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收藏

「吃藥」是玩玉中不太可能完全避免的!他只用一招,假籽變真玉!

2023-12-05收藏

談及「吃藥」,想必很多玩家都曾經歷過,畢竟,玩玉的過程中是不太可能完全避免的。

何況,市場上的風險層出不窮,即便是經驗老道的玩家也時不時看走眼。

那麽問題就來了,那些曾經不小心錯買的玉,或是經過人工制造、動了手腳的料子該怎麽處理?還有收藏價值嗎?

一,作假的玉

關於這個問題,咱們分兩種情況來看,玉器相對於字畫瓷器來說,即使看走眼,將作假的玉當作真品買進,那玉本身也是有價值的,除非缺乏基本常識將石頭或料器當作玉。

那麽常見的作假方式都有哪些呢?

一是做假皮,假毛孔 ,比如有些就會拿一些好的山料手鐲或者玉牌,雕件等等,如下圖所示,就是做的假皮:

因為本身玉質就不錯,有些甚至不輸籽料的情況下,為了可以賣的高價,就會想辦法在作品局部做一些假皮和假毛孔,而現在高超的造假技術甚至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 再加上局部留皮,面積也不會太大 ,所以對新玉友來說,辨認難度可能會更大些。

所以對於那些品質高價格低的籽料,大家一定要更加謹慎些,除非其油性和白度非常出色,或者個人特別喜愛,這也是為什麽一面滿皮,或者獨籽作品的會更加保真一些。

這樣的仿籽反而是最有價值的,因為能拿來做仿籽的對玉質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 磨掉局部的假皮後也是一塊不錯的好玉,本身的玉質也不會受影響,也可以花點工費重做, 無非是投入成本高了些,不至於啥也不是。

二是染色,洗色等作假手段 ,一般會選擇品質較差的和田玉進行處理,以次充好。

就像下面這樣的二上色:

主要是模仿和田玉籽料的皮色,例如紅皮,灑金皮等等,染色玉料的特征主要表現在 顏色濃艷、不自然,色調單一,浮於表皮。

但一般人很難僅僅靠著看皮色艷不艷麗分辨出來,還是需要綜合玉質看結構才能做出判斷。

其次,有一些特色料也會染色,例如把翠青料或糖料的玉色染得更濃更深,像下面的這張圖就是染過的翠色,皮子也是做的,非常具有迷惑性,你看的出來麽?

人工的染色一般來說會使染料集中在裂隙中,由深變淺滲透進來的,而天然沁入的玉色會呈現自然的過渡關系,如果沒有一定的經驗也很難做出判斷。

洗色就不難理解了,比如說不夠白的玉料用化學藥劑泡一泡之後就會變白,有黑有雜質的玉料可能就會透過洗色來達到去除瑕疵的目的。

這些人工作假的手段都是為了提升玉料的審美價值以及美化品質,從而提高售價,牟取暴利。

雖然染色或洗色可能一定程度上會破壞玉質,但傷害既然不可逆,只能坦然接受了。

如果不幸吃到這樣的藥,怎麽辦呢?還是得看玉質,相對好的可以當學習標本,以後再遇到類似的造假手段心中也有數了,再不濟也可以當魚缸的景觀石,最起碼漂亮的顏色也能多一道風景。

二,冒充的料

每當一個玉種的崛起就會有很多跟風冒充的玉料冒名頂替,首當其沖的, 唐河料 絕對算一個,常常冒充黃沁來賣,價值卻天差地別,而有些唐河料是可以出證書的,無論是外形還是玉質幾乎都能以假亂真,可以說是黃沁玩家的噩夢。

當然還有水石冒充黃沁的,你能看得出下面這個是黃沁還是水石麽?

除此之外還有岫玉冒充黃口的,料器冒充白玉,碧玉等等以不同的材料冒充和田玉的情況。

對於這種冒充的料來說,建議還是看價值,先確定是什麽東西,如果是岫玉之類,也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如果是料器,或者人工合成的物質,這種完全造假的基本沒有什麽利用價值,建議還是盡早扔的遠遠的,一方面避免有害健康,另一方面正如一位玉友所說:眼不見,心不煩...

三,吃過的藥

如果說玩玉小白和老手之間的區別是什麽?可能就是一個正在吃藥,一個已經吃完了藥治好了病。

許多新手玉友,受限於專業領域知識的局限和資訊傳播的不對等,往往會在不經意間陷入購買假貨的陷阱,從而深感失望;或是切割原料後遭遇失敗,導致一蹶不振;又或在回流過程中遭受價格暴跌的沖擊,最終選擇離場。

其實可能是因為懂的少,有時候也會因為自身的撿漏心理或者錯誤的觀念導致上當受騙。

誰都不想吃藥,但吃藥似乎是進階的必經之路。即使是行家,也都是在不斷嘗試和學習中逐漸成長。

正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玩玉也是如此,一切理論紙上得來終覺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親身經歷過才能從中獲得的深刻的感悟。

盡管吃藥可能會讓我們暫時感到不適或不愉快,但我們要學會看到事物的積極面,吃藥不可避免,但藥一定要少吃,吃一塹長一智,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才能避免再次吃藥,從中受益。

玩玉,你吃過什麽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