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洪荒時代,自然的力量巨大而神秘。人類是渺小的,從風雨雷電到飛禽走獸,隨時都能斷了個體的生路。在無數個「危機時刻」,心理會不斷地祈求有神秘的力量可以幫助自己化險為夷,也會不知不覺地攥緊拳頭,給自己力量。先民們發現當手裏握緊一件東西,心裏會踏實。漸漸地,堅韌而溫潤的玉不僅可以作為工具,更可用為安撫情緒的「神物」,逐漸地玉成為先民們與天地對話的媒介。
在東北烏蘇裏江畔的小南山,碳14測年是九千年前,成熟用玉的傳統出現了。這是已經發現的最早的玉器組合。從這點,中華玉文化從未中斷,玉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份,玉器承載起華人對美的追求、對信仰的寄托,這些追求和寄托構成了萬年用玉的文明內涵。
南京博物院「玉潤中華」展從舊石器時代開始,那時候的先民以堅硬的石頭作為首選工具。進入新石器時代後,即人類已經可以有意識地制作精細的工具後,黑龍江饒河小南山出土了距今九千年的玉器組合,這是已知的最早的成熟用玉的開始。新石器時代後,各種文明在這片土地上星星之火,其中也包括玉文化。距今7000-4000年左右的華夏大地上,開采玉料、制作美玉、寄托信仰等用玉文化在各個起起落落的文化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並行展。
這裏介紹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小南山文化、順山文化、興隆窪文化、駱駝墩文化、北陰陽營文化等的用玉,看到即便在遠古,文化之間也是有交流和傳承的,雖然山高路遠……。
人類在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後,伴隨長久的生產經驗,已經初步形成了對天然石質甄別和選擇的知識體系。水晶、玉髓、黑曜石、透閃石等這類經久耐用的天然礦物成為工具的首選。
舊石器 石片、尖刃器、石簇,石鉆、雕刻器、石核、水晶刮等。
小南山文化: 玉器是饒河小南山遺址的突出特征。2015年以來出土環、玦、管、珠、璧、斧等各類玉器140余件,部份玉器表面有砂繩切割留下的弧形痕跡。這些玉器是九千多年前的,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玉器組合。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出土 玦。
順山集文化: 順山集遺址自距今八千五百年前的第一階段,便使用綠松石裝飾品,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綠松石使用地點。
玉錛是整個南方地區發現的最早的一件真玉制品。從玉錛和玉管的磨制工藝和造型技術上看,與東北早期玉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
江蘇泗洪縣順山集遺址出土 綠松石墜飾、玉錛、玉管。
興隆窪文化: 有了史前信仰的實物證據。
內蒙林西白音長汗遺址出土 玉人面、玦。
人面磨刻出月牙形雙眼,嘴部鑲嵌蚌殼以示牙。是史前信仰的實物反映。
興隆窪透閃石玉器多呈黃綠色澤,或許古人相信這是具有生命力的顏色。在其遺址中發現多例眼眶中放入玉玦的習俗,被稱為「以玉飾目」,這或許與早期武術相關。
駱駝墩文化:用 玦的風俗沿著長江流域擴散,形制與工藝證明了其與東北玉玦的緊密關聯。駱駝山文化中,玉玦的材質、造型、工藝均大放異彩。
江蘇溧陽秦堂山遺址出土 玦、璜。
璜是南方史前文明特有的玉器,呈彎曲的條形,往往佩戴於頸,類似今人的項鏈。
江蘇溧陽秦堂山遺址出土 玦。
江蘇溧陽秦堂山遺址出土 璜。
北陰陽營文化: 史前玉石設計合工藝方面均有了質的提升。
南京北陰陽營出土 玦。
南京北陰陽營出土 璜。
北陰陽營遺址出土了上百件璜,形制多樣。其中有一類「綴合璜」由兩段完全相同的半璜,透過側面穿孔,綁縛繩索連綴成完整璜形。半璜本體是切割之後再行綴合的,表明史前玉石設計合工藝方面均有了質的提升。
南京北陰陽營出土 雨花石。
北陰陽營遺址出土的雨花石多大70余顆,它們色彩斑斕,是經過有意識揀選,或蘊含了原始的宗教意義。
南京北陰陽營出土 花斑石鉞。
反映了北陰陽營文化玉石加工業的發達。
馬家浜文化: 已經跳脫出單一裝飾功能,逐步轉向為特殊的身份標識合社會等級的劃分。表示馬家浜時期社會禮制制度已經萌芽。
張家港東山村出土 玉串飾。
張家港東山村出土 玦 璜組佩。
松澤文化:
江蘇海安青墩遺址出土 裝柄鉞陶模型。
江蘇蘇州草鞋山遺址出土 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