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探之求真:古玉拙巧技藝傾註著琢磨匠心

2024-08-18收藏

當代優秀的玉雕大師,在探究古玉工藝的奧妙時認為:古時琢玉工具原始,工力艱辛,就在於治玉人是用心力去琢磨玉的。這非常有道理。

舊時琢玉有「三分手藝七分工具」之說,多少道出了琢玉的真諦,也釋明了工具的重要。以前的玉工,要自己能夠制作工具,若不會用薄鐵皮「卷砂鉆」「釘鉤鉈」,就沒法去雕琢玉。在傳統的玉行,能否學會自制工具,是一個學藝人能否入門的門檻。

古時人的心智就是工,很多時候要冥思苦想地制作達到功效的鉈具,玉人與玉有一種難以名狀的相融,力道韌性有了,玉便能遂人意。恰是這樣人與玉的相輔相成,才造就了古玉的韻味所在。以至於到如今,我們欣賞古玉,相當的程度還是欣賞那溫存柔道、嫻熟可人的琢磨之美。

古玉的老工與現代的新工,很大的區別在於琢磨工具的不同,新老工具的轉速、效能不同,所留下的琢痕也不同。古時治人玉惜工惜時,在琢磨的時候,盡量求洗練,儉工不繁縟。故判斷老工新工,從工具的琢磨痕跡入手,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

古玉的紋飾刻畫可以說是「一絲不茍」,漢時的「遊絲毛雕」就是鐵鉈成就的經典。工具的制作固然大有學問,而更為關鍵的是工具的使用。流暢柔美的線條,能夠看出當時的玉匠是多麽用心、嫻熟地掌握運用鉈具,才能夠「工到線出」,這樣的線條,至今仍然發散著迷人的魅力。

古玉的琢痕柔韌柔美。細觀之,無不在看似拙巧中透著神韻。由此我想到了,這不僅僅與治玉的工具和琢磨的方法有關,更是與治玉人的心力心態,甚至是性格有關。遐想之,一個崇尚玉的民族性格,是與文明歷史相關的,是由悠久的治玉經歷塑造的。

探究古玉,我揣摩著古代治玉工匠不溫不火的心態,那種對玉由相識到相知的透徹解析,看似信手掂來,實則深思熟慮。琢磨玉也琢磨人,體現的是眼力、功夫、道行,透出來的是自信,是對玉的審視,也是對自己的審視。

如今琢玉,高速的先進的鉆石工具無堅不摧。而殊不知,許多精到的「獨門」傳統技藝卻在退化。更深一層說,人的心智也在退化。這正應了「先進的技術往往是無情地淘汰了流傳千年的技藝」的說法。然而,古玉所承載的技藝魅力、獨特韻味是淘汰不去的。

從嚴格意義上說,現代的玉雕工藝不能說是「超越了古人」,因為我們不可能「穿越時空」與古人站在同一台階上。所以,同道來說只能是景仰,是比肩,不能說超越。

欣賞古玉,就是欣賞先賢治玉人的毅力、堅韌、以柔克剛。透過古玉的歲月滄桑,去探求追尋那漸行漸遠的技藝秘笈。

2018年2月23日農歷正月初八發文2024年8月7日立秋戶部山旁寓中重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