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內蒙古發現中國體型最小的鸮形目猛禽紅角鸮

2024-07-12動物

來源:草原雲客戶端

日前,攝影愛好者李瑞豐在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烏丹鎮敖包山拍攝到4只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角鸮,其中是2只大鳥和2只小鳥。這是在翁牛特旗烏丹地區首次發現。

7月11日,在翁牛特旗烏丹鎮敖包山拍攝到的紅角鸮。(李瑞豐 攝)

紅角鸮是中國體型最小的一種鸮形目猛禽,是鴟鶚科角鶚屬的鳥類。全長16-20厘米,上體灰褐色,有黑褐色蟲蠹狀細紋;面盤灰褐色,密布纖細黑紋,領圈淡棕色,耳羽基部棕色,頭頂至背和翅覆羽雜以棕白色斑;飛羽大部份黑褐色,尾羽灰褐色,尾下覆羽白色;下體紅褐至灰褐色,有暗褐色纖細橫斑和黑褐色羽幹紋;喙暗綠色,先端近黃色。

7月11日,在翁牛特旗烏丹鎮敖包山拍攝到的紅角鸮。(李瑞豐 攝)

紅角鶚在中國幾乎各地均有分布,國外分布於歐洲、非洲、中亞、東亞和東南亞,棲息於山地至平原的闊葉林和混交林中。夜行性,白晝潛伏於樹林中,夜晚活動;營巢於樹洞、巖縫或人工巢箱中,也利用鴉科鳥類的舊巢,以枯草築巢,內墊苔蘚和羽毛。主要以蝗蟲、金龜子、蟬、峨類等為食,也捕食鼠類。

7月11日,在翁牛特旗烏丹鎮敖包山拍攝到的紅角鸮。(李瑞豐 攝)

紅角鸮在樹洞、墻洞等凹陷處築巢繁殖、撫育後代,在一個繁殖季節一般能養大4-6只幼雛。印度次大陸的繁殖季節是2-5月。在求愛期間,雄鳥和雌鳥會二重對鳴。雄鳥首先在潛在的築巢地點附近鳴叫,這些地點通常是樹上或墻洞,這個物種也會使用巢箱。它們透過進入洞並在入口處鳴叫來召喚。雌鳥每窩產3-4枚白色的卵,置放在巢的地面上。雌鳥單獨孵化,而雄鳥提供食物。

紅角鸮棲息於開放和半開放的林地、公園、稀樹草原和樹木繁茂的河濱地帶。生活的海拔高度為海平面至1500米。這種貓頭鷹喜歡在森林邊緣或開闊的地方捕獵。紅角鸮是留鳥。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通常單獨活動。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樹上濃密的枝葉叢間,靠在樹幹上或洞裏。單獨棲息,有時成小群棲息,靠保護色取得安全。晚上才開始活動和鳴叫,夜間出來捕食。

紅角鸮鳴叫聲獨特,每次鳴叫大約能持續五六秒,稍微停頓片刻又馬上開始,有時候能持續一個晚上。聲音為一系列三音節的共鳴、嘶啞的音符為粗喉音的「tok-toitoink」或「toiltoil tatoink」聲,重音在最後一節,這種呼叫的規律性和節奏變化很大。

紅角鸮狩獵是在棲息和飛行中完成的。該鳥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通常單獨活動。夜行性,白天多躲藏在樹上濃密的枝葉叢間,晚上才開始活動和鳴叫。鳴聲為深沈單調的chook聲,約三秒鐘重復一次,聲似蟾鳴。雌鳥叫聲較雄鳥略高。

由於中醫傳統理論認為紅角鶚去毛及腸雜、全體燒存性或焙幹研末,有祛風、解毒、鎮驚、滋陰補虛的功能,因此被利用,從而直接導致了該物種瀕危。 現已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應做好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