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動物界全系列】頸喙亞目—蟬下目

2024-08-19動物

頸喙亞目—蟬下目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真後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節肢動物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有翅亞綱

新翅下綱

半翅目

頸喙亞目〈頭喙亞目〉

蟬下目

蟬下目(學名:Cicadomorpha;亦作Clypeorrhyncha或Clypeata),頸喙亞目的一個下目。

1.下屬總科

古蟬總科(Palaeontinoidea)

沫蟬總科(Cercopoidea)

蟬總科(Cicadoidea)

角蟬總科(Membracoidea)

2.古蟬總科

古蟬總科(學名:Palaeontinoidea),蟬下目的一個總科。

(1)下屬科

古蟬科(Palaeontinidae)

(2)古蟬科

古蟬科(學名:Palaeontinidae)是采集於北票市的化石標本。

胡氏遼蟬(學名:Liaocossus hui),古蟬科。大型昆蟲,蟲體長26mm,前翅長35mm,寬16mm。頭小,具一對復眼和三個單眼。

①特征

喙長,但不超過中胸背板後緣。前胸短於中胸。前翅三角形,後翅明顯小於前翅。腹部具有6個可見腹節。該類昆蟲成蟲生活在裸子植物的樹幹之上,幼蟲生活在土壤之中。

②發現命名年代

1998年。

③時代及層位

晚侏羅—早白堊世義縣組。約一億四千五百萬年前。

3.沫蟬總科

沫蟬總科(學名:Cercopoidea)為半翅目頭喙亞目的昆蟲。沫蟬的若蟲第七、八腹節具有發達的泡沫腺,能分泌膠質,與呼出的氣體相混,形成泡沫狀液體蓋住身體以作保護,因而得名沫蟬。

(1)形態

中型。體略呈卵形,背面相當隆起。前胸背板大,但不蓋住中胸小盾片。前翅革質,常蓋住腹部。爪片上 2脈紋通常分離。後翅徑脈近端部份叉。後足脛節背面有2側刺,端部有2列端刺;第1、2跗節上也有端刺。幼蟲腹部能分泌膠液,形成泡沫,蓋住身體保護自己。本科昆蟲通稱沫蟬。又叫吹沫蟲或吹泡蟲。多數為害木本植物,重要的種類如稻黑沫蟬為害水稻。

(2)習性

成蟲可跳至比身高及身長多幾倍的高度和長度,但它們更廣為人知的特點,是它們的幼蟲會分泌白色泡沫裹住身體,並且會吸啜植物的汁液,直到羽化成蟲才離開。

(3)棲息地

本科物種的棲息地以陸地為主,但也有部份物種棲息於鹽沼地,被歸類為海洋昆蟲。

目前全世界記錄約3000種,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中國已知的種類300余種。

(4)下屬科

尖胸沫蟬科(Aphrophoridae)

沫蟬科(Cercopidae)

鉤沫蟬科(Clastopteridae)

刺沫蟬科Machaerotidae)

(5)尖胸沫蟬科

尖胸沫蟬科(學名:Aphrophoridae)為半翅目的一個科。此科的模式屬為尖胸沫蟬屬(Aphrophora)。

①竹尖胸沫蟬

竹尖胸沫蟬(學名:Aphrophora notabilis)是竹子小枝、嫩梢、葉柄上的重要的刺吸式害蟲。

a.危害

該蟲危害毛竹、淡竹、剛竹、甜竹、紅殼竹、角竹及小徑竹,若蟲於白色沫團生活、危害 ,泡沫團日益增大 ,頗似痰唾液。

毛竹尖胸沫蟬是新出現的一種毛竹林枝梢新害蟲,已在福建省局部地區造成危害,並有大面積發生的潛在趨勢,發生很嚴重而且範圍很廣,無論山區或丘陵均有發現。該蟲喜擇毛竹當年抽生的新梢基部份叉處取食 ,專食竹類嫩梢,輕則造成竹林新梢的生長不良、竹葉早落,部份於次年產生枝條叢生現象;重者致當年枝梢枯死。

b.分布

國內分布於浙江、福建、江蘇、江西、安徽、台灣、湖南等。

②柳尖胸沫蟬

柳尖胸沫蟬(學名:Aphrophora costalis)也叫做柳大蚜,屬於同翅目尖胸沫蟬科。

a.形態特征

成蟲雌蟲體長8.9-10.1mm,寬2.7-3.2mm;雄蟲體長7.6-9.2mm,寬2.7-3.0mm。全體黃褐色,密布黑色小劉點及灰白色短細毛。頭頂呈倒「V」字形,靠近其後緣之復眼與單眼間各有1黃斑;中隆脊突出,前端有1弧形短橫溝,後端和胸背中脊相連。復眼橢圓形,黑褐色;單眼2個,淡紅色。額長圓、隆起,中央有1縱脊,兩側各有10余條橫斜脊線。喙瑞黑褐,伸達後足基節處。前胸背板近七邊形,後緣略凹呈弧形;前端凹陷內有不規則的黃斑4個,近中脊兩側各有1個黃色小圓斑。小盾片近三角形。前翅革質,褐黃色,中都有1黑褐色斜向橫帶。後足脛節外側有2個黑刺,末端有10余個黑刺排成兩列;第一、二跗節端部各有黑刺1列。卵呈披針形,一端尖而略彎,彎端外側色深。長1.5-1.8mm,寬0.4-0.7mm。初產淡黃,後變為深黃色。

1齡若蟲頭寬0.31mm,體長1.35mm,體重0.6mg,歷期7-12天。頭、胸淡褐,復眼暗紅,腹淡黃,腹側桔紅色。2齡若蟲頭寬0.41mm,體長2.18mm,體重1.0mg,歷期6-11天。體色同1齡。3齡若蟲頭寬0.92mm,體長4.17mm,體重4.0mg,歷期5-8天。頭、胸黑褐或黃褐,復眼暗紅,腹灰或淡黃褐,腹側淡紅色。齡初出現翅芽,齡末伸達第一腹節後端。4齡若蟲頭寬1.24mm,體長4.96mm,體重10.0mg,歷期6-12天。體色同3齡。齡初翅芽伸達第二腹節前端,齡本伸達第二腹節後端。5齡若蟲頭寬1.70mm,體長6.44mm,體重11.8mg,歷期15-24天。復眼褐色,腹側灰色或淡黃褐色。頭、胸、腹色同4齡。齡初翅芽伸達第三腹節中部,齡末伸達第四腹節中部。

b.生活習性

1年發生1代,以卵在枝條上或枝條內越冬。翌年4月中旬後,越冬卵開始孵化,4月下旬至5月中旬為孵化盛期,5月下旬進入本期。

臨近孵化的卵,顏色加深,呈灰白色,沿彎端一側色深處漸漸裂開,若蟲從卵殼裂縫處爬出。初孵若蟲喜群集在新梢基部取食,同時,腹部不斷地排出泡沫,將蟲體覆蓋,尾部還不時翹起,露在泡沫外。2齡若蟲除危害新梢基部外,還可在其中、上都取食。3齡以上若蟲活動性增強,常不固定在一處取食,多危害1-2年生枝條,亦可危害3-5年生枝條,取食量亦明顯增大,排出的泡沫顯著增多,整個蟲體都包被在泡沫中。被害枝條上不時有水滴下滴,並沿著技幹流淌,呈水漬狀。若蟲在泡沫裏脫皮。一生脫4坎皮,共有5齡,整個歷期為45-55天。 6月中、下旬成蟲開始羽化,6月下旬至7月上旬為羽化盛期。臨羽化的老齡若蟲取食明顯減少,離開覆蓋著蟲體的泡沫,爬至葉片或枝條上,用足附枝葉固定蟲體,進行脫皮。剛羽化的成蟲,翅卷曲成簡狀,然後再慢慢展開,放到正常位置。老齡若蟲全天都能羽化,但以9-12時、23-2時為最多。初羽化的成蟲,除復眼、小盾片褐色,腹部淡灰色,腹側暗紅色外,其余均呈淡黃色。隨後體顏色漸加深。經2-4小時後,開始取食活動。

成蟲多喜在樹冠中、上部的1-2年生枝條上取食危害。常常固定於一處,不停地用口外吸取汁液,同時不斷從肛門排出小的液滴。被取食危害過的枝條木質部表面,有一圈圈褐色的痕跡,此處極易折斷。成蟲經26-40天補充營養後開始交尾。一生交尾多次,交尾過程中,雌成蟲仍不停地取食。雌成蟲交尾後第二天開始產卵,卵多產在當年枝條新消(每消2-107粒)內,也有產在1-2年生枯枝(每消4-44粒)上。著卵的新消第二天後開始萎蔫。以卵越冬。雌成蟲存活28-92天,一生最多可產卵156粒;雄成蟲存活36-90天。成蟲無趨光性,飛翔速度較快。

c.寄主

柳、楊、榆、蘋果、沙棘及紫花苜蓿、早熟禾。

d.危害

柳尖胸沫蟬除危害柳樹外,還危害小葉楊、榆樹、沙棘、蘋果樹及紫花苜蓿、鵝冠草、茵陳蒿、硬質早熟禾等。主要以若蟲吸取枝條汁液,影響植物生長。植物受害嚴重時可枯萎死亡。

e.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主要分布於新疆、青海、甘肅、內蒙古、陜西、河北、吉林、黑龍江等省區;國外分布於北韓、日本、瑞典、蘇聯、英國、法國、奧地利、意大利、德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

③毋忘尖胸沫蟬

毋忘尖胸沫蟬(學名:Aphrophora memorabilis),尖胸沫蟬科動物。

a.特征

體長♂11.0~12.0mm,♀11.2~13.0mm。體黃褐色。復眼灰黑色,單眼水紅色。前翅基部1/3處有1條白色斜帶,其兩側黑褐色,翅端部灰白色。體腹面黃褐色,顏面刻點、喙端節及足的爪暗褐色,後足脛節外側刺與端刺的刺尖及後足第1、2跗節端刺的刺尖黑色。腹節腹板盤區有時棕褐色。

b.分布範圍

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廣西,貴州,雲南。

(6)鉤沫蟬科

鉤沫蟬科(學名:Clastopteridae)為半翅目的一個科。此科的模式屬為(Clastoptera)。此科至少有10個屬、100個物種。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註微信公眾號「 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