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股票

馬斯克一句「中國車企太強」,特斯拉市值蒸發1.54萬億,咋回事?

2024-02-07股票

今年的特斯拉財報電話會上,馬斯克直言不諱表示:

「中國車企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廠商,如果沒有貿易限制,中國車企能擊敗世界上大部份車企。」

緊接著,特斯拉股價連續遭遇市場重錘,最高一天內跌去12.13%,從今年年初算起,特斯拉的股價已經跌了30%,市值蒸發2133.9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54萬億元。

簡簡單單一句話,特斯拉市值蒸發1.54萬億?世界首富的嘴炮屬實值錢。

當然了,特斯拉股價大跌主要還是因為業績增長乏力,曾經最善於講故事的馬斯克,也顯得有些靈感枯竭。

另外根據德國【商報】報道,IT巨頭思愛普(SAP)已將特斯拉從其汽車供應商名單中移除,原因是「特斯拉的價格波動導致規劃變得困難」, 說白了就是嫌棄特斯拉動不動搞降價,調價太頻繁了。

盡管SAP的訂單規模不算特別大,但這代表著企業用車市場這條路,馬斯克也走不通了,在特斯拉本就市值低迷的情況下,無疑起到了雪上加霜的效果。

面對充滿一場場刀光劍影市場拼殺的前路,如何帶領特斯拉殺出重圍,成為笑到最後的強者,是馬斯克亟需考慮的大問題。

業績不及市場預期

根據特斯拉2023年的財報數據顯示,總營收967.73億美元,同比增長18.79%,凈利潤149.97億美元,同比增長19.18%。

按理說,以2023年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內卷程度,特斯拉能拿出這樣一份成績單,也算是可圈可點了,為什麽說不及市場預期呢?

主要問題出現在了毛利率上,2023年特斯拉毛利率為18.2%,同比下降了7.35%,2017年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

這意味著,面對競爭愈發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哪怕是特斯拉,也只能以犧牲利潤為代價,保住銷量。

且更重要的是,這還遠遠不是結束,馬斯克在財報會議上明確表示,2024年的銷量增速「可能明顯低於2023年」。

如今特斯拉正「專註於下一代車型的推出」,雖然馬斯克沒有透露太多資訊,但根據外媒報道, 所謂的「下一代車型」,其實就是市場上傳言已久的特斯拉入門級車型,預計將於2025年下半年投產。

所以在即將到來的2024年,特斯拉仍舊要拿現有的產品線,與正在不斷更新叠代的國產新能源車型打擂台,銷量自然不可能太亮眼。

而在業績不及預期,未來不確定性增加的情況下,特斯拉股價大跌也就不奇怪了。

為什麽特斯拉不香了?

特斯拉業績下滑,主要原因是曾經依靠先發優勢占領的市場份額,正在被大量的國內新能源車企搶走。

2016年,特斯拉model3橫空出世,與當時的其他新能源車型相比,就像是一個來自於未來的「異類」,無論是超前的車身設計,還是極簡的內飾風格,都比其他新能源車型高出不止一個台階。

可以說,當時的特斯拉就像是iPhone4時代的蘋果,放眼全球都找不到對手,產品力強得可怕。

然而,僅僅幾年時間過去,如今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早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幾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有多卷?

什麽車身內飾設計、續航焦慮、冰箱彩電,無論是消費者想得到的還是想不到的,國內新能源車企全部安排解決。

哪怕特斯拉是新能源汽車的「鼻祖」,但架不住後來者發了瘋似的各種內卷,於是卷來卷去大家忽然發現,特斯拉作為曾經的「先鋒」,其實作在看看也就那樣。

從以前的「小甜甜」,再到現在的「牛夫人」,「變心」的消費者們連招呼都沒打。

而且可以預見的是,國產車企群狼環伺,就連華為小米這些科技大廠的智能汽車都要「跨界打劫」,如果特斯拉繼續「吃老本」的話,未來會越來越難混。

2024,愈發艱難

剛過去的2023年,是國產車企向上沖擊,朝著20萬元-30萬元汽車市場區間集中發力的一年。

「好巧不巧」的是,這個區間正好是特斯拉的主力車型銷售區間,幾乎就相當於朝特斯拉的大本營發起總攻。

也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馬斯克在財報電話會上表示,「中國車企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廠商」。

之所以馬斯克會這麽說,很可能也是直面國內新能源車企的競爭壓力,有感而發。

但如今的關鍵問題在於,2023年特斯拉已經拿出了絕招——以價換量,面對競爭愈發激烈的新能源汽車市場,2024年還有什麽法寶?

哪怕未來繼續降價,但能貢獻多少額外銷量,現在仍是未知數。

甚至就連馬斯克自己也表示 ,2024年的銷量增速「可能明顯低於2023年」,特斯拉2024年的艱難可見一斑。

特斯拉認為,目前自身正處於「兩次增長浪潮」之間的階段,其中第一次浪潮是Model 3和Model Y平台的全球擴張,而第二次浪潮將由下一代汽車平台的全球擴張發起。

但一邊是新車短期上市無望,老款車型紅利期走到天花板,另一邊是競品車型虎視眈眈,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2024年馬斯克的特斯拉有點難。

寫在最後:

股價是大眾對公司價值的客觀評價,以前特斯拉賣得好、利潤高,故事講得也精彩,自然能夠受到資本的青睞。

但如今特斯拉曾經引以為傲的優勢,正逐漸消失殆盡,投資者選擇用腳投票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