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股票

在A股的史詩級低位裏,正確的投資姿勢長這樣!

2024-01-11股票

2024開年,作為股票投資者的我,比往年更加困惑。

這邊廂,從1月2日到5日,開年的4個交易日裏,A股漲了兩天,跌了兩天,粗略一算,相當於又回到最初的起點。

那邊廂,【繁花】裏的寶總用他的成功告訴我: 「市場永遠是對的,錯的只有自己。」

前半句我懂,後半句我也懂,放在一起,再看看自己交易賬戶裏的浮虧,著實不太懂。

作為一個信奉長期投資哲學,想在A股市場裏賺錢的散戶,究竟錯在哪?

花式看A股,現在很便宜

這得逐步分析。

對所有投資者而言,入市的第一步,是要找準進場時機。

一個核心問題是:什麽時候,股價才會漲?

這是個極其復雜的問題,普通股民們常用的方式,是拿股價對比估值。

這確有一定道理。當股價估值已經處於低位時,理論上來說,股價進一步探底的空間變小,反彈的空間和可能性會更大。

所以,炒股的核心原則,就是在資本市場裏尋找那些被低估的潛力股們。

這並不容易。A股近5千家上市公司,篩選起來無異於大海撈針。

但這只是一般情況。

我們不妨設想,如果發生某些特殊情況,比如大盤整體估值發生偏移,導致5千家裏估值偏低的股票數量猛漲,放眼望去全是潛力股。

是不是隨便買都不會虧?

A股當前,理論上蘊藏著這樣的機遇。

縱向來看,截至12月25日,上證指數的PE估值為12倍,比過去十年80%的時間都低。又比如覆蓋滬深兩市龍頭、打包A股核心資產的滬深300指數,目前指數估值不到11倍,已經低於過去十年將近90%的時間。

橫向比較,從絕對的估值水平來看,當前A股整體估值低於美國、日本、南韓等市場,所處的歷史分位也低於許多海外市場。

一言以蔽之,A股整體估值已處於偏低位置,正是投資入市的視窗期。

底部加倉,說得輕巧

那為啥還會虧呢?

入市的第二步,就是進場持有,並在合適的價格位置賣出,獲取投資回報。

看上去簡單,其實大有講究。

投資哲學還有後半段:

「沖得太快,逃得太慢,肯定是要吃虧的。」

寶總指出的這條明路,能讓投資者們不吃虧。

至於怎麽賺到錢他沒說。 但沖得太慢,逃得太快,肯定是賺不到什麽錢的。在A股交了學費的投資者們,門兒清。

那麽問題來了。

怎麽算快,怎麽算慢,尺度到底怎麽把握?稍微把握得不好,可就是關燈吃面和開燈吃席的區別。

什麽價格進場,什麽價格退場?買多少賣多少?

持有多久?持有期內股價不是一成不變的,能接受多少損失?止損線會變化嗎?

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需要根據市場行情隨時修改嗎?

打個比方:

在過去十年裏,當滬深300指數的估值觸及20%分位以下,已經較為便宜的時候,還可能會經歷10%左右的回撤。

你看著一路下行的K線,以為已經觸底,遂果斷加倉,沒想到一波震蕩之後,你賬戶依然浮虧不少。

你不停用技術性調整,短期震蕩之類的話安慰自己。

你期待著K線上揚的那天,可苦等不來,因為對任何行情來說,低位從來都不是一個點,而是一個難以預知長度的區間。

這時候,擺在投資者面前的選擇有兩種,割肉跑路,和加倉死磕。

我們假設你選擇後者,同時假設你和大多數的普通投資者一樣,並不掌握什麽通天的內幕訊息。

孤勇如你,也一定會有這樣的顧慮:

「加倉後虧得更多怎麽辦?」

在這樣的心理壓力下,要做到低位加倉並非易事,即便道理都懂,實踐起來難免瞻前顧後,抓不住機會,避不開損失。

股海沈浮之下,這才是讓無數投資者輾轉難免,糾結萬分的痛苦根源。

股市的黑天鵝,比你想的要多得多

但痛苦還不止這些。

即便你天賦異稟,能準確把握股市中的每一次機會,精確到毫秒地計算進場時機。

那也別忘了,能影響股市的黑天鵝,比你想的要多得多。

比如1月4日的這次下跌,就部份源於大洋彼岸的一份會議紀要。

經歷了過去一年的努力,通脹頑疾似乎有所衰退。

正如這份紀要顯示的那樣,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成員一致認為,6個月以來核心通貨膨脹數據以及越來越多跡象都表明,需求和供應正變得更加平衡,美聯儲在冷卻高通脹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幾乎所有與會者都表示,如果通脹持續好轉,截至2024年底,美聯儲下調利率水平將是合適的。

這與市場預期一致,經歷了漫長的抗通脹周期,2024年的全球經濟需要更加寬松的發展環境,從點陣圖來看,2024年也確實預期將降息三次。

美聯儲當前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何時降息上,本次的會議也並未討論何時降息。

中金公司指出,美聯儲提前降息的基本邏輯是通脹持續並顯著地放緩,然而,通脹能否快速下降還有待觀察。但預計美聯儲大概率為了增長而提高通脹容忍度。此外,提前降息可能帶來經濟「不著陸」和「二次通脹」風險,加劇市場波動。

受此影響,美股三大指數集體下跌,日經、富時等指數受此影響,也紛紛下跌。

絕大多數股民都沒辦法預知未來,面對黑天鵝,只能要麽提前對沖,要麽及時止損。

低位定投,更適合中國股民體質的投資方式

提前對沖,需要完善的金融衍生工具和相當豐富的投資知識,對市場和投資者而言都有一定門檻。

所以,及時止損,甚至透過低位投資將損失重新賺回來,是更具可行性的選擇。

低位買入的基本原則,2億多中國股民都懂。

但最終有盈有虧,差別就在於低位買入的處理上。

買入多少,怎麽買入,考驗的是投資者的功力,決策稍有不慎,投資結果可能就是天差地別。

曾任上海證券報編委的張誌雄,直言 「投資是對人性意誌、專註、耐心、智力和沈著的長期極限考驗」。

張誌雄經歷了中國資本市場的早期時代,見證了上海灘證券「三猛人」從意氣風發到鋃鐺入獄,這句結論發自肺腑。

換言之,能輕松玩轉一、二級市場的,都是極少數,在資本市場裏交學費,虧錢,才是大多數散戶的常態。

認清自己的實力,不盲目自信,不妄想戰勝市場,

奉行步步為營,穩健但不失積極的投資綱領,是普通人成功投資的第一步。

而與之最契合的投資方式之一,就是定投,在低位尤其如此。

因為一方面,它的單次交易金額並不算多,這既能緩解投資者在低位時對損失本金的焦慮,又能讓投資者不至錯過投資機會,相當貼心。

另一方面,它能讓投資者以較小的投入積累,等待未來的投資收益。

畢竟,大盤不會永遠處於低位,當機會來臨時,它的核心優質資產,總會先開始強勢反彈。

因而對普通人而言,逢低定投滬深300指數的ETF,是個穩健,且具備收益前景的選擇。

不過存在的問題是——ETF即時交易的特性。

定投的規則和股票買入有些類似,都是設定某個價格,當目標資產波動至該價格時,達成交易。

即時交易,意味著可能頻繁觸達設定價格,也可能完全不觸達設定價格。

前者的結果是不斷買入,那意味著巨大的投資成本;後者的結果是完全不買入,意味著錯過投資機遇。

無論哪一種,對投資者而言都不是最優解。

但好在,投資者們還可以投向ETF的聯接基金。它在大體「復制」ETF業績表現的同時,也避免了即時成交的尷尬。

目前,市場上的聯接基金發展已經相當成熟,例如滬深300指數,市場上有易方達滬深300ETF發起式聯接基金(A/C:110020/007339)等多只產品跟蹤滬深300指數。

結語

大道至簡,這是資本市場走向成熟的必然結果。

這樣的時代,在美國資本市場歷史上也曾出現過。

1924年,首支開放式基金「麻省投資信托」誕生,在早期的歲月裏,活躍在台前的投資者是彼得·林奇等明星大佬。

而如今,美國資管行業的門面是貝萊德、先鋒領航等機構,他們以風險管理,被動型指數基金著稱。

這種轉變的背後,是市場有效性的提升。

根據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尤金·法瑪提出的有效市場假說,當市場越為成熟有效,股價就越能反映市場的全部資訊,股價走勢與均值曲線就越擬合。

在這樣的市場裏,大盤的增長將會成為常態,指數的常牛將為指數基金的獲益帶來增長。

這是市場發展的大勢,而在大多數時候,順應市場大勢,往往是通向成功投資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