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撤招商部門後,地方國資開始買上市公司做大產業。
「明顯感覺今年國資的並購需求在激增。」韓千源從事券商並購近20年,主做市場化賣方和跨境並購。他今年close掉好幾單專案,主要幫某省區級地方國資尋找合適的上市公司標的。
「他們想找符合當地產業結構,且質地不錯的上市公司,一方面增加上市公司數量,吸收合並做大做強,另一方面帶動產業發展,實作經濟結構最佳化。」
據Wind數據及相關上市公司公告,2024年以來已有超過20家上市公司實控人變更為地方國資,僅7月就有10余起此類收購案例,這一數碼相對2023年全年才20家左右。與此同時,1月-7月, 國有企業之間的重組整合數量也在暴增, 增幅超過120%。僅剛過去的半個月內,中國船舶合並中國重工,國泰君安吸收合並海通證券,鹽湖股份實控人變更等,一批超級「國家公司」崛起,標誌著央國企重組也進入了新一輪高潮。
一邊是央國企之間開啟整合重組,一邊是地方國資在A股掃貨上市公司。作為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國有企業和中央企業的經營狀況直接關系著國家經濟的穩定與發展。緣何今年資本動作如此高頻?
「有些國央企,連年虧損負債嚴重,加上低效的投資收益,流動性風險加大。重組邏輯下,經營效率低、急需回血的企業可以借機實作脫困。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意識到了返投效果的未達預期,開始轉變策略。想要透過收購上市公司進一步實作招商引資,比當下流行的基金招商、產業園區招商更直接高效地帶動當地產業發展。畢竟傳統稅收、基金招商等已經開始出現瓶頸。」
結合今年包括山東、江蘇、安徽等多省份開始裁撤地方招商部門、取消基層招商指標,從中央到地方釋出的多個檔紛紛指向地方招商引資的制度規範,試圖打破過去拼土地、拼稅費、拼補貼的「內卷式」招商格局,以探索建立招商公司等新招商引資模式。改革卻已是大勢所趨。韓千源向記者吐露, 「從土地財政轉向股權財政的大浪潮下,越來越多地方政府積極探索以現金換取上市公司控制權,從而實作地方稅收、就業、產業等多贏格局。」
9月,萬億央企按下重組整合「加速鍵」
央企間的整合,自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後就開始,基於這種整合,國資委直屬央企數量從198家減少到了98家。剛過去的9月上旬,半個月內,就出現了多起「創紀錄」的國企合並案例。
9月2日: 中國船舶擬吸收合並中國重工。 兩家超千億市值的上市公司聯合,是近十年A股資本市場最大規模的並購交易。交易完成後的中國船舶將成為全球第一大造船上市公司,成為船舶總裝行業世界級旗艦企業。
9月5日:國泰君安擬吸收合並海通證券。 這兩家頭部券商均為上海國資背景,此次「強強聯合」也是新「國九條」實施以來頭部券商合並重組的首單,是中國資本市場史上規模最大的A+H雙邊市場吸收合並、上市券商A+H最大的整合案例。
9月6日:西域旅遊控制權變更。 天池控股與新疆文旅投簽署表決權委托意向協定,新疆文旅投將成為公司控股股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將成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9月8日:鹽湖股份實控人變更。 根據公告,鹽湖股份實際控制人青海省政府國資委、控股股東青海國投與中國五礦及其下屬子企業簽署合作總協定,共同組建中國鹽湖集團,註冊資本100億元,中國五礦持股53%、青海省政府國資委持股18.73%、青海國投持股28.27%。隨後,中國鹽湖集團擬以現金購買青海國投及其一致行動人蕪湖信澤青合計持有的6.81億股鹽湖股份股票,轉讓價款暫定135.58億元。由此計算本次收購價19.9元/股,相比前一日收盤溢價32%,進一步測算 中國鹽湖集團對鹽湖股份的估值約1085億元。
央國企在關系國計民生的各個領域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實際上,國有企業整合重組,是深化國企改革的重要內容和路徑。2024年,國資委提出,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攻堅之年要力爭完成70%以上主體任務,重點最佳化資源配置、加大市場整合重組力度。由此,全國各地地方國資掀起了新一輪大洗牌。僅以廣東珠海國資委為例,新一輪國企整合重組計劃包括:華發集團整合九洲控股集團;整合交通集團、珠海港集團、航空城集團,組建新的珠海交通控股集團,強化市屬企業對珠海交通物流領域的支撐作用;由海洋集團整合航空城集團、農控集團、格力集團、九洲控股下屬相關涉海產業資源,支持海洋集團打造珠海海洋資源開發平台。 本輪重組後,珠海市屬國企也將由13家減至10家。
今年以來,A股市場迎來了新一輪的並購重組活躍期。據中國證監會統計,截至目前,共有46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重大資產重組專案,其中, 央企和地方國企成主力軍,高科技企業獲政策支持, 尤其是監管層在縮短稽核周期,支持高科技企業並購。 步入9月,這一系列重磅重組計劃,都顯示著國企整合與產業鏈最佳化的趨勢正在加速。
買上市公司,地方招商引資的3.0
除了各大國央企之間的重組整合,還有一現象不容忽視——地方國資狂買A股上市公司。據Wind顯示,截至8月26日,今年A股共有81家上市公司實控人發生變化。其中16家實際控制人從個人或無實際控制人變更為地方國資或者地方政府部門,占比近兩成。 在一眾地方國資或政府部門中,湖北省屬國資平台最為出圈,今年拿下4家上市公司控制權,分別為微創光電、上海雅仕、久量股份和奧特佳。其中,前三家均被湖北省屬國資平台拿下,而湖北省十堰市國資委拿下久量股份。此外出手的還有廈門國資、河南省許昌市財政局、河南省周口市財政局、浙江東陽國資、海南國資等。
有別於上一波國資並購潮下紓困上市民企,這一波國資並購劍指產業,且以拿下控制權為目的,如華潤三九收購天士力。 所以,具備硬科技內容戰略性新興產業更受青睞。
業內普遍認為,過去幾年全國各地產業園區遍布,政府引導基金也已發展到區縣級政府,返投和直投的困境日趨顯現,地方再以這兩種模式來招商引資的空間已經不大。相較於基金招商的小比例投資,直接拿下公司控股權,顯然更能發揮企業在當地產業中的頭雁效應。
微致資本投資合夥人趙培恩此前接受媒體采訪就指出, 透過收購上市公司控制權,並以上市公司為平台整合本地產業,做大做強產業集群,並購產業鏈優質資產,引進優質專案落地,已經成為不少地方政府在實踐的招商引資新路徑,或將成為地方招商引資3.0版本。
在各種資本新政之下, 許多地方政府已經逐漸意識到,上市門檻越來越高,企業IPO的難度越來越大。 相較於扶持本地企業上市,收購一家上市公司整合本地產業更為快捷。而且國有資本入主上市公司,是低價納入優質資產的過程,可以最佳化自身資本結構,尤其產業協同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選擇具有長期股權價值的公司的基礎下,延伸和完善自有產業鏈,提高資本利用率及運轉效率,為上市公司增加核心競爭力,為市場註入更大的動力。
「而且目前中國資本市場正處於資產價格相對便宜的階段,30億、50億以下的小市值公司數量龐大,為政府招商提供了巨大可能。」趙培恩也強調, 地方國資心儀上市公司的兩個重要參數:一是市值,二是股權集中度。市值20億-50億之間且股權相對分散,大股東持股比例不超過30%,會比較合適。因為地方國資只需收購20%左右,就能獲取控制權。
值得註意的是,相比產業園區招商和基金招商,買下一家上市公司更考驗地方財力。 如果按30億交易市值算,收購29.9%股份大約需要9億元。在此基礎上,地方國資還可以放一些金融杠桿,比如用50%並購貸款,自有資金需要4.5億元;如果組一只並購基金,自有資金出40%,也還需要準備3.6億元。
有業內人士透露, 這些地方國資LP的背後主要資金來源其實是地方城投。作為地方政府的融資平台,收購上市公司,定程度上拓寬了城投公司的直接融資渠道。
簡而言之,地方國資收購上市公司控制權是一個高杠桿遊戲,而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敢放杠桿又能放杠桿的還得是國資。不過,任何人都無法保證投資零失敗。國資入股能給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帶來很多資源和優勢,但也並非沒有過失敗案例,有些問題就不得不面對。
首先,地方國資收購上市公司控制權一般會附加「遷址」條件,一是增加本地上市公司數量,另一方面帶來稅收和就業機會。而且做大做強上市公司主業業績後,提升估值,也能給地方國資帶來一定投資收益。只不過, 很多地方政府不會輕易放走任何一家上市公司,別說遷到另一個城市,即使「同城不同區」都不容易。
其次,不少地方國資並購A股案例中,會與股權轉讓方約定了業績承諾。 如華鐵應急股權轉讓方承諾,2024年—2026年營業收入不低於32億元、40億元、50億元,2024年、2025年的凈利潤分別不低於6億元、6.3億元,且2024年—2026年期間三年累計凈利潤不低於20億元;久量股份股權轉讓方則承諾2024年原有業務凈利潤轉正。
此外, 對大股東減持進行限制。 據上海雅仕去年9月份公告,股權轉讓方江蘇雅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雅仕集團)和原實際控制人孫望平承諾,股份轉讓交割日起的3年內,雅仕集團和原實控人孫望平需保持其第二大股東的地位,在股權轉讓完成後需將其持有的1000萬股股票質押給湖北國貿,質押期限為3年,作為該減持承諾的擔保。
整體而言,地方國資接手上市公司,是一種新型地方財政與產業經營的模式。但地方國資接手後如何經營好上市公司也是一大難題。
「地主家」也少有余糧
國央企虧損問題不可回避
如果說民企上市公司是在經營危機、業績疲軟、債務壓頂、融資困難、股價下跌、質押爆倉等陷入資本困境的大背景下,不得不「賣身」地方國資,那麽泱泱國企央企紛紛被合並整合又為哪般。
前不久某國企單位釋出正式檔,執行降薪政策,月收入30000元的員工薪酬下降30%,15000至30000元之間的薪酬下降15%。上海某知名國企朋友前不久收到了裁員通知,賠償N,說「這都算好的。之前有部份停職的人又復崗,名義上復崗,實則逼員工自己走人。」
國央企給大家的印象是「養老、鐵飯碗、穩定、躺平」,但這是以前。如今,裁員降薪成了常態,甚至賠償金還遠不如外企。 高管降薪背後,對映的則是不容忽視的國企營收問題。
不少地方國資紛紛表示,2024年上半年企業出現了不同程度虧損,文旅行業尤甚。西藏旅遊初步測算,公司預計2024年半年度實作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260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約為-950萬元;曲江文旅預計,2024年半年度實作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約為-1.5億元到-1.8億元;張家界旅遊表明本期大庸古城公司預計虧損6400萬元;深圳華僑城亦表示預計2024年上半年將虧損,金額未明。
其中,曲江文旅甚至出現了「不到30天,接連拋售唐邑公司和大明宮遺址公園公司兩大核心資產股權」事件。這背後是近年來曲江文投的負債規模持續上升,財務杠桿一直處於高位的現狀。 旅遊專案具有投資規模大、回收期長的特點,部份國資主體的待投資規模超過百億,面臨投資及債務的雙重壓力。
最近A股5346家上市公司釋出了業績報道,上半年合計營業總收入34.87萬億,同比下降1.41%,實作歸母凈利潤2.9萬億,同比下降2.36%。 這5000多家公司可以說是全社會的核心優質資產,卻幾乎都在虧錢,不乏一批「中字頭」企業。 如,中國船舶上半年營收360.17億,但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38.14億元,同比減少86.36億元。央企招商蛇口,營收512.73億,同比下降0.33%,凈利潤18.47億,同比減少51.41%。
在全球經濟下行、加息和去杠桿的大背景下,許多競爭力不強的企業出現生存了危機,包括上市公司、地方央企等經營不理想,同時監管趨嚴,甚至出現股權質押爆倉等情況。這些公司在資本市場獲得再融資的難度很大,轉讓控股權,引進戰略股東,一是出於未來考慮,能有更多機會,二是有些創投大股東自身也想套現離場,正等著結束。為某地方政府做招商方案的趙海軍對記者總結,「本輪央國企重組整合提速,體現出速度快、節奏穩、力度大等特征,聚焦最佳化國有資本布局,推進專業化整合、實作國有經濟高質素發展的目標。」
無論如何,今天,央企整合走進「深水區」,對於國有企業來說,控股上市公司也成為各地國資更為長期和內生性的戰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