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應逵( 1850—1915 年),字鴻軒,今孝南區西河鎮道店秦家松林人, 1874 年(清同治十三年),連中全省鄉試、全國會試魁首而名動全國,歷任山東滕縣、泰安、歷城知縣及翰林院編修,仕途 30 載,是聞名全國,也是孝感首屈一指的古籍收藏家,藏書數萬卷,現大部份存於湖北省及孝感市圖書館,具有重要的文史研究價值。
李啟琛給秦應逵的信劄
考證研究秦應逵,方知他平凡的簡歷中閃現著不凡的火花。
秦應逵,出身書香門第, 1850年生於孝南區西河鎮秦家松林,自幼秉性忠直,聰明好學,承繼祖輩遺香遺墨,諸子百家聖賢之書無所不讀。而且他讀書比常人怪異,特別是名著大作,每每靜讀慎思,必帶筆而讀。凡妙處、奇處、疑處、異處、感人處,乃至體會感受,必立即現註書楣、字縫、頁邊,不註明不足以為快,不究竟不足以為暢。
讀書如此認真者乃世之罕見!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上天對他也特別眷顧,讓他連中兩次魁首: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是他24歲的時候,連續參加了兩次人生重大的科舉考試,他臨場應試,處變不驚是厚積薄發,先是於全省鄉試中舉人,他得的是全省舉子頭名;緊接著進京參加全國舉人會試中進士,他再得的全國進士榜首!
這是真的嗎?絕對是真的!
下面有史為證:【清朝同治13年甲戌科進士名單】載「會元:秦應逵……」。
再看 下 圖: 【會試闈墨】:
該書是同治甲戌科會試考生文章匯集,共收錄第一至第十七名考生的文章30篇。
考試題目有三道,分別為【子曰君子坦蕩蕩】、【自誠明謂之性】、【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第一名是湖北秦應逵,第二名是山東米協麟,第三名是順天路金聲」。
此圖片左頁為本書副封面,右頁標題為「子曰君子坦蕩蕩」, 標題下為「一名,湖北秦應逵」,其後為秦應逵應試此題之原文。
此【會試闈墨】出版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今收藏於湖北黃岡市檔案局紅安縣檔案館,所以我說他「絕對是真的」!
與此同時,秦應逵的同鄉屠仁守(今孝南三汊鎮埠鎮集人)、黃兆晉(今孝南三汊鎮同昶村大黃灣人)也分別入京中了文、武進士。黃兆晉還是全省武舉頭名――會元、殿試獲二甲武進士。三人住家本相距不足十裏,因此孝感民間至今流傳著「十裏三進士,一科(同治甲戌科)兩會元」的佳話。
當時埠鎮老街有賢達高人說:「泱泱華夏,‘唯楚有才’,是因為湖北有個黃鶴樓;偌大孝感,文運昌隆,是因為有個文昌閣!南樓北閣,盡占國家之文運。
我們埠鎮集北頭有塊風水寶地,何不趁此三人的學業壯舉,修一座紀念他們的‘三元宮’呢?一則勉勵後輩照此奮發圖強,二則也讓我們埠鎮方圓百姓分享其中自豪和榮耀」!
此議一經鄉民響應,於是自動捐資,為他仨建廟立祠,蓋了一座題為「三元宮」的寺廟(此寺遺址即今日的「三元宮電泵站」),讓他們接受家鄉善男信女的香火膜拜。
三元宮中供有秦應逵的生身塑像,就是這樣來的。
由此可見,秦應逵在鄉人心目中之地位。
經查有關史料,這位賢達高人此言不虛: 孝感自修了文昌閣,當年(明萬歷辛醜科 1601 年)就有孝感人傅崛興、程少宰、沈接武一舉登甲及第,傅為大司農,程為太子少保,三人同朝入座! 明代孝感 15 人中進士,清代孝感,自順治至光緒, 59 人中進士,朝中大臣無數,皇帝的老師就出了熊賜履、喬用遷兩個!
科甲取士之盛,可謂孝感甲於全楚!
秦應逵進士及第後,歷任山東滕縣、泰安、歷城知縣及翰林院編修,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在泰安知縣任上,主持完成了【泰山誌】二十卷,所以這一古籍上至今留有「秦應逵重刊」字樣。
【清縉紳錄】是著錄在職官員名冊的傳記史料,其中也記載:
「秦應逵,湖北孝感人,甲戌進士,光緒二十五年(1900年)二月調任歷城縣令」。
1902年,因同鄉好友引路候黃兆晉,為孝徇私而「擅改大清鐵路」,要被慈禧殺頭滅門時,秦應逵金殿智救黃兆晉而成佳話。
秦應逵仕途30載,退隱還鄉後從事教育,據【文史資料孝感大事記】載:「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創孝感西湖書院(今書院中學),設教育會,會長為秦應逵」。
秦應逵於1915年去世,享年65歲。
縱觀秦應逵的一生,他最大的貢獻是古籍收藏,堪稱孝感第一古籍收藏家,而且聞名於全國。
秦應逵一生愛書如命,以集書為好,離職還鄉時,與其他官員不同的是,運回家的並非金銀財寶,而是帶回了數十口笨重的書箱,以作珍藏。
家中建有藏書樓一座,藏書數萬冊。他的藏書並非憑借權勢,巧取豪奪而來,而是用重金收購,另外還親自辛辛苦苦手工抄錄了明清兩代名人的雜文選共計139篇。
為了研究藏書系統化,他繪制了【古今圖書整合】和【二十四史】兩套書分類裝箱、組合上架的「藏書目錄圖」,對於如今研究古籍的館藏之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然而,人生對於財物,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愛書如命的秦應逵也不例外。他始料不及的是,去世幾十年後,他的這些數萬藏書,子孫竟也無法保住!
由於後來家道衰落,加之政治氣候不利,在那個反封建、反帝王將相、破四舊的五十年代,秦應逵的藏書只好全部被運往楊店區供銷社廢品收購站,將要化為紙漿廢液,面臨著滅頂之災……。
幸好,一九五七年二月,湖北省圖書館收到了【長江日報】編輯部轉來的讀者來信,反映孝感縣楊店區供銷社堆放著一大批古籍,未作處理,急待搶救。
與此同時,在一個陽光普照的上午,一名讀者風塵仆仆地趕到省圖書館著急地說:「孝感一個廢品收購站有好多古書,書上有秦應逵家的書章,快去看看吧……」!
省圖書館領導極為重視,馬上叫上幾名工作人員拉上幾輛板車,一道連夜從武漢徒步辛辛苦苦地趕往孝感楊店。
在清理中,發現這批圖書為清同治間,孝感縣考獲「進士第一」的秦應逵所藏古籍。書中蓋有「孝感秦氏家藏」朱文方印,「秦應逵藏書」朱文方印。經過七個日夜的清理,從這批數萬冊書中,挑選了其中近萬冊刻本較早、刊印較精,以及有學術參考價值的抄本古籍,從供銷社折價收回。其余之普通版本,全部留存於孝感縣圖書館。
如獲至寶的湖北圖書館的館員們,在楊店當地雇車雇人,用十幾輛板車將「寶貝」拉回武漢。看到十多輛滿載古書的板車,浩浩蕩蕩開進館,大量古籍被收歸館藏,館內同誌們為此次的巨大收獲,個個激動不已,有人鼓掌,有人抹淚。
湖北館此次所得秦應逵藏書,有清代列入禁毀書目流傳較少之明崇禎刻本【皇明世法錄】、【冊府元龜】,明萬歷刊【唐類函】、明刻本【詩雋類抄】,鐘選【文歸】,清抄本【讀史方輿紀要】以及其他明清刻本約計數千冊。其中雖有不少缺卷短冊,但仍屬貴之珍本。
據說這位不具姓名親自寫信和當面反映者,是秦應逵的後人。我們應當感謝他及時反映情況、才使得這批珍貴典籍得以及時搶救,免遭化漿之厄運。
秦應逵這些古籍的保存和他的館藏之法,給後世的參考具有不朽之功!
孝感圖書館為此也喜獲巨大豐收,除省館拉走以外,大部份成了孝感圖書館古籍的重要來源,使得孝感圖書館藏書,由1956年的藏書8495冊,到1957年底驟增至2.7萬冊,可見秦氏藏書之眾!
個人藏書數量如此之巨,作為古籍收藏家,秦應逵堪稱孝感首屈一指!全國罕見!
秦應逵所遺「泰山南天門石刻」也將永傳於後世。
據【中國日報網】關於「重修泰山南天門碑文揭秘」一文介紹,「天門懸梯」是泰山標誌性景觀,其中「天門」也已成為泰山的象征,為城門樓式構造,具有位置險要、造型獨特、結構合理等特點。但因山高風烈以及人為破壞,此建築多有頹敗,歷史上曾進行了多次維修,可是所留重修碑刻較少,故難以知道確切的維修情況。
2007年,有記者從南天門西側台基旁發現了【重修泰山南天門記】碑,其文曰:
「南天門上關聖帝君行宮,誌謂自白雲洞移來。重修者,道光乙未山東鹽使,吾鄉(孝感)先達竟陵程公德潤也。夫天門形勝,左抱月觀,右揖日觀,寒宵虹跨下界煙迷。凡步天衢、趨琳宮,有事於泰山者,無不由此而漸入佳境。西顧長安天邊之樹若薺;南望句吳門外之馬如練。三竿紅日滄海東騰;一發青山碣石北眺。而黃華一洞,仙家雞犬時聲聞霄漢間,洵異境也。顧門登之難:過大龍峪,道通一線,累累石級百叠儼矗梯空中,前人履踵拂後人眉睫,遙望之,若畫重累人然。即勇若賁□,至此亦復氣奪。乃數百年來,遊人如織,磨胸舁石,曾無失足蹉跌之聞,則帝之所為呵護者良多也。無如廟踞門□垂出梁間,風生窗裏,秋陽酷烈,冬雪嚴封,磚落瓦飛,遊者慨之。道人屢以修葺請,爰於戊戌秋,鳩工庀材,囑邑人楊君玉成、錢君奉祥董其事。三月工始竣。雖杧桷楹棟不及程公之壯麗,而革故鼎新,足蔽風雨,用以肅明禋、亦守土者所莫敢廢也。況帝君功在荊襄,其德澤被吾楚獨先,吾楚人之於帝君,尊而親之若私□焉,亦固其所。程公諱德潤,嘉慶甲戌進士,釋褐先余(余指我秦應逵)六十年。余以乙未蒞泰安服官,亦後公六十年。公子左卿,刺史,與余同寅稱莫逆。公孫邵春,曾及余門,丁酉鄉試又與兒子翔南(秦應逵子)北稱齊年生。程公位終甘藩,余浮沈下吏,今垂垂老矣。事業於程公,無能為役,而三世因緣,獨於修此帝廟相後先,亦事之奇也。因並及之,至於經費多寡,別有記,不具載」。
落款為:
「同知府銜,泰安府泰安縣知縣秦應逵立石。光緒二十四年,歲次戊戌小陽月谷旦」。
此碑立於公元1898年。碑高0.48米,寬0.88米;碑文31行,滿行18字,字徑1.7厘米,楷書,撰文者秦應逵,字鴻軒,湖北孝感人,光緒二十一至二十五年任泰安知縣。
這一泰山石刻中,秦應逵形容了十八盤之險,贊嘆了「天門形勝」,記載了維修經過。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提到了在他到泰安上任的60年前,同鄉程德潤對泰山南天門的維修,以及因南天門的先後維修而與程結下的「三世因緣」。
湖北孝感秦應逵所留下的這一古跡,不僅是泰山的一段佳話,也成了南天門歷史的惟一實物證據。
「代去不留,人來無已」,其中不變的是文化的綿延,不變的是遍天下的泰山「因緣」。
秦應逵的【手批讀杜心解】對當代研究杜詩具有重要的價值。
【讀杜心解】,是清雍正學者浦起龍所著的一部獨具匠心的杜詩註解著作,在杜甫詩研究集大成的清代,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而秦應逵卻以收藏家獨特的視角,對當時這部被學者廣為推崇的【讀杜心解】,進行了大膽的肯定或否定的價值點評。
上海復旦大學中國古文研究中心教授曾紹皇,曾撰考證論文,對秦應逵的【手批讀杜心解】作出過極高評價。
【會試闈墨】中收錄的秦應逵的【君子坦蕩蕩】篇
秦應逵以清代藏書名家所作的【手批讀杜心解】,共六卷,首二卷,分八冊裝訂,現藏於湖北圖書館。
前文說過,秦應逵自幼讀書多怪異,習慣帶筆而讀,而且批點的顏色有紫、墨、朱、藍四色,批點的形式分句旁劃圈、劃豎線、劃點,以眉批為主,間雜有旁批。綜合秦應逵的批點有如下幾點:
一是對杜詩本身作出了肯定或否定的價值判斷;
二是指出了杜詩承上啟下的師承淵源與深遠影響;
三是分析了杜詩的成就和剖析了杜詩的藝術技巧;
四是辯證批駁了浦起龍【讀杜心解】的具體內容。
在清代30多個名家紛起批點【讀杜心解】中,唯獨湖北秦應逵的批點,以其獨特的視角脫穎而出,頗具說服力而別具一格!能做到這一點,曾紹皇教授說:「這與秦應逵的家學淵源和藏書文化關系極為密切」!
秦應逵萬萬沒有想到,他費盡畢生心血的巨大收藏,險遭化漿之厄;也沒有想到,藏書逢兇化吉,會被省、市兩級圖書館肯定與珍視;更沒有想到,收藏的古籍在當代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竟連湮沒在湖北省圖書館中未發表過的【手批讀杜心解】,以及古籍館藏之法,也被當代如此看重!
所以筆者才多方考證,撰寫此文――「孝感第一古籍收藏家秦應逵」,以示緬懷與敬仰。而且他那藏書的決心和毅力,讀書的認真和怪異,都是值得今人仿效的!
作者:澴東大俠(原名胡士奇,孝感市孝南區文體局幹部)
秦誌坤於【孝感槐蔭論壇】搜集整理
附:
秦應逵簡介
秦應逵(1850-1915),字鴻軒,湖北孝感人(今孝南西河鎮秦家松林人)。清末連中兩元、並中進士,曾重修泰山南天門的清末名臣,著名藏書家、教育家。自幼秉性忠直,聰明好學,每次靜讀,必帶筆而讀。凡妙處、奇處、疑處、異處、感人處,必將看法和感受註在書楣、字縫、頁邊。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中會元(舉人會試榜首),此事見於【清朝同治13年甲戌科進士名單】。
秦應逵【會試闈墨】是同治甲戌科會試考生文章匯集,共收錄第一至第十七名考生的文章30篇。目有三道,分別為【子曰君子坦蕩蕩】、【自誠明謂之性】、【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第一名是湖北秦應逵,第二名是山東米協麟,第三名是順天路金聲」。
【會試闈墨】一書出版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今收藏於湖北黃岡市檔案局紅安縣檔案館。當時,黃兆晉(今孝南三汊埠鎮同昶村大黃灣人)、秦應逵(今孝南西河鎮秦家松林人)、屠仁守(今孝南區西河鎮屠家祠堂人)三人家相距不足十裏,因此,孝感民間至今流傳著「十裏三進士,一科(同治甲戌科)兩會元」的佳話。鄉民自動捐資,為他仨建廟立祠,蓋了一座題為「三元宮」的寺廟,讓他們接受家鄉善男信女的香火膜拜。
秦應逵後殿試賜「進士及第」,任翰林院編修及山東滕縣、泰安、歷城知縣。秦應逵離職還鄉後,從事教育工作。
據【文史資料孝感大事記】載:「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創孝感西湖書院(今書院中學),設教育會,會長為秦應逵」,於1915年去世,享年65歲。
一九五七年二月,湖北省圖書館收到【長江日報】部轉來讀者來信,反映孝感縣楊店區供銷社廢品站堆放了一批古籍,未作處理,急待搶救。時任省圖采編部主任的孔憲凱馬上叫上幾名工作人員拉上幾輛板車,連夜趕往孝感。
經過兩天的跋涉,館員們趕到了孝感縣楊店區供銷社。在清理中,發現這批圖書為清同治間孝感縣進士秦應逵所藏古籍。書中鈐有「孝感秦氏家藏」朱文方印、「秦應逵藏書」朱文方印。
經過七天七夜清理,他們選擇刻本較早、刊印較精以及有學術參考價值之抄本運回省館,其中有清代列入禁毀書目流傳較少之明崇禎刻本【皇明世法錄】、明崇禎刻本【冊府元龜】、明萬歷刊【唐類函】、明刻本【詩雋類抄】、鐘選【文歸】、清抄本【讀史方輿紀要】以及其他明清刻本。這些書雖不少缺卷短冊,但仍屬可貴之珍本。
館員們在當地雇車雇人,將這批古籍全部從供銷社折價收回,用10余輛板車將這些「寶貝」拖運回來。其余的普通版本全部留存孝感縣圖書館。孝感圖書館也喜獲巨大豐收。除省館拉走的以外,秦應逵的大部份藏書成了孝感圖書館古籍的重要來源,使得孝感圖書館藏書,由1956年的藏書8495冊,到1957年底驟增至2.7萬冊,可見秦氏藏書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