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靈性的象征——虢國墓地出土玉器中的「龍」

2024-02-21收藏

西周 「C」形龍形佩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龍,靈性的象征。作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異動物,傳說龍能行雲布雨、能大能小、能升能隱、興雲吐霧,是一種代表神聖、吉祥的神獸,寓意尊貴、興隆和希望。

「龍」從何而來?

關於「龍」的起源眾說紛紜,一說源於蛇,一說源於豬,還有說源於下雨時天上的閃電。

【史記·外戚世家】褚少孫引:「傳曰:蛇化為龍,不變其文。」意思是說蛇變化為龍,連其身上原來用鱗片組成的花紋都沒有改變。

東漢學者王符言「世俗畫龍之狀馬首蛇尾。又有三停九似之說:謂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皆相停也;九似者,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頭上有物如博山,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

近代學者聞一多在【伏羲考】中提出,龍的主體原型是蛇,因蛇圖騰團族兼並了其他許多團族,才出現了蛇的身子、獸的四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組成為一種虛擬的動物。

從學者們的觀點中,我們可以看出「圖騰說」占據重要地位,龍的起源被賦予神秘的色彩,更多地具有神話和想象的成分,成為先民寄托特殊情感甚至信仰的一種虛幻的存在物。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考古出土的「龍形堆塑」,被考古學界認為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這條石龍長近20米,寬近2米,昂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時期,先民認為與天地宗祖鬼神溝通的禮器最好都是用玉琢制,故玉雕種類豐富、造型獨特、題材多樣,其中動物性玉器占據重要地位。玉與龍的初現,是遼河流域文明起步的重要標誌。

紅山文化 玉豬龍

以龍為飾的紅山玉龍主要有兩種,一是玉勾龍,器身有孔,器型較大;一是玉豬龍,器身有單孔(偶有雙孔),器形較小。同時期的南方玉龍則一般無孔。但這一時期的玉龍皆無爪。紅山先民們用雕刻出的各種「C」形玉龍、玉豬龍等作為禮器,拜祭天地山川。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觀念的改變,龍山文化時期南北各地不同的龍形象開始趨同化,統一表現為鱷與蛇的融合體,至二裏頭文化時期,在此前以鱷和蛇為主體的基礎上,融合了虎、魚等更為豐富的動物特征,龍的形象日趨成熟。

經過漫長的歲月積澱,龍被世人熟知和接受,龍源於圖騰,又超越圖騰,是文化的創造,其藝術形象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也在諸多的文物中得以體現。

商周時期的龍

商周時期的龍分兩種:有爪龍和無爪龍。有爪龍多為臥龍或爬龍,無爪龍多為卷尾龍,作螺旋形。

商朝推崇「神學」思想,商人敬鬼神、好蔔卦、喜祭祀,認為「龍」是人神溝通的媒介,對「龍」的信仰更為熱忱。無論是從數量、質素、紋飾還是工藝技術較史前玉龍都有很大提高。

如造型風格由簡單趨向繁復,由質樸變為華美,由史前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龍逐漸演變為一種符合奴隸社會禮制造型的龍。紋飾多為象形紋飾,在繼承蛇、鱷魚等原始龍紋的基礎之上,又具有了鳥、象、鹿、馬等動物的特點,出現了龍角,角似柱形或蘑菇頭形;龍有一足,龍身似蛇而短,尾部呈勾卷狀;眼睛多作「臣」字眼,斜方格眼,多為張嘴兇猛的狀態;形象上更為怪異神秘、絢爛瑰麗。基本造型主要分為玦形、環形、扁平形和圓雕龍。

商 銜尾龍形玉佩

商代銜尾龍形玉佩,青玉。深冰青色,龍盤身成近圓形,上唇外卷,下唇下勾,龍口銜接龍尾,「臣」字目,身飾單排重環紋。頭頂部有一斜穿孔用來系繩。玉佩呈現出安詳寧靜的藝術美感。

商 魚尾龍形玉佩

商代魚尾龍形玉佩,青玉。淺冰青色,器身呈弧形,龍首,「臣」字目,口微張,魚形尾。正背兩面飾紋樣相同的勾連雲紋,背部飾菱形回字紋。頭部有一小穿。仿佛做跳躍狀,呈現出躍出水面的動態感。

商 環狀龍形玉佩

商代環狀龍形玉佩,青玉。冰青色。圓雕。龍盤身成圓環狀,雙葉狀立耳,方形目微凸,吻部前伸,口微張。身中部有一道淺凹槽。該器物龍首似豬龍,明顯是繼承紅山玉豬龍的特點。

周人受商「神學」亡國影響,對龍的崇拜由權力地位的推崇逐漸轉為和諧祥瑞美好寓意的象征,盛行「以德配天」思想,更加強調人的力量,賦予「龍」人格化,使其充滿人文色彩。這一時期龍的造型主要分為薄片狀和厚板狀龍兩種,圓雕龍逐漸消失。形制包括玦形龍、復合型龍和龍紋玉器三種。

較之商代,周代龍的形象復雜多變,更具親和力。周代玉工技藝提高,采用直鋒細線和斜刀手法將陰線與陽線相互配合使用,使得這一時期的玉龍紋飾更加形象生動,線條更加流暢。具體表現為龍身漸趨細長型,身上紋飾多為重環紋、雲雷紋等復雜多變且線條由直線轉為彎形或弧形,如「臣」字眼眼角線呈勾卷狀,似橢圓形眼;龍的角出現雲紋式的耳形角。圖案章法有序,起裝飾作用。

西周 盤龍形佩

西周盤龍形佩,青玉。淺冰青色。素面。頭上有蕉葉形角,張口,鼻上卷,近菱形眼。龍首似豬龍,眼部和背部各有一小圓穿。

西周 銜尾龍形佩

西周銜尾龍形佩,青玉。淺豆青色。龍盤身成近圓形,「臣」字形目,眼角帶勾,身飾三排鱗紋。背部有一小斜穿,龍爪處卷曲成一圓穿。

西周 銜尾龍形佩

西周銜尾龍形佩,青玉。深冰青色。龍盤身成近圓形,「臣」字形目,眼角帶勾,龍角貼背,上唇外卷,下唇下勾,尖尾銜於龍口內。身飾單排重環紋,正背面紋樣相同。頭頂部有一小斜穿,龍爪處卷曲成一圓穿。

以上兩件銜尾龍形佩龍首被極大地誇張,占整個器身的三分之一,嘴大張且都以勾撤的手法滿飾環紋,用以襯托玉龍的華美,水乳交融地表現了器型與紋飾的流暢感,極具藝術價值。

西周 人龍合體佩

西周人龍合體佩,青玉。淺冰青色。見首不見身,龍呈彎曲弧形,鼻長,角上卷,龍目呈「臣」字,正面刻出下頜飾一抽象人面紋,器身刻有細致密集的陰刻線發絲。下頜部有一圓孔。完美體現了周人的「人本」思想,即把眼光從天上轉到地下,從神界轉向人界。

西周 「C」形龍形佩

西周「C」形龍形佩,青玉。冰青色。龍身卷曲成「C」形狀,「臣」字目,口微張,三角形尖尾,身上有爪,身飾重環紋。嘴部有一圓穿。

上溯華夏先民的圖騰,下至封建社會裏帝王的象征,龍,帶著美好的寓意和奇幻的想象,翺翔在華夏大地。

對龍的幻想,是延續著的傳統,對龍的形象的再塑造,是活著的美學。

龍文化所體現出的相容並蓄和開放精神,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份。

(原標題【從虢國墓地出土玉器中的「龍」說起 】

作者及其工作單位:張靜,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

本文刊載於【文物天地】202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