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一張提線木偶戲票,二手市場為啥能賣到500元?

2024-09-28收藏

【編者按】

當我們討論燦若繁星的中華文明,G310、G215、G104,這三條連通東西、縱貫南北的國道線遠不足以舉其大、及其深。但行路間,仍可見一幅恢弘壯美的歷史畫卷鋪展開來——

良渚、二裏頭、殷墟,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秦月漢關人不見,莫高窟、榆林窟、龍門石窟的造像壁畫歷千年而不朽;從西安到玉門關,從杭州到泉州港,「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交相輝映,展現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

今年7月至8月,解放日報「信仰之路Ⅱ·大國之道」報道組沿310、215、104三條國道路線,探尋中國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古人用腳步丈量的土地,正在今人腳下跑出新的速度與風景。

驚嘆聲幾乎每一場都會無一例外響起。

當【元宵樂】演出到中段,演員拉動絲線,手中的木偶齊齊由「媒婆變成仙女」時,台下總會「哇」聲一片。

這幾年,在福建泉州木偶劇團的劇院,演出幾乎場場爆滿。社交平台上,有關泉州提線木偶戲的影片和圖片頻頻獲得頗高的點贊和轉發。盡管擁有專屬劇院、一天演出數場,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出仍然一票難求。以至於有買不到票的觀眾,在二手平台願意出500元求購。

2006年,泉州提線木偶戲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優秀實踐名冊」,這也是中國迄今為止入選這個名冊的唯一專案。

在世遺之城泉州,這幾年,以木偶戲為代表的非遺文化深受市場的喜愛,這些傳統的文化,正在逆勢而上,煥發新的生命力。

演員們正在表演木偶戲

暑假一個平常午後,泉州木偶劇院的木偶戲專用演出劇場座無虛席。壓軸節目【元宵樂】熱鬧上演,四個木偶「媒婆」齊上台,時而點頭哈腰,時而指指戳戳,像被賦予生命一般,十分傳神。隨著舞台上一聲驚雷,四人趴倒在地,旋即起身之時,竟變成了四個衣著華麗、身披彩帶的仙女。從服裝到面容,木偶在舞台上瞬間變身,台下發出一片驚呼與掌聲。

節目最後,舞獅隊上場,搖頭晃腦的獅子憨態可掬,跟隨前方舉燈人亦步亦趨。躲在獅子底下的舞獅人,竟也不時探出頭來,時而高舉獅頭,時而跳躍翻滾,讓人嘆為觀止。節目結束,台下觀眾擁向舞台下方,像追尋明星偶像一般與木偶們合影留念,「這些木偶就像有生命一樣,活靈活現,太精彩了!」

泉州提線木偶戲突然出圈走紅,其實是厚積薄發。作為古老的中國傳統小眾戲種,泉州提線木偶戲源於秦漢,古稱「懸絲傀儡」,已有千年歷史,至今仍保存700余出傳統劇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構成的獨有劇種音樂「傀儡調」。

要做好這項表演,也需要長時間練習基本功。在舞台上操縱「媒婆變仙女」的演員之一張弓,是當地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代表性傳承人,小學畢業後便考入福建省藝術學校泉州木偶班,師從陳天恩、楊度等名師系統學習傳統提線木偶表演技藝,1983年進入泉州木偶劇團工作。「想成為一個成熟的提線木偶戲表演者,至少需要十年。」

操縱木偶的手,在空中劃出樂章。(周程祎 攝)

即便在舞台上要穿上黑色服裝、置身幕布之後,盡量將自己隱藏起來,但觀看張弓這樣的木偶劇演員演出仍是一種享受:他們的雙手懸在空中,隨著情節推進而有韻律地高低起伏,仿佛在空中劃出一章章樂譜。他們的表情也會不自覺地隨著劇情推進,與手中木偶同悲同喜。

演員手中的絲線是人和偶的橋梁。表演者以十指同時操縱十幾條線來控制木偶,動作越細致,操作點就越多,如今一些創新表演一個演員甚至要操縱三四十條線。「不同演員的表演習慣不同。」張弓說,一般來說木偶操作點和線規的安排,需要演員自己完成。「這樣可以更加了解木偶結構,表演起來才得心應手。」

非遺傳承人張弓。(周程祎 攝)

千百年積攢下的厚底子,留存了當地民眾世代相傳獨具特色的智慧和習俗。然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裏,提線木偶戲也和不少傳統曲藝專案一樣,面臨慢節奏的表演方式和與年輕人的娛樂需求不太匹配的矛盾,曾經一度「退至舞台邊緣」,木偶戲的人才培養也同樣經歷不少傳統手工藝「青黃不接」的困境。

「有一段時間裏,沒什麽人來學木偶戲。」張弓坦言。為了培育接班人,泉州木偶劇團這些年裏堅持開展進校園的活動,他們走進藝術院校和中小學,除了表演外,也開展興趣班,90後、00後也學起木偶戲,甚至開始培養起了10後的「接班人」。「近幾年提線木偶戲的受眾群正在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對此產生興趣。」

要讓年輕人對傳統技藝感興趣,關鍵還是要創新。建團70多年來,泉州市木偶劇團創演的【水漫金山】【火焰山】【趙氏孤兒】等優秀劇目,多次榮獲省部級以上及國際藝術節大獎。近些年,泉州木偶戲不僅在木偶設計上提升仿真程度,木偶的細微動作也能在舞台上更精細地展現,例如【猴趣】表演中,木偶猴子一邊騎單車一邊彈吉他。為了配合這些細節的改變,木偶劇的舞台設計、燈光、表演形式等各個環節都在探索更貼近現代人的需求和喜愛。例如【元宵樂】中「媒婆變仙女」的瞬間轉換,就是劇團創新的成果:「表演的細節是我們的機密。」

不僅要控制「獅子」,還要控制「舞獅人」。(周程祎 攝)

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文旅的紅火也搭起千年非遺文化走向年輕觀眾的橋梁。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裏,雲集當地多項非遺專案,輪換邀請傳承人現場展示。木偶劇團也時常在這裏開展公益性惠民演出,吸引了不少觀眾再前往劇場觀演。

傳統依然是創新的源泉。除了堅持排演一些傳統經典曲目,泉州木偶劇團也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改編。泉州木偶劇團近年不斷創新排演的節目中,廣受觀眾喜愛的【獅子舞】【猴趣】既有技藝革新,也都依托於傳統文化的底蘊。「守正創新才能讓傳統技藝在今天迸發新的光彩,才能吸引更多的掌聲與關註。」

欄目主編:簡工博 文字編輯:簡工博 題圖來源:周程祎 攝

來源:作者:張淩雲 劉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