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四川小夥,拯救上萬只流浪動物,7年投入4千多萬,才讓它們有了家

2024-08-13動物

「老瘋楊」是我關註了很長時間的「萌寵區」影片博主。

「老瘋楊」在眾多影片平台上的賬號之一

在他們的影片裏,田園犬痛苦地拖著西瓜一樣大的肚子,被放出好幾桶腹水;小狗被舊主人鎖在木樁上遺忘了,長大後鐵項圈嵌進肉裏,把它的脖子勒得發炎潰爛;流浪狗被車撞得四肢殘缺,一瘸一拐走路時,綻開的血肉還在搖晃;還有疑似被人打到失明的狗,眼球像個燈泡一樣向外凸出來……

見慣了「寵物區」影片裏賣萌撒嬌的可愛動物,每次刷到「老瘋楊」呈現的殘酷一面,都感到深深的沖擊,震驚、憤怒、心酸、感動,百感交集。

雄鷹基地收留的殘疾小狗 溫度紀拍攝

流浪動物的殘酷處境隱藏在暗處,鮮為人知,卻比比皆是。據世界衛生組織估算,全球有大約2億只流浪狗,而在國內媒體報道的估計中,中國有超過4000萬只。它們大多是被遺棄而來,生活條件艱苦,極易受傷和感染疾病,平均壽命不及家養動物的一半。

為了幫助陷入困境的流浪動物,「老瘋楊」創始人楊興穿梭在川渝和全國各地實施救助,至今已有7年。從獨自一人,到組建30人的專業救助團隊,救助超過1萬只流浪動物,建起3個動物救助基地、1個動物醫院,累計投入4000多萬。目前,超過2000只流浪動物在他的3個基地安居,其中最大的「雄鷹基地」位於四川省南充市西充縣,占地30畝。

這在動物救助領域算是多大的規模?我在中國小動物保護協會網站上找到一份動物救助站名單,其中大部份位於「北上廣」這樣的城市,名單中86家救助站,容納超過2000只動物的,只有5家。這雖然不是權威的完全統計,但大致符合實際經驗:大部份民間流浪動物救助站,都只能容納幾十到幾百只流浪動物。

一個讓我吃驚的事實是,「雄鷹基地」所在的西充縣天興橋村,2014年被評為縣級貧困村,2018年才實作整村脫貧,這裏怎麽會出現一個這樣大型的救助基地呢?

當我發現「老瘋楊」是完全「自發自主自費」,不接受任何捐贈時,就更吃驚了。投入4000多萬做動物救助,1分錢捐贈也不收,還能持續7年越做越大,這聽起來就像他們的名字一樣「瘋」。他們是怎麽做到的?

為了找到答案,我坐了12個小時的高鐵,來到「老瘋楊雄鷹基地」。

01

流浪動物的「幼稚園」

雄鷹基地坐落在天興橋村一座小山山腰,距離西充縣縣城大約11公裏,駕車越接近目的地,路上的人和車也逐漸消失,兩邊都是茫茫青翠,是山上的樹木和山下的農田。爬上盤山公路,拐了幾個大彎來到基地入口,公路的水泥地面、道旁的石墻上出現了五顏六色的動物彩繪,就像進入幼稚園一樣溫馨可愛。

雄鷹基地圈養區圍墻上的彩繪壁畫 溫度紀拍攝

上午九點,一輛公交車模樣的班車在基地入口和我們擦肩而過,它剛把「老瘋楊」的員工們從縣城接來上班。「老瘋楊」目前有128名員工,主要做三件事:流浪動物救助、有機農產品種植、寵物用品銷售。基地有員工宿舍,但也有員工住在縣城,公共交通不便,公司就包了一輛班車,接送他們上下班。

從基地入口開始,車速必須放緩,小心註意在附近踱步或撒歡的貓狗。基地目前有大約1300只狗和200只貓,大部份住在貓舍和狗圈裏,少數已經恢復健康、對人友善的貓狗,會被放出來,在基地範圍內自由活動。

我在基地辦公區見到楊興。如果不是提前知道他是「90後」,我很難從外表把握他的年齡。他在白色T恤外套一件白色襯衫,穿著淺藍色的牛仔褲,穿搭上是個年輕小夥,頭發兩側卻大半截都是白發。「我染黑過,但是染的黑不自然,再長出來的又是白發,後來就再也不染了。」楊興無奈地笑著說。

團隊成員說,他是「要考慮的事情太多了」,才會年紀輕輕長這麽多白頭發。作為「老瘋楊」的創始人和主理人,他每天的行程都滿滿當當,幾乎沒有休息的間隙。

每天上午,處理公司事務;下午,在透過網絡、電話等方式找到他們的大量求助資訊中,根據動物情況的危急程度、與基地的距離,篩選出合適的救助任務,帶上籠子、墊子、防護手套、藥品等等,出發救助動物;救助回來,就要趕晚上八點開直播,給「老瘋楊」自己的寵物用品品牌帶貨,常常播到晚上十一二點。

在楊興和我們聊天時,辦公區用草坪和碎石子裝飾的庭院裏,一只剃光了毛發的狗,正躺在墊子上閉目養神,尾巴輕微搖擺著。離它稍微遠一些,一黃一黑兩只小狗正在爭搶一條狗繩,嬉鬧著打架。再遠一些,一只殘疾的貍花貓正在空地上蹣跚而行,它的兩條後腿看起來沒什麽力氣,走路像喝醉酒一樣東倒西歪,它蹭到來客的腳背,自然地躺下來撒嬌。

在雄鷹基地自由活動的貓 溫度紀拍攝

一扇鐵藝庭院門和畫著卡通貓狗的圍墻,將圈養區和辦公區分隔開來。開啟庭院門,院子裏十幾只狗狗熱情地跑來,哼哧哼哧地圍著我們打轉。院子的左手邊有一排小屋,是管理處、藥房和手術室,這裏存放著被救助動物的檔案,包括被救日期、健康狀況、被領養情況等,都有詳細的記載,還有兩位常駐的醫生,幫動物們做絕育手術或者受傷時的緊急處理。

從院子再往裏走,在木質屋頂的大棚區,用鐵柵欄圈養起來的是更活潑難控的狗。24個主圈和6個輔圈,排成三列,留出兩條通道,像一棟學生公寓一樣。

圈內水泥地面幹凈整潔,圍墻上畫著綠樹藍天,中小型犬一般四五十只住在一起,大型犬有的三三兩兩,有的自己擁有一個單間。即使住了最多狗的圈,也保證了充足的活動空間,讓它們能在圈內來回奔跑。去年,因為擔心冬天太冷,「老瘋楊」還在圈養區裝上了地暖,讓狗狗們的腳可以踩在溫暖的地板上。

因為我們這些陌生人的闖入,它們扒著鐵柵欄嗷嗷直叫,整個棚區「汪汪」聲不絕於耳,說話必須湊近大聲喊才能聽見。這些「基地居民」們看起來精力旺盛,讓人難以聯想到「老瘋楊」團隊剛救下它們時,那些潰爛長蛆的傷口、發黑的毛發、長了癬的皮膚,和奄奄一息的眼睛。

「愛會讓它們重新長出血肉」,這是網友在「老瘋楊」影片下的評論。照顧被救助的貓狗,某種意義上就像在照顧幼稚園的孩子。每天上午7點,基地工作人員就開始切菜、解凍肉品、給狗做飯。「有的狗不吃狗糧,得給它們想辦法弄吃的。」 餵完食,還要給仍未康復的貓狗上藥、餵藥、打針,給它們做驅蟲、打疫苗,忙完這些,還要給狗洗澡。

楊興告訴我,他們每天洗二三十只狗,天氣好的時候,一天洗三四十只,即使這樣,有的狗直到現在都還沒輪到洗澡,因為總有狗前腳剛洗,後腳又把自己弄臟了,在人手有限的情況下,一千多只狗,似乎是怎麽也洗不完的數碼。

02

動物界的「120」

這洗不完的狗起源於一次偶然的救助。

2017年國慶前夕,在外漂泊多年的楊興回到老家天興橋村,在當地社區微信群聊裏看到求助資訊,說西充縣城裏有人救下幾只流浪狗,正為無處安頓它們發愁。

「我很驚喜,覺得在我們這樣的小地方,還能有這種保護動物的思想,是一種文明的體現。」楊興回憶:「我當時就想,我也應該為這份文明出一點力。」他在鎮上租了一個破舊的老房子,稍微修整了一下,收下了那幾只被救的流浪狗。

事情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新的求助不斷找到他,逐漸地,幾只狗變成了幾十只,又變成了上百只,鎮上的老房子已經容納不下,人手也越發不足,楊興在村裏找到一個大約三四畝的地方,建起了「老基地」。

新的夥伴也逐漸加入。「老瘋楊」的團隊成員用農作物做自己的代號,最早是一系列「瓜」:黃瓜、苦瓜、窩瓜、西瓜、地瓜……

苦瓜是在2018年加入「老瘋楊」的,那時他回家待業,看到「老瘋楊」招聘「鏟屎官」,他說自己本來只想暫時找份工,聽說是救助流浪動物的,覺得很有意義,沒想到一做就做了四年。「一開始啥也不懂,他們出去救助,我就在基地留守,鏟鏟屎,餵餵吃的,現在已經學了很多動物知識,能當半個‘專家’了。」

成員苦瓜和基地裏的狗狗 溫度紀拍攝

救助的規模逐漸變大,不止於西充縣,周邊縣市出現流浪動物時,當地城管和公安也會打電話請「老瘋楊」去幫忙。「老瘋楊」的救助車就像流浪動物界的「120」,奔走在整個川渝地區,有時,救助範圍甚至橫跨幾千裏,去年,他們就一路開車到廣東進行救助。

「老基地」也不夠用了,2021年,楊興又租下了30畝地,歷時一年建起了現在的「雄鷹基地」。後來,他又在閬中接手了一個救助站,那裏收容了五六百只流浪動物。

一開始,救下的動物如果傷勢嚴重,楊興就會把它們送到寵物醫院治療,數量多起來後,成本變得太重,他幹脆招募醫生,自己開起了一家動物醫院。

截至目前,「老瘋楊」團隊已經累計救助了超過1萬只流浪動物,3個基地共計容納2000多只貓狗。

救助的過程中,他們要應對各種復雜的情況。有農村老人不願花錢醫治病狗,又不相信他們是免費治療,大罵他們是騙子,勸上大半天,才允許他們把狗帶走;有「愛心人士」說攔截了狗販子運狗的大卡車,請了許多救助站去幫忙,卻定不下誰來安頓,「老瘋楊」最終一次性接收了600只狗。

很多時候,可以從動物的健康狀況和行為表現,大概推測出它們此前的經歷。最近他們在成都救的一只柯基,一只腳是跛的,身上的毛曾經被剃光過,又重新長出了一點,因為皮膚病而斑斑駁駁,被發現時天下著雨,發現人想給它撐傘,它卻在傘靠近的一瞬間,不顧還在流血的腳,嚇得倉皇逃跑。

楊興推測舊主人曾經帶他看過皮膚病,治不好就遺棄了。發現人猜它曾被人打過,所以對雨傘和其他棍狀物體都十分恐懼。他們詢問了周圍的目擊者,有人曾看到它被車撞過,所以跛了腳。這些推測勾勒出了小柯基此前被家養、生病、被遺棄、流浪挨打、被撞傷的一生,如果沒有被救助,它也許就此殘疾,最終孤獨地消失在舊主人不知道的某個角落裏。

在國內,貓和狗常被歸類為「寵物」,但楊興稱它們為「伴侶動物」。這種稱呼更強調它們與人類的平等,它們不是「被寵」的財物,而是平等的生命,是陪伴人類的朋友。

而事實是,將伴侶動物視為平等的生命,還遠未成為社會共識。很多人把「寵物」帶回家時,只是一時興起,不費力時給予它們「寵愛」,一旦它們生病、出現意外,就被視為可隨意處理的「財物」,被出賣、被拋棄、被遺忘,成為人類生活領域裏不合時宜的他者,流浪、受傷,或者在鋼鐵叢林裏淒涼地死去。

楊興希望能向更多人傳遞對動物的關懷。他們把救助的過程、被救動物在基地的康復後續,都記錄下來做成了影片,釋出在抖音、快手、B站、小紅書等各個平台,收獲了總計近千萬的粉絲,上億的觀看和點贊。

在那些頑強求生的動物故事裏,網友們像在看自己的孩子,有時又像在看自己。評論區裏最常出現的關鍵詞是,「感動」、「加油」和「謝謝」。他們說,「我也想領養代替購買」「希望年輕人可以像他們一樣越來越好,越來越明白尊重生命」「社會需要進步,我們也需要」。

03

自食其力的救助

「老瘋楊」做的,是件「燒錢」的事。

團隊成員的薪金、動物的生活費、醫療費、車輛加油和維修保養、土地租金、器材設施維護……早年,楊興還會在年末統計救助的開支,100多萬,200多萬,逐漸翻倍。規模擴大到開始建雄鷹基地時,成本已經很難一筆筆算全。楊興只能估算,現在一年投入在動物救助上的成本大約一千萬元,近7年的救助,他已經累計花費了4000多萬元。

但他們從沒收過任何捐款。網友在影片平台評論區詢問有沒有捐款渠道,關註他們久了的「老粉」會替他們回答:「老瘋楊不收捐款不募捐的,有需要可以去他們的店鋪看看,支持一下!」還有網友說,自己知道他們不收捐款,想在他們店鋪下單貓糧狗糧後直接送給基地,但連這種形式的捐贈都被拒絕了。

去救助時,有好心人塞給楊興幾百塊錢,說是對小動物的一點心意,楊興假裝自己是打工人:「我們規定不能收,你塞給我我就要丟工作了!」成員西瓜在旁邊憋著笑打配合:「你塞給他我就回去跟老板告狀。」

不接受任何捐贈,不可避免的問題是:資金從哪裏來?

楊興告訴我,這些費用最初都由他個人支持,花的是他之前在外地工作、做生意的積蓄。但隨著規模越來越大,他開始研究更可持續的模式。他正在經營「老瘋楊」寵物品牌,透過電商銷售貓糧、狗糧和寵物用品,也提供寵物寄養和訓練服務。

貓咪在「老瘋楊」的直播間「偷吃」貓糧 溫度紀拍攝

基地辦公區有專門的直播間,團隊裏的專業主播每天在店鋪賬號直播賣貨。楊興自己也在「老瘋楊」的主號上直播。他經常在晚上播,找片室外空地坐著,他在前面嘮嗑,成員在後面給狗剃毛,沒有直播術語,也沒有助播大喊「上連結」,村裏日落後很安靜,夏天的蟬鳴順著網絡傳給觀眾,即時留言一邊誇身後的狗狗「好乖」,一邊催楊興「上吧上連結」,一邊取笑他不會賣貨。

他們在影片平台上獲得的流量和認可,給「老瘋楊」店鋪帶來了一批忠實的客戶,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楊興說,目前寵物品牌收入已經可以覆蓋百分之六七十的動物救助成本。預計明年就可以實作收支平衡,甚至盈利。

苦瓜2018年剛進入公司時,月薪才2千多,這幾年漲薪不少,「越來越好了」。甚至有團隊成員告訴我,這是他在西充縣找到的最好的工作,薪資待遇可以比肩成都的相同崗位。

楊興告訴我,堅持要「自費自主」地做救助,是因為曾經目睹接受捐贈的救助站發生各種各樣的糾紛,不想卷入類似爭端中。

但即使「老瘋楊」完全自費,依然免不了被攻擊。精力不足無法回應一些救助需求時,有人會罵他們虛偽、騙子;一開始做直播,有人嘲諷他們「做救助就是為了帶貨」;甚至有人專門跑到基地來偷狗、毒狗,試圖傷害基地的動物來證明「老瘋楊」不安好心。

「‘愛狗人士’現在其實不是個好詞,」楊興感嘆,動物救助領域缺乏統一的準則和管理,有人犧牲自己的個人生活在做救助,也有人打著動物救助的旗號沽名釣譽、侵吞捐款,關於動物保護的界限在哪裏,也有太多爭議,魚龍混雜之下,原來的「好詞」變成了一種諷刺。

「做救助不是比慘,要救助動物,也要把自己照顧好。它不應該是一種犧牲,不應該用情懷和道德去綁架,而應該有平台和機制去鼓勵,才能有更多人願意參與進來,幫助更多的流浪動物。」楊興說,他還夢想著能把動物救助標準化,在全國各地建設標準化的救助站。

當然,更美好但更遙遠的願望是:一個更加尊重生命、不再制造流浪動物的社會到來。

04

帶動一個「無人村」

流浪動物在雄鷹基地安居下來的同時,新的血液也湧入天興橋村,帶來新的變化。

「老瘋楊」的128名員工,人均「90後」。他們的到來,讓這個原本只有老年人的安靜村莊再次熱鬧起來。

在雄鷹基地和山腳的村莊之間,「老瘋楊」團隊修了一條木棧道,不到兩三分鐘,就可以沿著棧道「下樓」到達村莊。綠樹藍天的背景下,一眼看到「天興橋村歡迎您」的白色大字。

天興橋村正在悄悄發生改變 溫度紀拍攝

這裏是楊興帶著團隊打造的「治愈小村」,訓犬師在村裏開「萌寵學院」,為救助回來的流浪狗、家庭寵物犬進行專業訓練;村裏的閑置房屋被裝修成餐飲店,結合西充特色美食,取名「充國蒸籠宴」;藍染、竹編等傳統技藝的傳承人被請到這裏,開起了「守藝館」,帶領遊客體驗非遺藝術。

2021年至今,「治愈小村」累計接待了50萬遊客,主要是周邊縣市的人來度假、團建,以及學生團體研學。

楊興告訴我,最初的遊客是被油菜花吸引來的。「我們種了一片油菜花,三月開花時特別漂亮,有人在小紅書上分享了,一下子來了很多人,但當時我們沒有經驗,村裏還什麽設施都沒有,人來了也沒地方消費,人流量沒能轉化成收入。」後來,他們才逐漸開發出了前面提到的專案。

舊屋翻新後在外墻畫上了彩繪,水泥路覆蓋住原本泥濘的村道,下雨天看起來也同樣幹凈清新。我們到訪時,當地已經進入炎熱的夏季,遊客在這時大多選擇其他地方避暑,趁此空檔,天興橋村兩家新的餐飲店正在抓緊建設,準備在酷暑過後,迎接新一波遊客的到來。

竹編傳承人被請到「治愈小村」守藝館 溫度紀拍攝

這些變化其實是楊興離開大城市,回到土生土長的天興橋村時,最初的期望。

楊興的童年是留守度過的,他在自己公眾號上寫下這樣一段話:「真實的農村生活遠不是短影片裏看到的世外桃源,而是老人的孤獨絕望,留守兒童的心靈創傷,農民收入的單一低下,這一切被大量荒廢的土地和一山又一山包圍著,看不到出路在哪裏,怎樣讓這一代的打工人可以留下來?讓老有所依,幼有所教?」

2017年,正是鄉村振興工作如火如荼的時候,他和合夥人在村裏流轉2400余畝土地,發展有機農業,開荒、修路、通渠,請農業專家教村民種菜種水果,種出有機火龍果、有機水蜜桃、有機糧油,由此開始改變家鄉的面貌。

「治愈小村」的建設也給本村村民提供了清潔、餐飲、手工藝等就業機會。「我僱用了所有天興橋有勞動力的人,共同打造這片家園,這樣農民就有了三方面的收入:打短工、土地租金收入、農作物收入,在此以前,他們唯一的租金收入都很難得到保證。」

現在,「老瘋楊」每年能給村集體分紅10萬元左右,帶動村民每年增收約2萬元。今年1月,文化和旅遊部釋出2023年度鄉村文化和旅遊帶頭人支持專案入選人員名單,楊興的名字出現在其中。

也許因為楊興和他的基地位處偏遠小村,也許因為他看起來情緒穩定,從不急眼,常有人對「老瘋楊」懷有某種歸隱田園、擺脫煩惱的向往。

「經常有人跟我說,老楊,我以後想躺平了就去村裏找你,你雇我吧。」 楊興笑著搖頭:「我說我這裏其實不躺平,我們需要的是真正做事的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