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翅目—頸喙亞目〈頭喙亞目〉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真後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節肢動物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有翅亞綱
新翅下綱
半翅目
頸喙亞目〈頭喙亞目〉
頸喙亞目(學名:Auchenorrhyncha),亦作頭喙亞目,是昆蟲綱半翅目之下四個亞目之一,包括有各種各類的蟬,可再細分為蟬下目(Cicadomorpha)及蠟蟬下目(Fulgoromorpha)。頸喙亞目的學名auchenorrhyncha源於希臘語的αὐχήν(頸或喉)及ῥύγχος(喙)。
頸喙亞目物種分布於全世界,而且所有物種均以植物為食。這些昆蟲有不少還是多種可令植物致病的病毒與真菌的載體。
1.形態特征
中大型,活潑,善跳;觸角短,剛毛狀或鬃狀;喙出自頭後部;跗節3節;翅脈發達,前翅至少有4條縱脈從翅基部發出;雌蟲有3對產卵瓣。喙著生在前足基節以前;觸角剛毛狀;前翅有明顯的爪片;跗節3節。活潑善跳,飛翔能力強,許多雄蟲能發音。
2.分類
頸喙亞目的成員本來屬於同翅亞目(更早前作同翅目),但後來同翅亞目並認為是一個並系群,所以被一分為三;其他舊屬同翅亞目的物種,例如蚜蟲、介殼蟲等昆蟲現時被歸到胸喙亞目。
頸喙亞目是否一個單系群,至今還在爭議中,因為還有未清楚的地方。對於不相信這個亞目是單系群的文獻作者,他們索性把本亞目之下的兩個下目提升到亞目的層級,即Clypeorrhyncha(==Cicadomorpha)及Archaeorrhyncha(==Fulgoromorpha)。在過往的十年,都有支持頸喙亞目是單系群的研究證據,較新一點的研究還指出頸喙亞目物種有一條單系的演化線。
3.下屬下目
蟬下目(Cicadomorpha)
蠟蟬下目(Fulgoromorpha)
4.蠟蟬下目
蠟蟬下目(學名:Fulgoromorpha),頸喙亞目的一個下目。
(1)下屬科
蠟蟬總科(Fulgoroidea)
峻翅蠟蟬科(Acanaloniidae)
小頭飛虱科(Achilidae)
仄腹蠟蟬科(Achilixiidae)
菱蠟蟬科〈菱飛虱科〉(Cixiidae)
稻虱科〈飛虱科〉(Delphacidae)
錐飛虱亞科(Asiracinae)
凱利飛虱亞科(Kelisinae)
飛虱亞科(Delphacinae)
飛虱族(Delphacini)
長飛虱族(Saccharosydnini)
凹距飛虱族(Tropidocephalini)
長突飛虱亞科(Stenocraninae)
長翅飛虱科(Derbidae)
象蠟蟬科(Dictyopharidae)
象蠟蟬亞科(Dictyopharinae)
短翅象蠟蟬亞科(Orgeriinae)
蛾蠟蟬科〈青翅飛虱科〉(Flatidae)
葉蛾蠟蟬亞科(Flatoidinae)
蛾蠟蟬亞科(Flatinae)
蠟蟬科(Fulgoridae)
瓢蠟蟬科〈圓飛虱科〉(Issidae)
殘管蠟蟬科Kinnaridae)
短足蠟蟬科Lophopidae)
粒脈蠟蟬科〈縞飛虱科〉(Meenoplidae)
脊唇蠟蟬科(Nogodinidae)
廣翅蠟蟬科(Ricaniidae)
蟻蠟蟬科(Tettigometridae)
扁臘蟬科〈軍配飛虱科〉(Tropiduchidae)
(2)蠟蟬總科
蠟蟬總科(學名:Fulgoroidea)昆蟲綱半翅目蠟蟬下目現存唯一的一個總科,為一個較大的分類群,目前描述記載的種類超過一萬種。
蠟蟬屬於一類植食性昆蟲,許多種類為農業害蟲。蠟蟬的成蟲、若蟲均生活在植物上,以植物汁液為食,多數1年發生1代,有些1年能發生4~5代,多以卵越冬。具有分泌蠟質的習性,蠟具有保護作用,許多種類能夠分泌蜜露。
(3)菱蠟蟬科
菱蠟蟬科(學名:Cixiidae)為半翅目的一個科。本科是蠟蟬中較大的類群,全世界已知有將近200屬2000多種,分布在世界各地。中國目前記載的菱蠟蟬在100種左右。
本科的物種能傳播植物病原體而引起黃化病。菱蠟蟬通常身體較小;前翅膜質,翅脈具有毛的顆粒;雄外生殖器結構復雜;雌蟲尾節常具蠟腺域,產卵器長而外伸;卵呈橢圓形,產在植物表面,覆蓋有蠟質;若蟲腹部具蠟絲。
①斑帛菱蠟蟬
斑帛菱蠟蟬(學名:Borysthenes maculatus)為菱蠟蟬科節肢動物。分布於低海拔山區,數量不多,喜歡停棲於陰暗的樹林或巖壁。
a.形態特征
體長4-5mm,展翅14mm,觸角粗短黃褐色,喙細長,末端黑色,前翅淡灰褐色或披白粉,翅膀後緣內凹,外緣弧圓,翅膀後段具一橫向的帶狀斑紋,前中段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色雲霧狀斑紋,翅脈褐色。
b.族群分布
分布於低海拔山區,數量不多,喜歡停棲棲於陰暗的樹林或巖壁 。本屬二種,本屬另一種為Borysthenes lacteus Tsaur & lee, 1987 (特有),形態不明。
②斜紋貝菱蠟蟬
斜紋貝菱蠟蟬(學名:Betacixius obliquus),體長4.5mm,翅展11.0mm。頭部黃褐色,喙淡褐色;復眼黑褐色,單眼暗紅色。前胸背板黃色,側邊略帶褐色。中胸背板黑色,末端及側緣黃褐色。前翅透明,略帶黃褐色,翅脈黃褐色,翅痣黑褐色,從翅痣基部向後緣方向由1黑褐色弧形橫帶。後翅透明,略帶黃褐色,翅脈褐色。足黃褐色,脛、跗節有深色條斑。中胸背板具縱脊3條。後足脛節外側刺3根。
(4)象蠟蟬科
象蠟蟬科(學名:Dictyopharidae)昆蟲綱半翅目蠟蟬總科中的一科,含有超過150個屬,近760個物種。中國記錄約有2亞科12屬。
①下屬亞科
象蠟蟬亞科(Dictyopharinae)
短翅象蠟蟬亞科(Orgeriinae)
②瘤鼻象蠟蟬
瘤鼻象蠟蟬(學名:Saigona gibbosa),象蠟蟬科動物。
a.形態特征
體長15.0mm,翅展28.0mm,頭突5.0mm。體背面栗褐色,腹面黃褐色,頭突表面具波狀縱脊7條;唇基淡褐色,側緣黃褐色。復眼深褐色;觸角赭色。前胸背板中脊草黃色;中胸背板中脊處有1明顯的草黃色縱帶。翅透明,前翅翅痣黑色,近梭形;前後翅脈紋深褐色。足黃褐色。腹節黑色,其背面散布黃褐色斑點。
b.族群分布
主要分布於湖南,福建,台灣。
③中華象蠟蟬
中華象蠟蟬,象蠟蟬科動物。
a.形態特征
體長18mm(含口吻),體背綠色,復眼淡黃綠色,口吻向前尖突,頭至前胸背板有藍綠色的縱紋,脊突狀,翅膀常綠色透明,翅脈綠色至黃綠色,翅室多長形,不具翅痣或不明顯,翅端寬,長及腹端,各腳綠色細長,跗節黃褐色,停息時身體傾斜。本屬台灣生物綱僅紀錄一種,而野外的調查有多種形態,中、日、韓等國外的學名相當雜亂,本種依據中國圖鑒編寫,近似種中野象蠟蟬 Dictyophara nakanonis、伯瑞象蠟蟬 Dictyophara patruelis等。分布於500-900公尺山區,稀少。
b.分布
分布於陜西、重慶、四川、浙江、廣東、台灣等地。
④伯瑞象蠟蟬
伯瑞象蠟蟬(學名:Dictyophara patruelis),象蠟蟬科動物。
a.形態特征
體長8.0~11.0mm,翅展18.0~22.0mm。體綠色,死後多少變黃色。頭前伸成頭突,長約等於頭胸長度之和。頭突背面和腹面各有3條綠色縱脊線和4條橙色條紋。翅透明,脈紋淡黃色或濃綠色,端部脈紋和翅痣褐色。胸部腹面黃綠色,側面有橙色條紋。腹部腹面淡綠色,各節中央黑色。足黃綠色,有暗黃色和黑褐色縱條紋;後足脛節側刺5個。
b.分布
東北,陜西,山東,江蘇,浙江,湖北,江西,福建,台灣,廣東,海南,雲南。
(5)蛾蠟蟬科
蛾蠟蟬科(學名:Flatidae),又稱青翅飛虱科,為半翅目的一個目,模式屬為蛾蠟蟬屬(Flata)。
①下屬亞科
葉蛾蠟蟬亞科(Flatoidinae)
蛾蠟蟬亞科(Flatinae)
②碧蛾蠟蟬
碧蛾蠟蟬(學名:Geisha distinctissima)中文別名為碧蠟蟬、黃翅羽衣;分布區域中國各地。為農作物的害蟲,危害植物的全株,造成花落,減產。
a.形態特征
成蟲體黃綠色,頂短,向前略突,側緣脊狀褐色(圖一)。額長大於寬,有中脊,側緣脊狀帶褐色。喙粗短,伸至中足基節。唇基色略深。復眼黑褐色,單眼黃色。前胸背板短,前緣中部呈弧形前突達復眼前沿,後緣弧形凹入,背板上有2條褐色縱帶;中胸背板長,上有3條平行縱脊及2條淡褐色縱帶。腹部淺黃褐色,覆白粉。前翅寬闊,外緣平直,翅脈黃色,脈紋密布似網紋,紅色細紋繞過頂角經外緣伸至後緣爪片末端。後翅灰白色,翅脈淡黃褐色。足脛節、跗節色略深。靜息時,翅常縱疊成屋脊狀。卵紡錘形,乳白色。老熟若蟲體長形,體扁平,腹末截形,綠色,全身覆以白色棉絮狀蠟粉(圖二),腹末附白色長的綿狀蠟絲。
b.生活習性
中國各省產茶區均有分布。為害茶、油茶、柑橘、桃、李等。成蟲體長6~8 mm,淡綠色,中胸背有4條赤褐色縱紋;前翅大,長方形,翅脈網狀,周緣赤褐色,後翅扇形,乳白半透明。在長江下遊一年發生1代,以卵在枝梢內越冬。成蟲無趨光性,飛力弱。成、若蟲活潑善跳,喜陰濕,怕陽光,在葉背刺吸。
c.發生規律
年發生代數因地域不同而有差異,大部地區一年發生1代,以卵在枯枝中越冬。第二年5月上、中旬孵化,7~8月若蟲老熟,羽化為成蟲,至9月受精雌成蟲產卵於小枯枝表面和木質部。廣西等地年發生兩代,以卵越冬,也有以成蟲越冬的。第1代成蟲6~7月發生。第2代成蟲10月下旬至11月發生,一般若蟲發生期3~11個月。
d.分布地域
主要分布在山東、江蘇、上海、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雲南等省與直轄市。成蟲、若蟲剌吸寄主植物枝、莖、葉的汁液,嚴重時枝、莖和葉上布滿白色蠟質,致使樹勢衰弱,造成落花。
(6)瓢蠟蟬科
瓢蠟蟬科(學名:Issidae)又名圓飛虱科,是半翅目下的一個科。
惡性席瓢蠟蟬(學名:Sivaloka damnosus)是山東省最近發現的新害蟲。首次記述了其幼期形態特征、生物學特性及其天敵種類,首次報道其寄生性天敵寬額螯蜂Dryinus latus Olmi。該蟲在山東商河1年發生2代,以卵在寄主枝條內越冬。雄性和雌性生殖器特征,包括外生殖器和內生殖系統,並提供了雌雄性外生殖器及內生殖系統特征圖。研究結果表明惡性席瓢蠟蟬雄性精巢2個,其外被黃色薄膜,每個精巢具18個精巢小管。雌性生殖孔屬於雙孔類別;卵巢2個,每側卵巢具9個卵巢小管,卵巢小管為端滋式;側輸卵管基部具生殖附腺(glandula oviducti lateralis)。
(7)廣翅蠟蟬科
廣翅蠟蟬科(學名:Ricaniidae)為半翅目的一個科。
①廣翅蠟蟬
廣翅蠟蟬,昆蟲類節肢動物,在中國主要分布在陜西、河南、江蘇、浙江、湖北、台灣、廣東等地。
a.形態特征
若蟲大多為白色,尾部粉絮狀,善跳躍,體長1mm左右,肢節有六,身若無尾蝌蚪狀,似「白裙舞者」,體積小而不易被發現。成蟲頭胸部黑褐色至煙褐色,足和腹部褐色,體長6.0~7.5mm。
前翅褐色至煙褐色;翅外緣有兩個較大的透明斑,其中前面的1個形狀不規則,後面的1個長圓形,內有1小褐斑;翅面上散布有白色蠟粉。後翅黑褐色,半透明,基部色略深,脈色深,中室端部有1小透明斑。後足脛節外側刺2根。
b.寄主
蘋果、桃、李、梅、杏、櫻桃、棗、柑橘、桑、茶、油茶、板栗、油桐、棉、柿、黃麻、大豆、玫瑰、迎春花、臘梅、楊柳、桂、咖啡、可可、洋槐。
②日本廣翅蠟蟬
日本廣翅蠟蟬(學名:Ricania speculum),常見於水晶花、桑樹等樹上。若蟲的腹末有很多白毛,形成毛束。
a.形態特征
體長6至9毫米,雖然與碧蛾臘蟬不是同一科,但是關系相近,常常在一起發生。前翅茶褐色,中間有兩條白色花紋。
翅展28~30(mm),雌大雄小。淡褐色略顯紫紅,被覆稀薄淡紫紅色蠟粉。
前翅寬大,底色暗褐至黑褐色,被稀薄淡紫紅蠟粉,而呈暗紅褐色,有的雜有白色蠟粉而呈暗灰褐色;
前緣外1/3處有1縱向狹長半透明斑,斑內緣呈弧形;
外緣後牛部脈間各有一近牛圓形淡黃色小點,翅反面比正面的斑點大且明顯。後翅淡黑褐色,半透明,前緣基部略呈黃褐色,後緣色淡。
卵 長橢圓形,微彎,長徑1.25mm,短徑0.5mm,初產乳白色。漸變淡黃色。若蟲 體長6.5~7(mm),寬4~4.5(mm),體近卵圓形,翅芽處寬。頭短寬,額大,有3條縱脊。
近似鹹蟲,初齡若蟲,體被白色蠟粉,腹未有4束蠟絲呈扇狀,尾端多向上前彎而蠟絲覆於體背。
b.生活習性
常見於水晶花、桑樹等樹上。若蟲的腹末有很多白毛,形成毛束。當遇到危險時,利用強大的足向空中跳躍,並將其毛束展開,然後像降落傘似的飄然落下。
年生1代,以卵在枝條內越冬,翌年5月間卵孵化,為害至7月底羽化為成蟲,8月中旬進入羽化盛期,成蟲經取食後交配、產卵,8月底田間始見卵,9月下旬~10月上旬進入產卵盛期,10月中下旬結束。
成蟲白天活動,善跳、飛行迅速,喜於嫩枝、芽、葉上刺吸汁液。多選直徑4~5(mm)枝條光滑部產卵於木質部內,外覆白色蠟絲狀分泌物,每雌可產卵150粒左右,若蟲有一定群集性,活潑善跳。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註微信公眾號「 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