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迎甲辰 賞龍瓷

2024-02-08收藏

中國的龍文化源遠流長。

龍紋最早出現於龍山文化陶寺類別遺物上,可能與氏族、部落的圖騰崇拜相關。夏商周流行夔紋,夔是一足龍,習稱夔龍紋。漢代至唐,龍紋多以堆貼、捏塑、範印等形式出現於陶瓷器物上。宋元以刻劃、剔花、繪畫等手法表現龍紋,如宋定窯劃花龍紋瓶、宋龍泉窯和耀州窯青釉蟠龍瓶。元代龍紋,龍身頎長,頭小頸細,張嘴者居多,有胡無須,頭上無披發,雙角長如鹿角。龍尾有兩種畫法:一種尖狀如蛇尾,另一種火焰狀如金魚尾。龍紋樣式的運用在明清時期達到巔峰,形態各異,都具皇家氣派。明代前期,龍紋多兇猛,怒發前沖,豬形嘴,爪犀利而蒼勁;晚期龍紋有蒼老之態。清代龍紋有較大變化,寫實性較強,形象飽滿生動,長長的豬形嘴收縮了,龍須呈鋸齒狀,龍角長直分叉。

太原市博物館的文物收藏中,瓷器是重要的一類。瓷器主要集中於明清時期,清代瓷器居多,器型各異,釉色豐富,紋飾多樣。現選介幾件龍紋瓷器,供讀者賞析。

雲龍紋構圖為龍和雲組成紋飾,龍為主紋,雲為輔紋,龍或作駕雲疾馳狀,或在雲間蟠舞。雲龍紋始見於唐宋瓷器,如晚唐五代越窯秘色瓷瓶上的雲龍紋、宋定窯印花盤上在祥雲間蟠曲舞動的龍紋等。元、明、清瓷器上雲龍紋更為多見,典型作品有江西高安博物館收藏的元青花雲龍紋帶蓋梅瓶、江蘇金壇出土的元青花雙龍行雲紋罐、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紅釉印花雲龍紋高足杯、明洪武釉裏紅雲龍紋雙環耳瓶、明宣德青花雲龍紋天球瓶、清雍正琺瑯彩雲龍紋碗等。

▲清雍正款青花雲龍紋盤(太原市博物館藏)

太原市博物館收藏的清雍正款青花雲龍紋盤,高4.2厘米,口徑20厘米,底徑13.2厘米。盤敞口,淺腹,圈足。盤中央繪制一條在雲間飛騰翻越的龍。底施白釉,書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外圍雙圈。雍正時期的雲龍紋繼承了康熙時期的風格,並又有創新,龍角特別突出,增添了威嚴之勢。其雲紋以兩個為一組呈現,並且用順時針方向單線描繪。龍爪的畫法也有所創新,大多都比較尖利。此時期雲龍紋一反康熙朝僅以火焰紋為輔助紋飾的特點,而大量增加了如意狀的卷雲紋,且其火焰紋多為鹿角狀或是連續弧線形,有別於康熙時期的「山」字造型。

龍戲珠也是瓷器裝飾上典型的龍紋,樣式為寶珠在中間,左右二龍相對戲遊,稱為雙龍戲珠紋、二龍戲珠紋。兩條雲龍、一顆火珠,【通雅】中有「龍珠在頜」的說法,認為龍珠是一種寶珠,可避水火。除二龍戲珠外,還有群龍戲珠,都有吉祥安泰之意。五代越窯青釉龍紋四系壺,腹部浮雕雙龍戲珠及卷雲紋,是目前所見最早的龍戲珠紋飾。龍戲珠紋飾在明代青花、五彩瓷器上多見,色釉瓷器上偶見。

▲清光緒款紅釉二龍戲珠紋盤(太原市博物館藏)

太原市博物館收藏的清光緒款紅釉二龍戲珠紋盤,高7.4厘米,口徑51厘米,足徑34.5厘米。盤敞口,弧壁,淺腹,圈足。盤內飾礬紅彩雙龍戲珠紋,外壁繪兩條趕珠龍紋。底書紅彩「大清光緒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光緒時期瓷器上的龍紋有的軀幹無背鰭,有的背鰭呈短柱狀,有的為猴頭作直立行走狀,有的細頸粗軀、腿壯脛瘦,與清代早期龍紋形象相比,整個龍紋面貌蒼老、體性纖細、爪軟無力。

除了常態的龍紋,還有應龍紋、螭龍紋、夔龍紋等也是龍紋裏不可或缺的組成部份。夔龍相傳是舜時期兩位大臣的名字,夔為樂官,龍為諫官,後世用來比喻輔弼良臣。夔,古代傳說中一種奇異的動物,似龍,一足。【莊子·春秋】中記載:「夔謂蚿曰:‘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山海經·大荒東經】描寫夔:「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夔一般反映龍正面影像,以鼻為中線,兩旁置目,體軀向兩側延伸。若以其側面作影像,則成一長體軀與一爪。夔龍紋即這種獨腳龍的側面圖案。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形象多為張口、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構線相得益彰,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玉器上的夔龍紋,最早見於商、西周時期,多見於彜器上。夔龍紋在玉器上出現的時間很長,自商周至今,一直在玉雕工藝紋飾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而在戰國和漢代尤為興盛。玉器上的夔龍紋線條比青銅器上的柔和,陰刻線除單線外,也有雙刻線。瓷器上裝飾夔龍紋流行於明清時期。夔龍紋又稱花式龍、香草龍。其形狀多為上唇翻起如象鼻,口銜蓮花或串珠,有前足而無後足,多有兩翼,自前足之後均化作卷起的花枝狀。

▲清代青花加紫夔龍紋天球瓶(太原市博物館藏)

太原市博物館收藏的清代青花加紫夔龍紋天球瓶,高55.3厘米,口徑12.3厘米,足徑20.4厘米,器物高大造型端莊,瓶直口,長頸,球腹,圈足。內施白釉,外壁以青花、釉裏紅繪夔龍紋飾。青花加紫俗稱青花釉裏紅,其特點既有青花的幽靚雅致、沈靜安定,又增添了釉裏紅的渾厚壯麗,豐富了色彩效果,形成了高雅而又樸實的藝術風格。因此,青花釉裏紅瓷成為中國珍貴的瓷器種類之一。

(作者 徐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