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旅外大熊貓健康狀況總體良好 今年將接返10余只大熊貓回國

2024-06-23動物

原標題:野生動物保護及國際合作成果新聞釋出會召開

旅外大熊貓健康狀況總體良好 今年將接返10余只大熊貓回國

6月2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舉行野生動物保護及國際合作成果新聞釋出會。會上,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副秘書長斯萍表示,今年中國已經完成了「福寶」等7只大熊貓的接返工作,今年還將有序接返協定到期和幼仔到齡的10余只大熊貓。

1

今年還將有序接返協定到期和幼仔到齡的10余只大熊貓

中國大熊貓在境外的生活狀況到底如何?

會上,斯萍介紹,去年以來,中國先後派出專家組對所有國外合作機構的每只大熊貓健康和飼養管理情況進行了全覆蓋的實地核查評估。斯萍就曾幾次參加對境外大熊貓健康及飼養管理情況的實地核查評估和技術指導等工作。

據悉,核查評估結果顯示,旅外大熊貓健康狀況總體良好,個別健康欠佳的老年大熊貓得到及時醫療診治和良好護理。境外合作機構均按照中方的管理要求和合作協定規定,制定了大熊貓健康監測、飼養繁育和疾病防治等管理規範和技術規程,嚴格執行每月定期向中方提供健康評估報告,年底送出年度體檢報告等制度,大熊貓主食竹來源有保障,食物配比科學合理。

斯萍還介紹了今年開展的中國-西班牙新一輪大熊貓國際合作情況。在兩只大熊貓運輸出境前,中方透過影片和派出專家組等多種方式,對馬德裏動物園的場館改造計劃、竹子來源保障、專業飼養管理和科研團隊組建、管理制度和技術規範建立等情況開展技術指導和檢查評估。在大熊貓抵達馬德裏動物園後,中方同機護送的專業人員將繼續留在動物園至少3個月。雙方將嚴格按照協定規定和相關管理要求,執行大熊貓月健康報告、定期回顧交流、實地檢查評估等制度。

據駐守的中方飼養員反饋,目前,旅居西班牙的兩只大熊貓「金喜」和「茱萸」活潑可愛,非常健康。

斯萍表示,中國與所有國家的合作都是一個標準、一視同仁。除西班牙外,今年中國還將與美國、澳洲、奧地利開啟新一輪大熊貓國際合作。同時,今年中國已經完成了「福寶」等7只大熊貓的接返工作,今年還將有序接返協定到期和幼仔到齡的10余只大熊貓。

斯萍建議,有機會到國外的朋友去實地看一看,眼見為實;對於沒有機會去國外的朋友,國家會進一步加大釋出旅外大熊貓生活影片和資訊的力度和及時性,同時不斷加強大熊貓科普知識的介紹和宣傳。

「希望喜愛大熊貓的粉絲們做一個懂熊貓的真粉絲。讓我們攜起手來,一起為國寶大熊貓的保護發揮正能量,作出新貢獻。」斯萍這樣說。

2

人工繁育與野外族群保護相輔相成 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人認為,保護大熊貓的最好方式就是讓大熊貓回到野外自由生活;也有人認為,大熊貓人工繁育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定震對此表示,野生動物就應該生活在野外,而且不僅限於大熊貓;但是,遷地保護作為就地保護的輔助手段,也是必須的、必要的。

劉定震表示,加強大熊貓等野生動物野外族群保護,核心在於維護其在生態系中的作用,但也不能因此忽視其科研價值、社會價值的發揮。

科研價值方面,劉定震表示,很多野生動物科研成果就是在人工繁育條件下獲得的;僅依賴野外的野生動物,很多科學研究將難以進行。

社會價值方面,劉定震舉例,動物園是開展野生動物繁育和科普教育最重要的場所,如果沒有類似場所,90%以上的野生動物我們都很難觀賞到;如果非要到原生地觀賞野生動物,不僅遇見率很低,而且會對野生動物棲息地造成極大破壞。

劉定震指出,這還是為了保存一些重要的遺傳資源。野生動物人工繁育是可持續保存野生動物遺傳資源、促進野外保護的重要措施;一旦野外族群受到破壞,還可以透過放歸自然等措施促進野外族群的恢復與增長。例如野馬在中國野外滅絕後,透過國際合作將人工繁育的族群重新引入後,族群數量持續增長到近800只,實施野化放歸已形成野外自然繁殖族群。

為什麽不能將人工繁育的大熊貓全部放到野外呢?劉定震對此解釋,這是因為它們在人工環境下生存太久,不能直接放歸野外。需要在特定的年齡段、接受特定的野化訓練,並評估合格後,才可以放歸。否則,其命運是可想而知的。對此,專家采用系統、科學的培訓手段,選擇野化訓練合格、具備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的大熊貓放歸到面臨滅絕風險的小族群,以期盡快復壯這些小族群。

據介紹,2012年以來,國家林草局已經組織專家開展了大量工作,分別在大小相嶺、岷山山系成功放歸圈養繁育大熊貓10只,其中7只成功融入有滅絕風險的小相嶺山系野生族群,1只成功融入大相嶺山系野生族群,2只成功融入岷山山系野生族群。

劉定震總結,大熊貓等野生動物的人工繁育與野外族群保護並非相互沖突和矛盾,而是物種保護中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

包括旅外大熊貓在內的圈養族群,不存在近親繁殖

熊貓圈養族群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一直受到普遍關註。會上,劉定震回答了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關於保證大熊貓圈養族群遺傳多樣性、避免近親繁殖的提問。

劉定震參加過大熊貓的年度最佳化配對繁殖專家論證會,他駁斥了網絡上有關大熊貓近親繁殖的質疑。

劉定震介紹,中國於20世紀60年代開始大熊貓人工繁育,於本世紀初突破了大熊貓發情難、配種受孕難和育幼存活難等三大難題,族群得以快速增長。為保護圈養族群的遺傳多樣性,避免近親繁殖,第一,中國建立了統一的大熊貓譜系,記錄了每只圈養大熊貓的個體資訊等基礎數據。第二,每年組織專家對族群進行分析,透過計算不同成年雌雄個體間的親緣系數,制定全國圈養大熊貓最佳化繁育年度配對方案。這個方案是推薦性的。第三,建立全國一盤棋的繁育機制,促進各繁育機構的種源交流。經科學評估,在現有的技術條件和管理措施下,大熊貓圈養族群的遺傳多樣性可長期維持。

劉定震解釋,所謂近親繁殖,按照國際慣例,是指3代以內有直系或旁系血緣關系動物之間的繁殖。專家在制定最佳化繁育配對方案時,透過計算親緣系數,排除掉3代以內有直系或旁系血緣關系的個體配對。「我們對熊貓配對的管理,甚至比對人結婚的家系審查還要嚴格。」

因此,劉定震表示,目前包括所有旅外大熊貓在內的圈養族群,如果存在近親關系,都不允許配對繁殖。「譜系記得很清楚了,一查就知道。」 (記者 胡伊文)

來源:成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