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動物界全系列】新翅下綱—竹節蟲目(下)

2023-12-22動物

新翅下綱—竹節蟲目(下)

10.動物文化

(1)偽裝大師

竹節蟲算得上著名的偽裝大師,當它棲息在樹枝或竹枝時,活像一支枯枝或枯竹,很難分辨。竹節蟲這種以假亂真的本領,在生物學上稱為擬態。有些竹節蟲受驚後落在地上,還能裝死不動。在印尼的森林裏,生活著一種巨型竹節蟲,體長達33厘米,在昆蟲王國100萬種昆蟲中獨占鰲頭,世界上最長昆蟲的桂冠非竹節蟲莫屬。

竹節蟲是最善常偽裝,具有高超隱身術的昆蟲。當它爬在植物上時,能以自身的體形與植物形狀相吻合,裝扮成被模仿的植物,或枝或葉,惟妙惟肖,如不仔細端詳,很難發現它的存在;同時,它還能根據光線、濕度、溫度的差異改變體色,讓自身完全融入到周圍的環境中,使鳥類、蜥蜴、蜘蛛等天敵難以發現它的存在而安然無恙。竹節蟲奇特的隱身生存行為,又比其他善擬態的昆蟲技高一籌。此項隱身術之桂冠當然亦為竹節蟲所擁有。

竹節蟲生活在竹林裏,體長達33厘米,是世界上最長的昆蟲。其頭部幾乎與身體等寬,細長而分節明顯的身體極似竹枝。前足短小,兩對細長的中、後胸足緊貼在身體兩側。前足經常攀附在竹葉的柄基上,後足緊抓竹節。當它在竹枝上停息時,有時將中、後胸足伸展開,不時微微抖動幾下,好像竹枝受到了微風的吹拂。竹節蟲胸足的腿節與轉節之間有縫,遇敵易斷肢脫落,脫落後能再生。兩性生殖時,雌雄尾部相接,頭的方向相反,像延長的竹枝,這也是一種奇妙的擬態。竹節蟲還有一手絕招:只要樹枝稍被振動,它便墜落在草叢中,收攏胸足,一動不動地裝死,然後伺機偷偷溜之大吉。

生活在海南島、雲南紅河州和西雙版納熱帶雨林中的另外一種竹節蟲-葉滫,腹部和背上的翅膀極像雨林中一片寬大的綠色闊葉樹葉片,中間甚至還有凸起的葉片「中脈」,兩邊有「支脈」,圓圓的小頭正好做「葉柄」,而腳偽裝成被其它昆蟲啃食過,殘缺不全的小葉片,缺口處還會「裝」上幾個「小蟲洞」。它們體色多為綠色或褐色,跟所棲息生活環境中的植物葉片顏色相似,雙重偽裝,有助於它們逃避天敵的侵害。

(2)世界最長

世界上最長的昆蟲:刺足刺竹節蟲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長的昆蟲。一般體長在6厘米至24厘米。最大的62.4厘米。昆蟲學家已經描述了3000多種竹節蟲,尖刺足刺竹節蟲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這類蟲子(吉尼斯世界紀錄)。

不包括伸開的腿,這種令人吃驚的動物從頭部到腹部末端的長度可達13英寸(33厘米)。盡管所有類別的竹節蟲都是食草動物,但是一些類別的這種昆蟲分泌的一種物質,能對食肉動物(或過分好奇的人類)的眼睛和口腔產生強烈刺激。從某些方面來說,受害者會非常痛苦,而且要經歷臨時性失明。

這種昆蟲應該可以看做是可作為寵物的熱帶昆蟲的最佳候選之一。竹節蟲目(Phasmatodea)這個詞來自希臘單詞「phasma」。意為「幽靈」,形象地說明了此類昆蟲有將自己擬態成周圍枝條或樹葉的能力。它可達兩英尺(約61cm)的身長使它成為昆蟲王國中的最長者。許多種類的雌性竹節蟲獨居,無性繁殖。竹節蟲為素食昆蟲,但是在蛻皮期間,它們也會吃掉自己蛻掉的皮。當它們意識到危險的時候,它們通常會掉到地上裝死,或者長時間的搖擺不定。

(3)史前竹節蟲

澳洲科學家宣布,原本以為已經在八十多年前被野鼠吞噬殆盡的史前竹節蟲,所發現的這幾只侏羅紀時代便存在的竹節蟲卻全部都是雌性,是自成一格的母系社會。然而,這個發現已令科學家們興奮不已。

這種學名為Dryococelus Australis的昆蟲是巨型的竹節蟲(豪勛爵島竹節蟲),不會飛行,身長可達15厘米,演化的年代甚至比恐龍還早。在此之前,生物學界一直以為它們早被豪勛爵島上的野鼠吃盡而絕種,罪魁禍首便是1918年運補船的造訪,讓這些老鼠有機會登上這座在澳洲東部600公裏的孤島。來自「國家公園與野生動物服務處」和「澳洲博物館」的科學家。來到豪勛爵島(LordHowe島)23公裏外凸出的火山巖「波爾斯金字塔」以調查傳聞中所發現的大頭竹節蟲。這項調查任務由「高級研究科學家」組織的戴維·普利道主。他說:「這種昆蟲舉世無雙,它們是全世界最為罕見的物種,其最近的親戚可能是住在新幾內亞叢林中的竹節蟲。由於這種竹節蟲原本並沒有天敵,因此體型才會演變得如此巨大。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期間,曾經有攀巖者在波爾斯金字塔發現兩只死去的標本,但並沒有人看過活的史前竹節蟲。這次調查小組花了兩天的工夫在波爾斯金字塔上狹窄的懸崖礁巖與易碎的石面攀爬。最後終於發現3只雌性的竹節蟲躲在白千層樹林葉片中進行夜間進食,旁邊還有一窩的卵。「國家公園與野生動物服務處」島嶼研究專家尼克·卡萊爾說:「看見這些生物讓我們有時空倒流的錯覺,這簡直是筆墨都難以形容,我們緊盯著這些史前生物,就像是身處於侏羅紀公園一般,但我們卻因為擔心會墜落懸崖,因此不敢瓷意喜悅地跳躍。」他在攀爬時必須穿越許多鳥類的糞便,然後在夜幕低垂時才發現了這3只寶貴的昆蟲。

科學家們推究原因認為,可能是海鳥將死去的雌性竹節蟲自聖好威島叼來這個火山巖,作為築巢的材料,而其體內的卵卻在腹中孵化後得以繼續繁衍。普利道推測應該還有10只雌性竹節蟲仍然活著,雌蟲可以不斷地產卵,並復制出自己的下一代來。普利道指出,科學家下一步計劃要在聖好威島成立繁殖區,讓這些史前竹節蟲能回到它們原先棲息的灌木叢裏。他強調:「在我們消滅所有島上的野鼠之後,便打算將2只雌性竹節蟲帶回聖好威島,先培育出幾只幼蟲之後,再將它們全部放生。」

11.下屬

矮竹節蟲亞目(Timematodea)

矮竹節蟲科(Timematidae)

真竹節蟲亞目(Verophasmatodea)

脛平下目〈脛緣下目〉(Anareolatae)

笛竹節蟲科(Diapheromeridae)

笛竹節蟲亞科(Diapheromerinae)

短角棒竹節蟲亞科(Pachymorphinae)

樁冠竹節蟲亞科(Palophinae)

長角竹節蟲科(Lonchodidae)

長角棒竹節蟲亞科(Lonchodinae)

長角枝竹節蟲亞科(Necrosciinae)

竹節蟲科(Phasmatidae)

克竹節蟲亞科(Clitumninae)

幽靈竹節蟲亞科(Extatosomatinae)

長角棒竹節蟲亞科(Lonchodinae)

大頭竹節蟲亞科(Megacraniinae)

短角棒竹節蟲亞科(Pachymorphinae)

竹節蟲亞科(Phasmatinae)

平頭竹節蟲亞科(Platycraninae)

脛窩下目〈脛棱下目〉(Areolatae)

爪齒竹節蟲總科(Aschiphasmatoidea)

爪齒竹節蟲科(Aschiphasmatidae)

盈足竹節蟲科(Prisopodidae)

葉竹節蟲總科(Phyllioidea)

葉竹節蟲科(Phylliidae)

稈竹節蟲總科(Bacilloideae)

異棘竹節蟲科(Anisacanthidae)

稈竹節蟲科(Bacillidae)

異翅竹節蟲科(Heteropterygidae)

擬竹節蟲總科(Pseudophasmatoidea)

異竹節蟲科(Heteronemiidae)

擬竹節蟲科(Pseudophasmatidae)

12.笛竹節蟲科

笛竹節蟲科(學名:Diapheromeridae)為竹節蟲目真竹節蟲亞目脛平下目底下的科,也可作笛䗛科,目前底下包含了166個屬。自2018年起Necrosciinae亞科和Lonchodinae亞科從本科分出,另整並成長角竹節蟲科。

(1)下屬亞科

笛竹節蟲亞科(Diapheromerinae)

短角棒竹節蟲亞科(Pachymorphinae)

樁冠竹節蟲亞科(Palophinae)

(2)錦管竹節蟲

錦管竹節蟲,細長的竹節蟲,體長80—100mm;枯黃色,帶有紫紅色斑點;頭卵圓形,觸角絲狀較長;前翅卵圓,後翅超過腹部的3/4。在東南亞與中國南方分布較廣。

13.長角竹節蟲科

長角竹節蟲科(學名:Lonchodidae)為竹節蟲目真竹節蟲亞目脛平下目底下的科,也可作長角棒䗛科,本科包含了超過150個屬以及超過1000個已知物種。

本科成員原本分於笛竹節蟲科,自2018年起Necrosciinae亞科和Lonchodinae亞科整並為本科。

(1)生態

在台灣,可以發現本科皮竹節蟲屬、細頸竹節蟲屬、小異竹節蟲屬、華竹節蟲屬、角臀竹節蟲屬、瘤胸竹節蟲屬的物種,以及可能為外來種的日本棘竹節蟲,這些物種除了日本棘竹節蟲之外多傾向於樹棲,而且許多物種喜好取食殼鬥科植物葉片,辨識此科物種的重點在於其長於前足第一節的觸角。

(2)下屬亞科

長角棒竹節蟲亞科(Lonchodinae)

長角枝竹節蟲亞科(Necrosciinae)

14.爪齒竹節蟲科

爪齒竹節蟲科(學名:Aschiphasmatidae),為竹節蟲目真竹節蟲亞目脛窩下目底下的一個科,本科物種可以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中國等地區發現。

本科目前僅包含一亞科Aschiphasmatinae,其底下包含兩個族Aschiphasmatini和Dajacini。

15.異翅竹節蟲科

異翅竹節蟲科(學名:Heteropterygidae)為竹節蟲目真竹節蟲亞目脛窩下目底下的一個科。

(1)莫氏瘤竹節蟲

莫氏瘤竹節蟲(學名:Orestes mouhoti)為異翅竹節蟲科瘤竹節蟲屬下的一個種。

①形態特征

體長雄蟲約40mm,雌蟲約50mm。體色淡褐色至深褐色;身體外形較其他常見竹節蟲粗短。雌蟲特別粗胖,腹部背側中央呈瘤突狀隆起。雄蟲雌蟲成蟲均無翅膀。

②生態習性

成蟲出現於夏、秋季,主要生活在低海拔山區。習慣夜間覓食活動。

(2)簡瘤竹節蟲

簡瘤竹節蟲,體長44mm左右,圓筒狀,短粗,腹部粗細較為均勻,與國內已知種類均不相同;身體褐色為主,並有瘤狀突起,但比廣西瘤竹節蟲光滑很多。頭頂具「v」字形片狀突起;各足腿節、脛節或多或少有片狀突起。

16.異竹節蟲科

異竹節蟲科(學名:Heteronemiidae)為竹節蟲目真竹節蟲亞目脛窩下目底下的一個科。

台灣皮竹節蟲(學名:Phraortes formosana),竹節蟲目異竹節蟲科。

(1)形態特征

體長70~100mm。體色雄蟲褐色或黑褐色;雌蟲褐色、深褐色或綠色。觸角細長;雄蟲觸角長略長於前腳長;雌蟲觸角略短於前腳長,第1節不特別粗大。雄蟲雌蟲成蟲均無翅膀。

(2)生活習性

成蟲出現於夏、秋季,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區。習慣夜晚覓食活動。

17.擬竹節蟲科

擬竹節蟲科(學名:Pseudophasmatidae)為竹節蟲目真竹節蟲亞目脛窩下目底下的一個科,本科物種主要在美洲可以發現。由於其背上經常具有長條花紋,在英語中也被稱為"Striped Walkingsticks"。

鉤尾南華竹節蟲,竹節蟲目擬竹節蟲科。

(1)形態特征

雌雄形態差異不大,但體型差異較大,雄蟲38mm左右,而雌蟲則達80mm左右;綠色,帶有褐色斑紋,具光澤;觸角超過體長的1/2,細絲狀;頭近圓形。

(2)生活習性

棲息於高山、密林和生境復雜的環境中,有典型的擬態和保護色,與其棲息環境相似,不易被敵害發現。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註微信公眾號「 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