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大克鼎,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古代青銅器名品集錄

2024-08-30收藏

大克鼎

西周中晚期 清光緒年間陜西扶風縣法門鎮任家村窖藏出土

現藏:上海博物館

大克鼎現陳列於上海博物館東館,是禁出文物,上博的「鎮館之寶」。

一、大克鼎的器型和紋飾

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公斤。

大克鼎器型厚重,微斂口,方唇寬沿,大立耳,腹部略鼓而呈下垂之勢,蹄足飾獸面紋。

頸部飾三組變形獸面紋,間隔有六道扉棱。

腹部主體紋飾為波曲紋,波曲紋是青銅器紋飾的一大發展,打破了獸面紋的對稱構形,運用兩方連續的帶狀紋樣,形成活潑舒暢的韻律感,是西周中晚期流行的主體紋飾。

二、大克鼎的銘文

大克鼎的內壁有銘文28行,290字。分為兩段,第一段有長方形的格子,一字一格,規整嚴謹,是西周金文的皇皇巨著。

第一段內容是克歌頌他的先祖師華父美好的品德,靠著師華父幫助周恭王的余蔭,周王冊封克擔任重要職務——膳夫,職責是傳達王命,入達下情。

第二段詳細記載了周王冊命克的儀式和賞賜的內容,儀式是在宗周的穆廟舉行,有官員舉行儀式,冊命辭中重申了對克的任命,並賞賜以禮服、土地和奴隸。克跪拜稱頌天子的美德,鑄鼎來祭祀先祖師華父。

銘文反映了奴隸制由盛而衰時期,世官世祿的現象依然存在,大奴隸主依靠祖蔭仍可以獲取大量的財物土地賞賜。

大克鼎為西周中晚期器,一般認為是周孝王時期。

三、大克鼎的身世沈浮

大克鼎的出土記載有矛盾之處,學者考證,出土時間大致在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夏,是當地村民任致遠發現的一處大型銅器窖藏,出土銅器數量記載不同,七十余件或一百二十余件。

窖藏出土地點在陜西扶風縣法門鎮任家村,此地為周人發祥地「周原」的核心地區,出土窖藏眾多,1940年此村又發現西周銅器窖藏,1976年鄰村出土莊白一號窖藏,著名的史墻盤便在其中。

這些兩周之際的窖藏,證明此地是西周貴族的聚居地,西周晚期,犬戎入侵,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其後周平王東遷洛陽,開啟東周,動蕩的戰火中,貴族遷徙前把珍貴的青銅器埋入地下,此後卻沒有機會掘出。

大克鼎窖藏銅器的著錄統計有銘文的共30件,其中作器者為「克」的15件,稱為克組器,計有克鼎8件,膳夫克盨xǔ1件,克鐘5件,克镈1件,現在分藏在八家博物館中。其中7件小克鼎,形制相同,大小相次,是一套代表身份的升鼎(列鼎),證明克是周王身邊的重臣。

這批銅器出土後被古董商販賣分散,大克鼎送到北京,當時的軍機大臣潘祖蔭重金買入。潘家是蘇州望族,家藏豐富,大克鼎、大盂鼎是潘祖蔭舊藏中最重要的兩件,與毛公鼎並稱「海內三寶」,潘家海內三寶有其二,為世人矚目,後潘家秘不示人,20世紀20年代,潘祖蔭的孫媳婦潘達於成為實際的看護人。抗日戰爭爆發,潘家去上海避難,把大盂鼎、大克鼎深埋在蘇州老家,日寇利誘翻查,都沒有找到。

解放後1951年,潘達於捐獻二鼎和其他珍貴文物給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1959年大盂鼎調撥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博),大克鼎留在上海,成為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