網站上名稱為「鳥形盉」,其不同處是鳥嘴較尖,雙目填金(疑是後做)。

這四件盉雖然細節各有不同,但其鳥首、四足、尾羽、龍虎提梁、肥碩的身軀以及同樣的羽翼表現方式,一望而知是同類器物。

3、異獸提梁盉的產地

這些盉與長治分水嶺戰國墓出土的鳥首盉比較,流口、提梁、連線提梁和蓋子的鏈環,都基本一致。

羽翼的結構和以平行小斜線刻畫羽毛細節的方式,都與春秋晚期太原出土的趙卿鳥尊類似,這種羽翼是晉國晚期青銅器上富於特色的裝飾手法。

侯馬鑄銅遺址出土有虎生翼的陶範。

甘肅涇川出土的盉國別不詳,廣東和故宮的盉出土地亦不詳,上博所藏的盉,原在倫敦袋底野行(Deydier),據雲是從山西太原金盛村盜出。

綜合來看,上述各器都是三晉制造。

4、「有翼神獸」的來源

這幾件盉都是四足的獸形,卻長著翅膀,這種題材被稱為「有翼神獸」,其來源說法不一。

有學者認為:「有翼神獸」源自本土。

文獻記錄有翼神獸最早的是成書於戰國到漢初的【山海經】,書中記載:「有獸焉,其狀如狐而魚翼,其名曰朱……」「窮奇狀如虎,有翼,食人從首始……」中國原始圖騰信仰中就有羽翼的形象,如河姆渡的雙鳥朝陽紋象牙碟形器。

春秋戰國時期,獨立的有翼神獸出現,同時受到中亞、西亞和草原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有翼神獸淵源自本土,經歷代的演變,形成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異獸造型。

更多的學者認為:中國的有翼神獸到春秋中晚期才開始出現,無論從文獻記載看,還是從文物形象看,都與西亞、中亞和歐亞草原的藝術有不解之緣。

3000B.C.,兩河流域出現了一種藝術主題——格芬(griffin),其形象為鷹首獅或帶翼獅等,鷹是飛禽之王,獅子是百獸之王,格芬是兇猛的怪獸。此後格芬在世界範圍廣泛傳播,春秋晚到戰國(前6世紀~前3世紀),格芬流行於波斯、中亞和歐亞草原,在此時期傳入中國,晉冀地區與西域相通,又與北方草原相連,比較早地接受了這一西來藝術樣式。

鳥首有翼神獸在戰國後逐漸消失,獅虎類有翼神獸到西漢晚期後廣泛流行,到六朝時形成了固定風格的天祿、辟bì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