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從一件小小的藏品開始,他們成為最傳奇的藝術藏家

2024-05-24收藏

提到藝術收藏你想到的是什麽?是拍賣場上普通人難以企及的天文數碼,是被報以投資期待的「合算買賣」,還是雄厚資本追逐的上流品味。

如今,我們談及藝術收藏,似乎在談論一個經濟話題,數碼後面一長串的00000讓藝術收藏成為普通人難以跨越的門檻。

如果帶著這種成見,你恐怕很難相信,曾經蟬聯美國收藏榜家首十年,以一己之力收藏了美國當代藝術史上最重要一批藝術作品的藏家不過是一對收入微薄的工薪階級夫婦。

紀錄片導演佐佐木惠(Megumi Sasaki)曾拍根據兩個人的收藏故事拍攝了兩部紀錄片【赫伯特與多蘿西】講述這對工薪階層夫婦的藝術收藏之路,以及他們將藏品全部捐贈給國家美術館的故事,後來還拍了另一部關於兩人的紀錄片【50 X 50】

丈夫是一名郵遞員,妻子則是圖書管理員,他們一輩子居住在40平的廉價出租屋裏,兩個人加在一起的年收入未超過50000美元,從沒買過一件奢侈品,卻僅僅憑著熱愛,收藏了將近5000件足以填補藝術史空缺的重要藝術品,他們比誰都要早就開始收藏當勞·克拉倫斯·賈德(Donald Clarence Judd)和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

在講述他們故事的紀錄片中,丈夫赫伯特說: 「我僅僅只是熱愛藝術,就像我熱愛自己一樣。」 一對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夫婦,僅僅因為「熱愛」,實作了工薪階級的收藏神話。

我什麽都不是,

只是一個郵局的小職員

這對夫婦有多普通呢?

赫伯特出生於曼哈頓黑人區一個俄羅斯猶太家庭,父親是裁縫,母親是家庭主婦。因為「討厭別人告訴我要怎麽做」,赫伯特並不喜歡學校,高中沒畢業就進入制衣廠成為一名工人,二戰期間,他曾在美國陸軍短暫服役,退伍後進入紐約一家郵局做分揀郵件的工作,這份工作一直伴隨他直至退休。

和赫伯特一樣,多蘿西的出生成長也不曾有過藝術的滋養,父親是一位文具商,家境優渥的她從小喜歡讀書,成績優異,從丹福大學(Denver University)碩士畢業以後,進入布魯古連公共圖書館,擔任圖書管理員。

1960年,赫伯特與多蘿西相識,在此之前,他就對藝術產生了濃烈的興趣,他欣賞古典大師們的畫作,也對當代藝術著迷不已,常常流連於格林威治村的「雪松」酒館,那裏是紐約的當代藝術家們最愛去的地方之一,赫伯特喜歡去那裏聽馬克·羅絲科(Mark Rothko)、弗朗茲·克蘭(Franz Kline)以及大衛·史密斯(David·Smith)等人高談闊論。他只是安靜站在人群中,從不插嘴。

「我什麽都不是,只是一個郵局的小職員。」 赫伯特在接受【泰晤士報】采訪時說,「但我尊重這些藝術家,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也尊重我。他們會聊到淩晨三四點,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人就只是聽,我記得非常清楚,我從來沒有問過一個問題。」

受到這些藝術家感染的赫伯特曾經夢想過成為他們中的一員,他工作之余會去紐約大學美術學院修讀藝術史和現代繪畫。

赫伯特和多蘿西訂婚時,兩個人買了一件畢加索的陶瓷作品作為訂婚禮物。婚後,他們在紐約布魯古連租下僅有40平米的一室一廳,雖然房子不大,但兩個人的精神世界卻十分富足,赫伯特對於藝術的熱情很快感染了妻子,他們的蜜月之旅第一站就是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受到丈夫影響,多蘿西也開始嘗試藝術創作,並且和丈夫一起去紐約大學學習繪畫,兩個人還在聯合廣場(Union Square)租了一間工作室進行繪畫創作,共同探討藝術。藝術之外,他們還在小小的出租屋裏領養了8只流浪貓,19條魚和20只烏龜。

從此,紐約藝術圈出現了一對「奇怪的夫婦」,他們幾乎每周末都會出現在紐約城大大小小的美術館和畫廊裏,他們不追求流量,不追隨投資者們的步伐,而是完全根據自己的審美和愛好挖掘新人。他們和藝術家交談,購買自己喜歡的藝術品,再在自己小小的家中為帶回來的畫作,雕塑,裝置逐一尋找最適合他們棲身的角落。

他們的第一件收藏品是約翰·張伯倫(John Chamberlain)的一件碎金屬雕塑,對於不懂藝術的人來說,這就是個從機動車零件上拼湊而成的破銅爛鐵。那一年,張伯倫還未成名,作品甚至多次被保潔阿姨當成垃圾扔掉。沒有人會想到,這位藝術家的作品有一天會拍出三千多萬的天價。

約翰·張伯倫的作品被多家博物館收入永久藏品之列,包括古根海姆、紐約MOMA等,他的一件舊作曾以470萬美元的價格被拍出

相比畫畫,

我們倆也許更熱愛收藏

1965年,他們發現收藏藝術品帶來的滿足感遠高於自己創作獲得的喜悅,於是,赫伯特和多蘿西放棄了位於聯合廣場的工作室,開始將熱情徹底轉向藝術品收藏。在關於兩人故事的紀錄片中,多蘿西說: 「有一天我們看著家裏的墻面,突然意識到我們自己的作品遠不及這些藝術家,但同時也發現,相比畫畫,我們倆也許更熱愛收藏。」

他們不買車,不投資,不旅遊,不去餐館吃飯,生活也過得十分樸素,夫妻倆把所有的錢都投入了藝術品收藏。赫伯特的年薪稅前不過23000美元,夫妻二人年收入加起來也不超過50000美元。妻子的薪金全部用於他們的日常開支,赫伯特的收入則全部用於購買藝術品。

由於兩個人的薪水非常微薄,他們制定了一套獨特而嚴格的收藏準則: 第一不能太貴,以他們薪水能支付為標準;第二體積不能太大,必須可以隨身帶進地鐵;第三尺寸不能太大,他們的小公寓要可以裝得下。

這樣的收藏標準自然而然地將他們的收藏方向瞄向極簡主義和觀念藝術,並且以青年藝術家的作品為主,他們在那個時代發現了很多在當時並不被主流市場看好的青年藝術家,而這些人後來都成為極簡主義以及觀念藝術的代表人物。

我們的錢不多,

只夠買一些靈魂的光

赫伯特和多蘿西的收藏通常是從和藝術家做朋友開始的。比如說,在一位藝術家朋友的介紹下,沃格爾夫婦購買了美國概念藝術家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的一件作品。

而當時,這位極簡主義與概念主義的創始人,後來對整個藝術界甚至建築界造成重要影響的藝術家完全是一個無名藝術家,作品無人問津。

沃格爾夫婦在這位藝術家幾乎要放棄創作的時候敲開了他家大門,勒維特永遠忘不了1965年的那個傍晚: 「那是我第一幅賣出去的作品,愛講價的他們付出了比原價更多的錢,並且告訴我請你一定要畫下去。」

這之後,勒維特與沃格爾夫婦成了朋友,在勒維特的最後數十年,他與赫伯特幾乎每周六早晨都會通電話,與藝術家之間這樣的友誼,在沃格爾夫妻身上並不少見,他們喜歡和藝術家深入交流之後再決定是否要收藏這位藝術家的作品。

在1994年接受畫廊策展人的一個采訪中,沃格爾夫婦介紹了他們和藝術家之間的關系:「基本上我們還未見到藝術家的作品前不會直接去藝術家的工作室,一般我們會先去畫廊或者其他工作室尋找我們感興趣的藝術作品,不會因為誰說’去某某工作室看看什麽畫吧’就直接闖進別人工作室。

我們首先要看到作品,而且要喜歡它,然後在藝術家的交談中我們去了解作品的整個面貌。有時在同類作品中要做出選擇是需要不斷縮小範圍的,這往往要花費很長時間。 對於‘你為什麽選擇這一幅而不是那一幅’這種典型問題,背後需要很大的工作量的 。"在紀錄片【赫伯特與多蘿西】中,藝術家Richard Tuttle說: 」他們努力在深入理解藝術家,在了解制作方意圖和背景之後才會把作品買回去。」

他們在50年間收藏的將近五千幅作品,大多購於藝術家成名前,每到發薪日,赫伯特和多蘿西就會來到藝術家工作室門口大喊:「有人嗎?來買畫」。在擁擠的地鐵人潮中,經常能看到兩個矮小的身影用身軀護著新入手的藝術品。

【華盛頓日報】的采訪中,夫妻二人多年以來幫助過的年輕藝術家超過20位,但他們只是笑著說: 「我們的錢不多,只夠買一些靈魂的光,但請用力燃燒吧。」

在自己的購買能力範圍之內選擇藝術品一直是兩個人秉持的黃金原則,但對於工薪階層的他們來說,難免遇到十分喜歡但價格高於預期的藝術品。比如說他們曾經非常希望購入克里斯托夫婦的一幅拼貼畫,但價格遠高於他們的預期,見他們如此喜歡,克里斯托提出免費送給他們自己的作品,但赫伯特立刻回絕了 「我愛你的才華,並不是貪圖你的作品。」

最終,他們商定好在克里斯托夫婦出差的半年裏,由沃格爾夫婦來幫他們照顧貓以換取畫作。克里斯托感嘆:「他們對藝術的熱愛,超過了作者本身。」

克里斯托夫婦的作品【包裹凱旋門】,為了完成這件作品,夫妻二人花費了1400萬歐元(約1.1億人民幣)購買了2.5萬平方米的可回收塑膠,3000米紅繩將整個凱旋門包裹起來

克里斯托夫婦和沃格爾夫婦

沃格爾夫婦以為克里斯托夫婦養貓1個月為傭金換取了一幅拼貼畫,彼時,克里斯托夫婦在藝術圈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但作品價格還在普通藏家可承受範圍之內,2021年,巴黎蘇富比曾拍出兩幅克里斯托的草稿,其中,【被包裹的新橋】草稿以47萬歐元成交,【雨傘】專案草稿以170萬歐元成交。

沃格爾夫婦的收藏從上世紀50年代持續到70年代的時候,已經有很多藝術家和收藏家慕名而來觀看他們的藏品了,也有很多商人提出高價購買二人的藏品,但自始至終,他們從未出售過一幅作品。赫伯特說: 」藝術不是冰冷勢力的財富,不是待價而沽的商品,是我們和藝術家在人間相遇,然後窺見了一眼星空。「

這不是犧牲,

是我和愛人在人間販賣了一趟浪漫

1992年,他們決定將收藏的2490件藝術品全部免費捐贈給華盛頓國家美術館,館長在聽聞這對夫婦的故事後,驚訝地表示: 「這簡直是奇跡!他們年收入不足5萬,但他們的收藏卻填補了整個藝術圈的空白。」 館長曾表示對於他們的犧牲萬分感謝,但赫伯特則看著妻子說: 「這不是犧牲,是我和愛人在人間販賣了一趟浪漫。」

在一次采訪中,多蘿西說:「雖然也有其他美術館對收藏品感興趣,但是我們覺得所有作品應該放在同一個地方。我們認為我們收藏的作品是美術史的重要軌跡,所以努力讓他們可以盡量收下全部作品。另外, 用公務員薪水來購買的作品,再將他們返還給國立美術館這個想法我相當喜歡。 而這裏也是我們度蜜月去的第一個地方,在這裏,我第一次從赫伯特那裏收到了關於藝術的啟蒙。」

多蘿西會牽著腿腳不靈活的赫伯特一起去美術館看看那些兩個人曾經的寶貝

負責搬運藝術品的美術館工作人員開啟沃格爾夫婦家門時,被眼前的場景驚掉了下巴,不光墻面掛滿大師們的傑作,走廊上,床底下,天花板上,就連浴缸旁邊都塞滿了藝術家們的傑作。這對身材較小的夫婦抱著貓看著工作人員一件一件將他們運出門外,像送長大成人的孩子去大學一樣。 「等等,那件不行!」多蘿西攔住工作人員「這件畢加索的陶瓷是我們的訂婚紀念。」

為了將他們的藏品從40平的出租屋中運走,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動用了5輛40英尺的卡車,而這些藏品透過貨梯進入美術館又花費了好幾個星期。2008年,他們又向國家美術館捐出了剩下的2500件藏品。

難以置信的收藏體量讓沃格爾夫婦成為美國藝術史上最有名的」無產階級收藏家」,這對其貌不揚身材矮小,在人群中毫不起眼的夫婦在藝術收藏上卻獨具眼光。華盛頓國家美術館評價: 「他們領先於很多博物館。他們不懼怕有挑戰性的藝術。他們的收藏具有前瞻性,令人深思和驚嘆。」

即使放在現在來看,他們當年的收藏依然前衛大膽,其中不乏辛迪·舍曼、李察·佩蒂伯恩和村上隆這樣的藝術家。在沃格爾夫婦收購這些藝術家的作品時,他們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小藝術家,如今,他們早已是拍賣市場上炙手可熱的天價藝術家。

辛迪·舍曼的作品【Untitled Film Stills】在2014年的佳士得拍賣會以67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

李察·佩蒂伯恩的同系列【瑪麗蓮夢露】2021年於紐約佳士得拍出138600美元的價格

村上隆的真人尺寸雕像【MISS KO2】在2017年的香港蘇富比春拍上以2290萬港幣成交

自從赫伯特不能走路之後,多蘿西再也沒去買過藝術品,2012年7月,一場關於他們的收藏的展覽開幕,多蘿西推著輪椅上的赫伯特最後看了一次曾經的寶貝們,那是他們兩個人看得最後一場展覽,2012年7月22日,90歲的赫伯特去世,從那天起, 陪伴多蘿西的只剩下兩個人訂婚時買的畢加索的那件瓷器。

一次電視采訪中,記者問多蘿西:「如果沒有遇見赫伯特,你會怎樣?」

多蘿西回答:「我可能是一個家庭主婦,養兒有女,終此一生。」

「你呢?」記者又問赫伯特

「Nothing,如果沒有遇見你,我什麽也不是,不會去收藏,不會去畫畫,因為你,世界才有趣。」

他們的故事就像紀錄片【赫伯特與多蘿西】中的一句話: "你不必非得是洛克菲勒(Rockefeller)才能收藏藝術品。」

和沃格爾夫婦一樣,如今很多國內的年輕人也將眼光投向藝術市場,收藏一件藝術品的可能性被不斷拓寬,藝術品不必非得是鎖在銀行保險箱裏的名貴投資,年輕藏家對於藝術品的期待也不再拘泥於投資或是凸顯品味,它們可以是一件送給自己的禮物,可以是裝飾家裏墻壁的亮點,可以是朋友互相饋贈的心意,也可以是一眼引發共鳴的機緣巧合......

很多人對藝術感興趣卻始終不知道該如何邁進藝術收藏的門檻,美術館、畫廊、藝術機構、藝術家工作室······普通人或者因為不了解而覺得藝術難以接近,或者因為種類繁多的畫廊和藝術流派而不知從哪兒入門。如果你正站在猶豫不決十字路口, 不妨來看看本周開啟的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

與美術館或者畫廊不同,藝術博覽會全面也更開放,對於希望了解藝術品或者藝術收藏的人來說,無疑是最好的機會, 這裏匯聚了大大小小的畫廊,藝術機構,不僅可以在現場更全面的了解每一家畫廊的風格,甚至可以和策展人甚至藝術家當面交流。

2018年創立的北京當代·藝術博覽會到今天已經走過7個年頭,與別的藝術博覽會不同,北京當代更具「本土」性,致力於當代藝術在中國及世界範圍內的價值發掘與推廣。

今年,博覽會以「凝聚」為主題,將匯聚了來自14個國家36座城市的100余家參展機構,他們分別來自北京、上海、杭州、中國香港及台北,以及倫敦、柏林、洛杉磯、東京、首爾等全球藝術版圖中重要的城市。對於藝術從業者來說,這是一次一年一度的交流機會,對藝術愛好者來說,這是一近距離了解整個藝術行業的契機。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WeLe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