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魯迅的錢幣收藏與研究

2024-07-12收藏

圖一:魯迅【泉誌】手稿內頁

魯迅先生不僅是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致力於批判舊思想、舊體制,在國內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廣泛影響。對於魯迅,我們大都關註他在文學上的成就,之前很少有人註意到他也喜歡收藏歷史文物,特別是他早年曾在北京廣搜古錢一事,更是鮮有人知。2001年,相關工作人員在國家圖書館名家手稿文庫中發現了一份魯迅手寫的【泉誌】真跡,該手稿主要記錄了魯迅收藏的錢幣種類,以及他對這些錢幣的初步考證(圖1)。這份珍貴的手稿被定為一級文物,並於2012年由西泠印社公開出版,從此,魯迅搜集、整理、研究古錢的事跡才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那麽,魯迅是如何與古錢結緣的呢,他又收藏了哪些古錢品種,怎樣開展錢幣研究?以下詳細道來。

圖二:周作人購買古錢的日記

結緣古錢

魯迅收藏古錢,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有一定的關系。彼時的北京,正處於袁世凱的獨裁統治下,社會環境黑暗。1912年5月,魯迅受蔡元培邀請,北上至教育部任職。他在上班的第一天便在日記中寫下「至教育部視事,枯坐終日,極無聊賴」之句(【魯迅日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以下日記內容均引自該書)。袁世凱統治下的教育部陳朽腐敗、官僚氣息濃厚,職員們「每天除了簽到,幾乎無公可辦」,有人下棋、聊天,更有甚者竟然唱起戲來。但是,魯迅卻不肯浪費時間,除了集中精力輯校古籍之外,還花費不少時間去專門搜集金石拓本和古磚、古錢(朱正:【魯迅傳略】,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後來袁世凱想要復辟帝制,為了進行輿論控制,公開鼓吹「莫談國事」、回避政治,京城的大小文官更是受到嚴密的監視。在這窒息的政治環境中,他們只能千方百計地躲避註意,人人都練就了一套自己的「防身辦法」:重的賭博、豢養姬妾,輕的就玩玩字畫古董(林賢治:【人間魯迅】,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年)。魯迅便借此機會常常流連於琉璃廠和西小市之間,搜集古籍、金石拓本與古錢等物。他曾在【吶喊】的自序中談及當時的心境:「我於是用了種種辦法,來麻醉自己的靈魂,使我沈入於國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然而看似消極麻痹,實則是在無可奈何又無力抗爭的情況下對自己的一種保護,但這也讓魯迅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古錢的收藏與研究中。

魯迅搜集古錢,還與他在教育部的工作內容有著密切關系。1912年8月,魯迅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被任命為教育部僉事和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後改任第二科科長),主管工作就包括關於恢復京師圖書館和籌建歷史博物館、搜集和調查古物等事項(魯迅年譜編寫組:【魯迅年譜】,安徽人民出版社,1979年)。魯迅對歷史博物館的籌建極為關心,他認為博物館應該具有大量的、豐富的藏品,古錢能夠反映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環境和經濟發展,自然是不可或缺的歷史實物。魯迅收集古錢,不僅是個人興趣之所在,更是為了籌建國家歷史博物館的需要。他經常在閑暇之余踱步到琉璃廠和西小市尋覓古錢,這兩處地方距離魯迅的辦公地點很近,來回非常方便。值得一提的是,魯迅作為一位國家公職人員,有著較為可觀的收入,據【魯迅日記】1914年12月28日所記:「上午得本月俸二百八十元」,1916年5月29日又記:「上午收本月奉泉三百元」。這裏的「元」當指銀元,購買力較高,穩定的收入也為魯迅長期、頻繁地購買古錢提供了經濟基礎。

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同樣非常喜歡收集古錢。當時周作人在紹興教育會任職,兩人經常互通書信,兄弟怡怡、關系融洽。1913年7月,魯迅從北京回到紹興探親,在紹興待了一個多月,期間他經常和周作人一起逛古董小攤與舊書店。當時,周作人對古錢很有興趣,並在日記中保留了不少購買古錢的記錄(圖2),如「七月十八日,上午同喬風至大街購得‘大觀通寶’錢一個,甚大,價百八十文」,又如「七月二十日,上午往會,又同喬風至大街一轉,得‘天策府寶’錢及大泉五十等三個」(【周作人日記】,大象出版社,1996年)。或許是受到周作人的影響,魯迅在回到北京之後便開始主動購買古錢,他8月7日回京,8月16日的日記中就出現了第一次購買古錢的記錄。此後兄弟二人經常透過互寄郵件的形式交換古錢,如1913年9月8日「下午得二弟信,並來古泉目錄二紙」;1913年12月7日「午後寄二弟二包……又小包一,內摩菇(蘑菇)一斤,古泉二十四枚,齊小刀十二,明月泉一」;1914年6月10日「上午寄二弟信,並古泉拓片三枚」。曾有學者統計,魯迅寄給周作人的古錢總數有83枚之多,可見魯迅對弟弟的愛護之心,他們收藏的古錢也成為兄弟之間深厚情誼的見證品。

圖三:魯迅紹興會館故居

收藏古錢

魯迅經常去琉璃廠和西小市尋買古錢。他當時住在宣武門的山會邑館(即紹興會館),距琉璃廠和西小市都不遠(圖3)。琉璃廠以各種書肆、文玩店鋪薈萃而聞名,其中魯迅經常光顧的是廣文齋和雲松閣。廣文齋是一家專營古錢的店鋪,店主姓劉,人稱「古錢劉」,該店信譽極好,曾名噪一時(範節庵:【舊京城廣文齋古錢鋪】,【中國錢幣】,1993年第2期)。正是在這裏,魯迅有了第一次購買古錢的經歷,從此開啟了錢幣世界的大門。雲松閣也是魯迅常去的古玩老字號,他在日記中多次提到:「十月五日,往琉璃廠李竹齊觀古泉」「六月六日,往琉璃廠李竹泉家買圓足布一枚」「九月十八日,在李竹庵家買玉大小兩枚」,這裏的李竹齊、李竹泉、李竹庵,其實都是指雲松閣。這家店門的橫匾上寫著「李竹庵」,是老板祖父的名字,窗上的橫匾上寫著「雲松閣」,才是店名,兩邊各懸一長匾,文字相同:「雲松閣收買古錢。」(馬蹄疾:【李竹齊、李竹泉、李竹庵是一個人】,【社會科學輯刊】,1980年第5期)此外,在宣武門外的空地上,還有各種販賣古董的小市地攤,這是魯迅上下班途經的地方,想必是經常光顧。

魯迅從1913年8月16日第一次「買古泉十八品」,至1919年6月21日「買尖足小幣五枚」,前後持續了六年之久。在此期間,魯迅購買古錢的熱情是非常高的,有時候甚至會隔三岔五地去琉璃廠光顧一番。我們可以從他的日記中窺見一二:1915年2月15日,「在攤上買宋、元泉四枚,泉四百五十」;數日之後又「至廠甸,買‘壯泉四十’一枚」,隔天再「遊廠甸,買‘大布黃千’二枚,其直半圓」。值得指出的是,魯迅並不是隨意購買古錢,而是刻意搜尋具有歷史價值的品種,因而常會出現購買不成空手而歸的情況,「1914年7月22日,晴,熱,下午往琉璃廠買古泉不成,購【曹集詮釋】二冊歸」。此時正值酷暑,天氣最是悶熱,他還惦念著往琉璃廠尋訪古錢,雖然並未尋得稱心之物,但搜集古錢的執著與熱情是可以想見的。與之同時,為了獲得心儀的古錢,魯迅還曾囑托朋友幫忙代為尋找,楊莘士就曾幫助魯迅找到了六枚珍稀古錢。

經過長期的搜集,魯迅的藏品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從日記中記載的數量來看,他至少擁有178枚歷代古錢,並且涵蓋了諸多品類:如先秦貨幣就收藏有二十種之多,包括各種形制的刀幣、布幣和圜錢。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錢幣品種同樣不少,有小泉直一、壯泉四十、大布黃千、直百五銖、太平百金、永通萬國等。魯迅在日記和【泉誌】手稿中經常會對各類錢幣的品質與存世量進行評點,如端平折三錢,便在日記中給予了「佳」的評價。在北宋靖康通寶,遼代天贊通寶、應歷重寶、乾亨元寶等錢幣條目下,增加了「希(稀)」或是「真希(珍稀)」等字樣的批註,可見魯迅對於收藏古錢是十分用心的。

圖五:戰國方足布「貝地」,舊釋「貝邱」

鉆研古錢

魯迅在搜集古錢的同時,也熱衷於研究古錢,他經常購買錢幣學書籍進行研讀,悉心學習錢幣知識。據魯迅日記所載,他先後研讀了【古今泉略】【古金待問錄】【吉金所見錄】【四朝鈔幣圖錄】【古泉叢話】【古泉精選拓本】六部錢幣學著作。【古今泉略】是魯迅購買的第一部錢幣學專著,此書系清代著名錢幣學家倪模所著,共分三十四卷,收入歷代錢幣四千余種,分錢圖和文字兩部份,是一部集大成式的錢幣學專著(圖4)。魯迅將此書作為學習錢幣知識的入門書,可謂眼光獨到。按照日記所載,魯迅於1913年8月18日,也就是他第一次購買古錢(8月16日)的隔天就去直隸官書局購得此書,「八月十八日,往琉璃廠廣文齋買古泉二十一品,銀二元六角,又赴直隸官書局買【古今泉略】一部十六冊,十二元」。十二塊銀元在當時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而且「又赴」一詞也說明魯迅是專門購買此書,字裏行間都能感受到他當時想要學習錢幣知識的熱切心情。

圖四:國家圖書館藏清刻本【古今泉略】書影

魯迅在閱讀前人學術著作的同時,並沒有一味信從前人,而是時常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眾所周知,先秦貨幣上的文字大都較難釋讀,以往古代的泉家不是牽強附會,就是看圖猜字。自乾嘉之學興盛以來,這種現象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古今泉略】便屬於當時的代表作品。我們從【泉誌】手稿中可以看出,魯迅對於先秦貨幣文字的隸定大多數與【古今泉略】相合,但是有些卻不一樣,比如倪模在原書中將齊國鑄造的三字刀幣釋讀為「齊吉貨」,魯迅卻並未采信此說,而是在手稿中將其稱為「三字齊刀」,可見其嚴謹態度。【古今泉略】還收錄有一種戰國時期流行的方足布「貝邱」(圖5),魯迅同樣沒有采用倪模的觀點,而是認真臨摹出了原文,將其列為「待考」之類,可見其審慎的學術態度。

隨著對古錢的深入了解,魯迅的錢幣鑒賞能力也日益提高。1915年2月21日,魯迅「又至廠甸,以銅元二十枚買‘壯泉四十’一枚,係偽造品」。「壯泉四十」系王莽執政時期所鑄造,銅質精良,文字精美,是眾所周知的古泉珍品。魯迅能斷定此錢為仿造品,憑借的正是自己長期的經驗與積累,從此事也可以看出,魯迅已經擁有了較高的古錢鑒賞水平。

魯迅在收藏、研究錢幣的過程中,還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手稿,這本手稿本無名字。新中國成立初期,許廣平將它捐贈給國家時,國家圖書館尚未成立,於是暫存在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前身),當時大多數沒有名字的手稿均根據其內容而暫定一個名字,以便登記。魯迅這份手稿因記錄了唐至明朝的錢幣而被命名為【泉誌】,並沿用至今。今天我們看到的這份珍貴手稿,就是魯迅曾經熱愛收藏古錢、潛心鉆研古錢的生動見證。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陳橋驛曾評價這份手稿:「雖然是雪泥鴻爪,但絕不可等閑視之,因為他對以後有誌於此的學者作出了一種很有價值的示範,是中國歷史錢幣研究中的重要成果。」

(作者為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錢幣學會理事,國家文物局鑒定專家)

本文刊載於【金融博覽】202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