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漫

湯景泰:警惕數碼仇恨成為流量密碼

2024-07-01動漫

來源:環球時報

近年來,打著愛國名義的仇外情緒在網絡空間潛滋暗長,形成了較為典型的數碼仇恨問題。例如,前段時間網絡上流行抓「漢奸」,即舉報那些發表所謂「漢奸」言論、有賣國傾向的人或行為。「漢奸」通常指投靠敵國、出賣中國利益的人。但如今,「漢奸」的定義有擴大化趨勢,被用以指代任何發表被認為不利於中國的言論或行為的人。一時間亂象頻出,反映出當下網絡中數碼仇恨的問題正愈演愈烈。

更值得警惕的是,數碼仇恨也在向線下限溢位散。今年1月,有影片博主跑到南京一商場,指稱該商家櫥窗上的海報有外國元素,是「賣國行為」,並報警逼迫商家整改。無獨有偶,廣州動漫星城一男子,因把國產小說【盜墓筆記】的插畫誤認為是國外動漫而怒砸簽名墻。此類事件均在國內外引發不小爭議,曾有包括多家央媒在內的媒體發聲批判了這類行為,但問題依然存在。

這種數碼仇恨的本質是一種走向偏激的民族主義,帶有潛在的激進和極端色彩。對於民族利益、國家利益有較高的敏感度和認同感本身是件好事,但對復雜的國際政治與外交問題缺乏深刻理解和理性認識,就容易受到錯誤引導而走向偏激。這點無分國界,中外民眾皆然。因此,數碼仇恨的信奉者往往懷有較狹隘的心態,在對外關系上秉持二元對立思維,堅持否定和批判,強調「我們」與「他們」、中國和他國(敵國)在利益和觀念上沖突甚至勢不兩立的關系,奉行利益爭奪、弱肉強食和零和博弈等現實主義外交原則,一味強調強硬,不妥協不退讓。

事實上,以仇外為特征的數碼仇恨是近年來國際政治鬥爭加劇的結果,也是國家間沖突、競爭和輿論戰在網絡空間的體現與放大。從世界範圍來看,數碼仇恨裹挾的力量也在迅速壯大。全球化行程既加速了現代化,也使得國際經濟競爭矛盾加劇,讓現代化的沖突愈加激烈,為數碼仇恨的滋長提供了土壤。在美國,部份政客針對中國的「脫鉤、限制、施壓」,使得美國朝野上下充斥著大量排外、仇外的「後冷戰」思維。特別是在杜林普當政時期,其對美國社會「民粹」力量的充分利用,以及全國性反華思潮的多元鼓動,均體現出強烈的右翼「民粹」主義色彩。而在歐洲,極右翼政治勢力也正利用互聯網,將政治光譜整體向右移動,催生了更多不穩定因素。在日本,各類網絡社交平台也已成為右翼否認歷史、發表謬論的主陣地。數碼仇恨早已成為全球性問題。

數碼仇恨問題在全球愈演愈烈的關鍵原因之一,在於它的流量內容,已將其變成了流量密碼。一些網絡平台、商業機構和KOL把宣揚數碼仇恨作為行銷手段,為網暴言論的滋長推波助瀾。更有一些平台、商業機構訴諸網暴手段追求資本利益,反復炒作仇恨議題,制造階層對立和群體撕裂,在數碼資本的驅動下演化為一種能夠帶來可觀資本增殖的文化生產方式和文化消費手段。

在這種趨勢下,數碼仇恨很容易被「武器化」。部份國家和地區利用流量經濟模式,迎合部份網民的情緒需要,利用技術炮製數碼仇恨言論,煽動民族主義情緒。例如,在日前蘇州高新區持刀傷人事件發生後,有證據表明存在大量社交機器人的「水軍」活動。這類活動不僅會挑起對他國的敵對情緒,還能挑動國內各群體間對立,進而導向對主管部門發泄不滿。特別是在當前經濟發展形勢面臨挑戰的情況下,還會影響外資對中國營商環境的判斷,給中國經濟發展添堵、添亂、添麻煩。

數碼仇恨打著「愛國」旗號,更容易欺瞞不明真相的受眾,反對者往往多有顧忌而不得不保持沈默,形成「沈默的螺旋」,基層政府部門在管控這種非理性行為時也容易投鼠忌器。對此,進一步強化針對數碼仇恨的立法與執法工作,協調各方力量形成聯合防控機制勢在必行。網絡平台也應加強自律,制定嚴格而明確的社區準則,建立便捷有效的使用者舉報機制,鼓勵舉報仇恨言論並快速響應。正如日前微博、網易等社交平台釋出治理相關極端言論公告所期望的,各方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健康清朗的網絡環境。(作者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