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股票

苦日子還得熬,大家做好準備吧…

2024-06-24股票

最近發生了一件事,引發了大家對於 土地財政倒下連鎖反應的擔憂

事情是這樣的。

有家上市公司叫維維股份,就是做維維豆奶的那個公司,上周四發了個公告,說是自己的一家子公司被稅務追查,要補稅8500萬。

表面上看,這件事好像沒什麽大不了,不就是正常的稅費補繳嘛,但如果繼續深挖的話,會發現兩個問題:

一、漏稅的時間段是 1994年-2009年 ,換句話說,這是 30年前的舊賬了

倒查30年追稅 」——這件事瞬間引發了市場的討論和猜測,甚至恐慌。

二、維維股份已經在2020年把自己持有的這家漏稅公司的股權賣掉了。

換句話說,維維股份在工商層面已經跟這家漏稅公司一毛錢關系沒有了,但因為漏稅行為發生在維維股份在管期間,所以還是被稅局揪了出來,「秋後算賬」!

我要告訴大家的是,追稅本身不是重點, 但這件事透露的訊號非比尋常!

就像之前的水電燃氣漲價一樣,土地財政倒下後, 各地彌補財政缺口的方式越來越五花八門了。

而且,最終都逃脫不了一個紮心的事實 :全社會買單,你我誰都跑不了。

01

為什麽追稅這件事要和賣地扯上關系?

大家可以看一下枝江市近三年的賣地情況:

2021年,枝江市賣地收入 18.6億。

2022年,枝江市賣地收入 7.2億。

2023年,枝江市賣地收入 8.86億。

很明顯,相比於2021年,枝江市的 賣地收入腰斬了 !近兩年賣地收入加起來都不及2021年一年多!

每年的賣地收入相比之前減少了10個億

10個億意味著什麽?

對於北上廣深這種一線城市而言,10個億確實算不了什麽。

但對於一個 常住人口僅40萬出頭的縣級市而言,10個億攤到每個人都有2000多塊了!影響不言而喻

過去,地好賣的時候,地方政府財政不差錢,執法環境可以適當寬松點,有些事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也就算了,大概率不會搞「倒查追稅」的事情。

但如今地方政府的錢袋子有了壓力,首先要解決的肯定是自己生存的問題!比如 公務員的薪金、退休金的發放、城市國有資產的營運成本…

很多財政支出是剛性的,這些錢不花真的不行。

所以,倒查追稅這件事,你也很難責怪地方政府。

一來,追稅這件事確實合法合規,有法可依。

二來,在如今經濟本就不景氣的時候,換做哪個地方政府都想呵護自己的企業,但救人要先救己,這也是不得已為之的事。

只不過, 這樣做的結果,多少還是會打擊企業家的信心

因為這件事牽扯到上市公司層面,全網廣而告之,訊息擴散的非常迅速。

現在已經有很多 上市公司和機構投資者 開始擔心這樣的「歷史追溯」會不會蔓延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了。

企業家的信心沒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減少生產、降本增效、裁員收編…

而投資機構的信心沒了,會影響到股市,股市的下跌也會反作用到經濟上來。

大家也不要覺得這件事發生在枝江市,和自己無關。

因為財政壓力的問題在中國絕不是個例,我們之前的文章中就跟大家提到過各地財政壓力的問題,尤其是地方債的償還壓力非常之大!

一味地依靠中央轉移支付也不現實,畢竟地主家的余糧也是有限的啊!

這兩年,大家也經常聽到公務員、教師降薪、鐵飯碗不保的新聞,背後其實都有 地賣不出去、土地財政承壓 的影子。

總之,土地財政倒下的代價和寒意,還是會傳導到我們每一個人身上。

更紮心的是,因為每個人的財富體量不同。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人身上,大家的痛感是不一樣的, 影響最大的還是底層的窮人和「債務剛性+資產塌陷」的脆弱中產們。

居民負債的極限就是房價的上限,而每個城市的債務水平、漲跌周期有著節奏上的不同,我們基於居民杠桿率和庫存對中國20個超特大城市進行了梳理,具體可以看文章 【杠桿背後的秘密,中國20城供需關系分析~】

02

那麽,今年的情況會有所好轉嗎?

目前來看,還是難。

這幾年的拍地可以說沒有最冷,只有更冷。

現在還在土拍市場露面的,幾乎都是地方城投單位。

這種成交更像是城投單位和地方政府這哥倆之間左手倒右手,意義大於形式。

對於開發商而言,恒大、碧桂園這些爆雷的就不提了,就連保利這種家境殷實的央企,今年都開始明顯收縮拿地了。

去年,保利拿地的步伐還在繼續,買地金額突破千億,穩居行業第一。

但時間來到今年,保利也「認慫」了—— 前5個月,保利在買地上的投入只有55億元。

一方面,在「去庫存」基調下,地方政府的供地確實少了很多,基數下來了,好地自然也會相應變少;

另一方面,全國的房地產市場還在磨底,寒意轉暖還只是停留在極少數城市,保利也不想再做試探水溫的「探路者」的角色了。

保利這樣的企業越來越多,必然會讓地方財政更加緊張,迫使地方政府做出更多意想不到的「搞錢動作」。

可問題是,這些動作可以補上賣地的窟窿嗎?

我們可以簡單來算筆賬。

就以水電燃氣漲價為例,這其中,家庭支出最多的無疑是 電費, 所以,我們以電費進行測算。

先來看,過去幾年賣地的缺口有多大。

2020年,全國賣地收入8.1萬億;

2021年,全國賣地收入7.6萬億,較前一年減少5204億;

2022年,全國賣地收入5.6萬億,較前一年減少20241億;

2023年,全國賣地收入4.6萬億,較前一年減少9734億;

相比巔峰的2020年,最近3年, 賣地金額平均每年減少1萬億以上 ,而且這個趨勢還在繼續。

如果用「漲電費」來對沖這每年減少的1萬億賣地金額,電價每年要漲多少呢?

答案是——100%!

估算過程:

2023年, 全國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是1.35萬億千瓦時,也就是1.35萬億度電。

至於電費計價標準,各個省市都不一樣,一般在0.56-0.9元/度電之間, 我們按照0.7元估算。

一年下來, 全國居民的電費合計大概是1.35萬億度*0.7元/度=0.945萬億。

也就是說,全國人民的生活用電費用,一年也就是1萬億左右,要想靠這個彌補賣地減少的1萬億,就是在現有電費基礎上再加1萬億,等於讓大家每年的電費支出翻倍。

比如,你家一個月電費本來是300塊,現在要提到600塊。 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換做誰都要掀桌子了。

至於有人說的靠罰款,就更不可能了。

全國一年的罰沒收入是3000多億,需要翻三倍,才能對沖土地財政的缺口。二者壓根不是一個級別的。

所以,現實的方案,也是正在發生的事情,就是 這裏擠一點,那裏擠一點。一點一點地去對沖土地財政缺口的壓力。

說這麽多就是想告訴大家,賣地金額的減少,會倒逼地方政府以各種方式把壓力傳導到每一個人。

未來,在房地產明顯回暖之前,超常規的「壓力傳導」只會更強,花樣可能也會越來越多,大家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

要知道,我們生活在一個「變量」的世界。

我們的感受來自於變量,而非來總量!

這就好比你以前每頓飯吃兩葷一素,突然變成只能吃一葷一素,甚至只能吃素。

感受必然是痛苦的!

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國家對房地產的定調從之前的「房住不炒」到現在出現180度大轉彎,5月17日高層首次用了 「人民性」和「政治性」 來形容房地產工作。

無論是需求端的「降首付、降利率」、還是供給端的「國家隊收購商品房庫存」,各種救市大招應出盡出。

鐵了心是要讓房地產軟著陸,甚至是不著陸,但堅決不能硬著陸,因為這個代價我們真的承受不起。

這種訊號,大家一定要學會看懂。

居民負債的極限就是房價的上限,而每個城市的債務水平、漲跌周期有著節奏上的不同,我們基於居民杠桿率和庫存對中國20個超特大城市進行了梳理,具體可以看文章 【杠桿背後的秘密,中國20城供需關系分析~】

03

最後,說幾句。

一、客觀看待地產

看待中國的房地產,因為國情不同,一定不能生搬硬套海外的案例。

其他國家,水電燃氣、鐵路民航幾乎都是私有,價格完全是市場決定,俄烏戰爭期間,能源供應緊張,歐洲很多國家的能源費用都漲瘋了,民眾負擔不起電費的不在少數…

而我們國家,水電燃氣,這些屬於公用事業,幾乎都是國央企在虧本營運。

這些民生工程, 以前我們之所以可以低價使用,不受全球通脹大環境影響,背後離不開土地財政的補貼。

現在土地財政承壓,相當於就是砍掉了補貼的來源,這些補貼對於富人來說其實沒什麽,影響最大的反而是天天對房地產破口大罵的窮人。

居民負債的極限就是房價的上限,而每個城市的債務水平、漲跌周期有著節奏上的不同,我們基於居民杠桿率和庫存對中國20個超特大城市進行了梳理,具體可以看文章 杠桿背後的秘密,中國20城供需關系分析~

二、局勢

我們現在都生活在一個正在失重的熱氣球上。

所有人都恐慌不安。

之所以失重,就是因為土地財政的倒下。

這時候,有人意識到了: 要想活下去,必須減重,扔沙袋!

但大家知道沙袋裏裝的是什麽嗎?是財政的負擔。

是水電燃氣的民生補貼,是課稅執法的寬松環境,是招商引資的各種補助,是企業家的信心和就業環境、是任何「不必要」的支出…

總之,土地財政的寒冷,最終還是會由我們每一個人承擔,任誰都很難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