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兩腳獸與牠」:一周城市生活

2024-09-23動物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當下,「統治」或「征服」等觀念主導著多數人對人類與動物關系的認識,然而動物友好議題重新引發了人們對於生態文明的倫理思考。

「兩腳獸與牠」動物工作坊是一個推廣動物權益的意識倡導專案,關註生活在農場或養殖場裏的動物,借助多樣的活動形式讓參與者重新確立起生命平等的動物生態世界觀。其誕生基於這樣一個設定:當人們加深對動物處境的理解與共情,人們的處世方式也將得到拓展和更叠。

本周我們將透過對動物工作坊的活動回顧,站在另一種視角去理解人與動物的關系,同時學習尊重並敬畏動物的生態完整性。

(本期主持:劉懿琛)

近期回顧

據估計,全球每年飼養和屠宰的陸生動物高達922億只。這些動物多數生活在集約化養殖場裏,在低福利和非人道的飼養環境中度過一生。

此數碼之高,讓人難以想象。但一個簡單的換算或特許以幫助我們更直觀地理解:工廠化養殖場中的農場動物數量是全球人類數量的10倍。

有趣的是,規模如此龐大的動物社群獲得的關註與幫助往往非常有限。例如,在美國,盡管99%以上被使用和殺害的動物是農場動物,但它們只獲得了所有動物慈善捐款的3%。

這些數碼上的差距,體現了問題與解決方案的不對等,揭示了現實世界中人們對待農場動物的態度。在【為什麽狗是寵物豬是食物?】書中,作者哈爾·赫爾佐格(Hal Herzog)以自己親身經歷,透過朗讀程式類對待不同動物的矛盾情感,嘗試解答這個難題。

實際上,對人與動物關系的探索,在文藝界是一個歷久彌新的命題,而圍繞農場動物的主題作品近年來也不斷湧現。多部紀錄片、書籍、期刊向我們揭示:人類與農場動物所形成的復雜關系,背後存在著諸多因素的塑造,如世俗觀念、地域文化、政治需求、商業秩序、宗教信仰......

「兩腳獸與牠」動物工作坊書籍與影片推薦

理解這些因素,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走進這些被長久忽略的生命個體,也可以加深我們對社會發展行程的認知,並給我們自身面臨的許多生存性問題帶來啟示。

以「看動物,見自我(Seeing animals, Seeing oneself)」為主張,在層層遞進的環節中,工作坊嘗試調動參與者的多重感官,讓人們從理性和情感上建立個人與跨物種生命的關聯。

「兩腳獸與牠」動物工作坊主題海報

Knowing:通往真實

「印象最深刻的是養殖過程中會使用到的工具與動物匹配環節。沒有這方面經驗的我們,真正匹配起來才發現知識多麽欠缺!給了之後繼續深入研究甚至是做田野調查的動力。」——參與者A

工作坊以一場名為「動商競賽」的團隊遊戲拉開序幕。配合組隊、答題、解題、桌遊、計分等簡單的遊戲機制,參與者在40分鐘內,學習了解相關的事實數據。

從世界各地的奇葩動物法規和社會習俗,到諸如「培養肉/氣候稅/超級細菌/動物囤積」等概念,到工業化養殖中一些套用到動物身上的工具——雞只收獲機、去角器、牛體刷,再到該議題在流行文化中的表現......

幾輪遊戲下來,大家得以從認知上擊破一些常見的知識盲區和思維慣性,並產生進一步深入了解的興趣。

「兩腳獸與牠」動物工作坊活動現場

Feeling:聽身體的話

「第一次模擬雞生,一開始很自由地漫步,逐漸妥協縮小的生存空間,最後變成集約化養殖擠在一堆的時候真的突然很焦躁,很想啄別人的羽。」——參與者B

「生而為雞表演到最後,emo了,沒有1950年代那麽快樂自由了。」 ——參與者C

人們對一件事物在情緒上的察覺,往往能夠對既定的價值觀帶來新的影響。

不過,嘗試建立參與者與農場動物的情感共鳴並非易事。我們如何找到一種最基礎和本能的共性,讓人們與一只雞、一頭牛、一只豬產生超越物種的感同身受?身體移動上的限制,即行為層面的自由,或許是一個最直截了當的切入點。

對身體自由的限制,將作為一種感知上更大的擾動,刺激我們的大腦建立新的共情

帶著這個設想,在「生而為雞」這個集體活動中,參與者們戴上動物頭套,化身為一只被人類圈養的產蛋雞。在旁白、音效、現場環境的引導下,大家在時空穿越中,切身體會母雞在三種飼養模式下生存質素的變遷:從散養時代的自由蹦跳,到平養時代的能屈能伸,再到籠養時代的極端受限。

「兩腳獸與牠」動物工作坊身體遊戲活動

Being:真誠的冒犯

「好人辯論這個環節濃縮了來參加活動的小夥伴們自己的價值觀以及關註的領域、群體等,再加上那個道德關懷的排序更加看得出同組小夥伴的某些評判系統,某些偏見,各自的差異性一下子傾瀉而出。」——參與者E

一位參與者事後表示,她在報名工作坊之前,十分擔心這個活動會涉及過多嚴肅性話題的探討。她不確定自己是否準備好在一個休息日,去迎接沈重的話題和激烈的辯論。

空間一角懸掛著一個價值光譜,參與者需要選出自己最認同的、體現人與動物互動關系的思考維度

結合人們對一場周末體驗活動的期待,「好人辯論」這個環節讓大家在輕松的小組互動中去交流嚴肅話題。例如,透過價值光譜投票,參與者與不同觀點的人組隊,為給定物件應該獲得的道德關懷排序。

該環節參考了Crimston等人的「道德擴張量表」實驗

有趣的是,不同小組給出的最終排序既相同又不同。

比如,大家普遍認為「AI機器人」不應該獲得過高的關懷,因為其暫不具備生命特征。相反,「植物/環境/昆蟲」,由於其在生態系中起到根本性作用,往往被給予更高的關註。而那些被普遍認為獨立於所謂的正常生命範圍的物件,如「嬰兒」「壞人」「章魚」等,在排序中備受爭議。

這並非一次嚴謹的科學實驗,但借助給定的框架和討論場景,參與者在一個量化的系統中進入別人的參照系,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或價值觀進行確認或重組。

我們鼓勵參與者對彼此、對自己的思維慣性發出「真誠的冒犯」——只有當我們體驗如何看待我們的世界觀,而不是用我們的世界觀來看待世界時,才會更開放地吸納其他可能性。

Acting:一旦開始

理解我們與農場動物的關系,這件事可能沒有所謂的終極答案。但它背後涉及的龐大的精神世界,或許對我們物質世界意義重大。

從審視日常消費起,我們發問:在不斷接近理想的世界中,假如我們不得不利用動物,我們如何竭盡全力保障牠們的福祉與安康?

或許,嘗試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離那個理想的世界又近了一步,也離那個理想的自己近了一步。

工作坊參與者寫下未來的個人行動方向

(圖/文 Dani 動物權益倡導者、imPACKED發起人)

本周主題推薦

書|【為什麽狗是寵物豬是食物?】

本書透過有趣的逸事、新的科學研究和作者本人道德上的矛盾,探討了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復雜難題,從寵物、食物到人類與動物之間的關系,從動物囤積背後的心理因素到動物研究的道德困境,帶領讀者走進紛繁復雜的人與動物的世界。

書|【尋找動物烏托邦】

本書記錄的是動保界鮮有的書寫角度、動保人未曾傾訴的生命故事;是勇於剝開現代社會美好的皮相才能揭露的真相,也是長年累月站在第一線才能目睹的現實;作者十余年來的心血所形成的結晶,不單是動物保護的經驗與理論,還有作為一位動物倡議者的成長軌跡。

書|【人造肉:即將改變人類飲食和全球經濟的新產業】

人造肉領域日新月異的技術突破讓人應接不暇,科學家一直是這場食物革命的絕對主角,而企業則是第一推手。在【人造肉】這本書中,你可以從零開始,了解細胞肉和植物肉的差異,人造肉從理念到實驗再走向商業化的全過程,以及人造肉發展一直以來面臨的阻礙與爭議。

影|貢達 Gunda (2020)

影片透過講述母豬(同名「貢達」)、兩頭聰明的母牛和一只搶鏡頭的獨腿雞的相遇,展現了富有情感的動物世界,觸動了觀眾對於生命價值的全新理解。

影|醫學的終結 The End of Medicine (2022)

一部長篇紀錄片,探討了我們對動物的治療與流行病和抗生素耐藥性等新出現的健康威脅之間的聯系。影片特別關註了在人類和動物之間傳播的病菌和病毒,提醒著人們要遵循自然規律,堅持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影|奶牛 Cow (2021)

本片以低視角追蹤英國農場中一頭母牛的日常,觀察它如何在人類的幹預下吃草、交配、懷孕、生育以及產奶。當剛出生的小奶牛數次被帶離母牛身邊,它開始了抵抗……這部電影是重新看待「牛」的一個嘗試。影片並不是以浪漫化的方式,而是用現實的目光帶領我們接近它們,去欣賞它們的美麗和生命的挑戰。

線下活動推薦

上海·藝術圓桌 「此時此地」的資訊

詳情請關註 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分享|消失的樂園——憶九十年代上海最後的本地人住宅

詳情請關註 Fotografiska微信公眾號

上海·講座 敢為人先:郭有守與法國賽努奇博物館藏中國近現代繪畫

詳情請關註 東一美術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講座 民國時期上海攝影往事

詳情請關註 海派藝術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講座|蔡胤勤:影像與書籍的媒介轉化

詳情請關註 BANANAFISHBOOKS微信公眾號

上海·講座|如何從藝術視角探索太空與天文學

詳情請關註 上海玻璃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趙兵個展:變奏

詳情請關註 7 SPACE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 中法女藝術家四人聯展:玫瑰之路

詳情請關註 西摩公館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米爾納·巴米耶:「發酸」

詳情請關註 上紐ICA微信公眾號

上海·展覽 麥田裏的守望者——羅永進個展

詳情請關註 OfotoAnart微信公眾號

北京·讀書會 如何感知自然,親近自然——【北方有棵樹】分享會

詳情請關註 小眾雅集微信公眾號

北京·展覽|李一凡個展:全知失能

詳情請關註 inner flow Gallery微信公眾號

北京·展覽|你的眼睛和我之間

詳情請關註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微信公眾號

北京·影展|電影的現實與虛構

詳情請關註 中國電影資料館微信公眾號

廣州·展覽 遇見黃東:一個清代廣州「事仔」的大世界

詳情請關註 廣州海事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重慶·展覽 每個城市表面都有口齒不清的自述

詳情請關註 Organhaus微信公眾號

杭州·展覽|33

詳情請關註 CAA多維表現工作室微信公眾號

線上活動推薦

跨學科主題分享會 「讓我們談談解決問題的藝術實踐意味著什麽」

詳情請關註 中國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研究所微信公眾號

(如果您想聯系我們,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