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煙標、火花是被世界公認的民間收藏品。
可惜,現在的境況已大不如從前,50年前的上海,單是煙標收藏者就有近10萬人,目前還在堅持的應該不足一成。
煙標最早出現於1860年的芬蘭。之後,各國紛紛仿效,最早進入中國的煙制品是英國的「PIN HEAD(品海),英文意思為「釘頭」,煙標的主圖為兩根造船使用的釘子,有著濃厚殖民色彩。
隨後英國惠爾斯公司(W. D&H. O. WILLS)生產「老刀」「紅錫包」「三炮台」等牌號,開始大規模在中國銷售,其中要數「老刀」牌影響最大。
「老刀」牌(PIRATE),英文直譯為「海盜」,煙標主畫設計的就是一名海盜,「老刀」的配方後來被「勞動」牌沿用,由上海卷煙廠生產。煙標設計改為頗具時代色彩的「工農聯盟」主題,並附有「勞動創造世界」的名言。
1892年,美國獨資茂生洋行在上海投資中國第一家機制煙廠,其"茂生"牌卷煙,是本土首個具有煙標的成品煙。
最早的國產煙標則是北洋煙草的「龍球」和「雙龍」牌,於1903年正式推向市場 ,畫面以中華民族的圖騰——龍為主題。
民國時期民族產業開始興起,單是上海就擁有近百家煙廠,在蘇區也有自產香煙。
當時影響力最大的還是南洋兄弟煙草公司,他們設計的「雙喜」「美麗」「愛國」「梅蘭芳」等,都是國貨煙標中的珍品。
中國人的商業天賦是與生俱來的,在煙標上也不例外。
南洋煙草公司首創在煙標上印有大段文字。比如,"五四"時期出品的"愛國"牌卷煙,背面印上了:"中國人,中國金錢,中國實業,中國權利,愛國諸君請吸香醇精美之愛國香煙。"雖然有湊熱點的商業味道,也算是了配合當時的愛國熱情。
之後,煙標印文字的形式被廣泛采用,最有名的是上海產「名花」牌。1958年「大躍進」時,「名花」將原先20來字的廣告詞改為一篇短文:「在全國大躍進形勢下,油墨供應發生緊張,為全力支持鋼鐵工業,本商標暫改為單色,俟原料供應正常後再恢復原狀,至於卷煙內在質素仍維持原來水平不變,請吸戶鑒諒!」 在一枚小小的煙標上,設計如此多文字,的確花了不少的心思。
國產煙標的最大特色是緊貼時代,在抗戰初期時, "馬占山"牌煙標上印有馬占山將軍和抗日士兵作戰的場景;"三省"煙標則繪有東三省地圖,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淪陷的東三省,而印有張學良像的"918"煙標,更是一度爆炒到人民幣15萬元。
早期煙標如此,現代煙標更是如此。
1950年抗美援朝,上海推出「勇士」牌煙標;1954年,為紀念建國5周年,天津卷煙廠開始生產「恒大」 煙,1958年「大躍進」時期,南京生產了「躍進」煙;1963年大慶油田成功開采,沈陽煙廠的「大慶」煙隨之產生;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引爆獲得成功,就有了「勝利」煙等等,現在這些品牌中的大多數已少有人知道了。
在此之後的國慶35周年、40周年之際,有上海的「牡丹」「敦煌」,北京的「香山」 ,太原的「雙塔」,沈陽的「寶塔山」,寶雞的「金絲猴」,南京的「國慶」,昆明的「雲煙」 「恭喜」 等紀念煙標。
1997年香港回歸,安徽蒙城雪茄煙廠出品了「香港歸」煙,因為產量極少,其煙標的價格一度炒得非常離譜。
共和國成立之後,煙標設計開始規範化,企業煙標在設計上必須清除洋文,並大規模清理民國時期流行的煙草品牌。國營上海煙草公司從眾多品牌中僅留用了14個煙標,沿用至今的僅剩下著名「大前門」牌。
解放後受前蘇聯小而全的經濟模式影響,各地區紛紛上馬自建煙廠,市場上出現了許多擁有地方特色的品牌,現在還能看到的尚有阿詩瑪等少數幾個牌子。
在70年代前有很強的群眾基礎的品牌煙,如今已基本停止了生產,因年代久遠,其煙標受到藏家的極力追捧,舉幾個例子:
早期的經濟牌;湖南老牌香煙飛虹;武漢當年最暢銷的永光牌,國產煙草巨頭上海卷煙廠推出的8分一盒生產牌,以及勞動牌和飛馬香,等等等等。
煙標收藏,或者說煙盒的收集,在相當長一段時期流行於民間, 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業余愛好和娛樂。
實際上煙標本身並不具備價值,不像郵票那樣具有使用價值。
中國卷煙消費量大,煙廠多,牌號多。鼎盛時期,每年推出新牌子不下百余種,煙標來源十分豐富,藏家選擇余地很大,而且受地域交通限制,價格在各地區之間存在較大差價,這些都為當年的炒作提供了空間。
所以,單就藏家數量來說,我們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
中國收藏煙標歷史早出現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 ,50年代曾經一度較為冷清。直到80年代,煙標收藏再次掀起熱潮,有關煙標收集的刊物報紙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版發行,更是助推了這一民間收藏的熱情。
小小的煙標異化為貨幣,就像集郵一般,各地甚至出現大小不一的交易市場,有行有市,煙標交易繁榮一時。
進入千禧年後,煙標收集隨同郵票和火花一起逐漸趨於冷清,如今除了骨灰級玩家,大眾已沒有了收藏興致。
神飛舊跡入情癡,猶記兒時集煙忙。再過幾年,煙標終究會被拋棄,成為茶余飯後的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