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動物

怪蛇鉆入獵物活體內吞噬,內臟吃空外表還完好!為何要這樣捕食?

2023-12-19動物

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選一下「關註」 ,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檢視。

文|萬象硬核

編輯|萬象硬核

«——【·前言·】——»

廣袤無際的亞馬遜平原位於南美洲,這裏溫度高、濕度大、常年多雨生態環境優越,吸引無數神奇生物在這塊土地上安家。

對於野生動物來說,亞馬遜熱帶雨林無疑是世外桃源。 但普通人類想要在裏面生存,難度接近地獄級別,這裏充滿生機且極度危險。

在深邃幽暗的亞馬遜盆地深處,潛伏著致命生物,其中不乏各種用毒高手 。南美巨蝮是整個亞馬孫地區毒蛇中的王者,明明是毒蛇卻有接近蟒蛇的體型。

南美巨蝮究竟有多可怕?

南美巨蝮

南美巨蝮是亞馬遜流域最神秘的殺手之一,生活習性隱秘,少有人類能遇上它們。即使是最了解南美巨蝮的學者,想要在亞馬遜盆地裏找到它們的蹤跡,依然困難重重。

直到現在,人類對南美巨蝮的了解仍然十分有限。目前,學界采集到的南美巨蝮個體數量稀少,針對這種可怕生物的研究,比不上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毒蛇。

可以確定的是,南美巨蝮是目前已知南美洲體型最大的毒蛇。 成年南美巨蝮的體長平均為兩米左右,最長個體可達到四米。

這個長度在毒蛇之中已經是「巨人」一般的存在,要知道,常見毒蛇體長在1-2米左右,體型超過兩米的毒蛇並不多見。

蛇類與其他陸地猛獸有非常明顯的差別, 它們沒有鋒利的爪子和可以撕碎獵物皮肉的獠牙,這也導致蛇類無法像其他動物那樣捕獵,只能另辟蹊徑。

蛇類身體修長柔軟,就像一條堅韌有力的麻繩,是世間獨一檔的存在。經過千萬年競爭與演化,蛇類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捕殺技能,這個獵殺技能被人類命名為「絞殺」。

當蛇類感知到獵物存在之後,透過嘴緣上方的頰窩確定獵物的位置,定位到獵物之後,蛇類迅速出擊,用嘴咬住獵物。 蛇類沒有獠牙,僅靠稀稀拉拉的牙齒無法致死獵物,牙齒的存在更多是為了固定獵物,不讓獵物逃脫。

咬住獵物之後,蛇立刻扭曲身體,身體像活動自如的繩索一般一圈一圈套住獵物。身體纏繞同時,蛇透過收縮全身肌肉向獵物施加壓力。獵物越掙紮,蛇纏得越緊,最後獵物因為血液流動受阻窒息而亡。

蛇類依靠身體力量來絞殺獵物,體型越大也越有力量,因此無毒蛇中出現了靠體型和力量稱霸的種類, 例如蟒蛇和蚺。

對於擁有毒液的毒蛇來說,它們並不需要依靠蠻力來制服獵物。 只要毒液毒性足夠強烈,能一口毒死獵物,那麽再對獵物施行「絞殺」就顯得多此一舉了。

大部份毒蛇放棄了絞殺,選擇走「魔法攻擊」的道路,毒性越卷越強。當毒液成了毒蛇生存能力的決定因素,體型也就顯得不那麽重要了。這也是為什麽,毒蛇中能和蚺、蟒體型相媲美的種類寥寥無幾。

說到這,相信大家就能明白南美洲巨蝮的體型,是毒蛇中是何等分量的存在。

不過,作為毒蛇,體型優勢只是錦上添花,決定一點毒蛇致命性的因素還在它們的毒液毒性上。 南美巨蝮能躋身南美洲最致命毒蛇佇列,主要在於它們擁有長長的毒牙和強效毒液。

如果不幸在野外遭遇南南美巨蝮,被這種毒物咬傷,普通人能成功生還的概率只有兩成。

南美巨蝮依靠敏銳的舌頭追蹤氣味,據毒蛇紀錄片【世界上最致命的蛇】中對南美巨蝮的記載, 這種蛇對氣味的靈敏程度是人類的一萬倍。對於南美巨蝮來說,人類就是味盲。

捕獵過程中,南美巨蝮高頻率吐出蛇信子,捕捉空氣中的氣味顆粒。眼鏡和嘴巴之間的凹陷孔洞,這些凹坑是南美巨蝮的熱敏器官,用於探測周圍環境中微小的溫度變化。

比起主動出擊尋找獵物,南美巨蝮更擅長伏擊。南美巨蝮掌握獵物經常來往的路線,只需要埋伏在這些路線上,自有獵物送上門來。

南美巨蝮的毒牙長達2.5cm,尖銳程度堪比針頭,能輕松紮破獵物皮膚,將毒液註射到皮肉深處。 毒液進入獵物體內後,立刻開始破壞獵物的身體組織,導致獵物內出血。

人類被南美巨蝮咬傷之後,治愈概率只有百分之二十,更不用說沒有醫療手段的野生動物。被南美巨蝮盯上並咬傷的小型獵物,唯有死路一條。

南美巨蝮還有一項絕活,它們可以透過控制毒牙,將獵物推進食道。 靈活擺動的毒牙,就像勺子一樣,將獵物軀體送入口腔內部。

蛇類很少有不怕人類的,即使普通人類很難與這樣的「叢林殺手」為敵,但對人類的忌憚是刻在蛇類骨子裏的,南美巨蝮也不例外。

當南美巨蝮遇到人類之後,南美巨蝮不會立即攻擊人類,而是警告人類不要越入雷區。 它們會高速擺動自己的尾尖發出聲響,告誡人類不要靠近自己的領地。

庫克里蛇

常見蛇類捕殺獵物主要依靠兩條路徑,無毒蛇使用絞殺技能,毒蛇借助毒液。 少數蛇沒有龐大的體型,也不具備致命性毒液,看起來「弱小可憐又無助」。

然而,即使是這樣的蛇,也努力活出了屬於自己的色彩。它們不走尋常路,反而將體型弱小變成一項優勢,例如庫克里蛇。

庫克里蛇(英文名為KuKri), 這種蛇屬於遊蛇科下的紅寶蛇,主要生活在亞洲南部和東部。 庫克里蛇中有五十個亞種,它們的共同特征是體型小。

多數庫克里蛇體長不超過90厘米,小巧的體型導致它們無法捕獵體型稍大的獵物。它們主要以爬蟲和鳥類的卵為食, 不僅長相無害,連食物也只能選擇沒有攻擊和逃跑能力的卵,可見庫克里蛇的危險性有多低。

然而,一篇報道的出現,改變了學界對庫克里蛇的看法。 2020年,丹麥爬蟲學家亨歷克(Henrik bRINGSOE)在【Herpetozoa】上發表了一篇關於庫克里蛇捕食方式研究論文。

亨歷克在論文中詳細記錄了,自己領導的研究小組拍攝下的庫克里蛇進食過程。上文中也有說到,庫克里蛇主要以鳥類和昆蟲的卵為食物,難以捕食有自主能力的獵物。

這位丹麥爬蟲學家在泰國拍攝到庫克里蛇捕食蟾蜍的珍貴畫面,打破了庫克里蛇孱弱的刻板影響。 而且,這種情況並非獨特個例,研究小組重點觀察的三條庫克里蛇都擁有這種進食方式。

最早一起庫克里蛇捕食蟾蜍案例發生在2015年,一條體長1.15米的庫克里蛇殺死了一只蟾蜍,並鉆入蟾蜍體內咬食蟾蜍內臟器官。

同樣的事件還發生在2020年4月22日, 研究小組發現一條庫克里蛇與蟾蜍搏鬥3小時左右,成功制服了蟾蜍。 而且這條庫克里蛇也如同上一條蛇那樣, 鉆入蟾蜍體內進食內臟。

第三起案例發生在6月5日,庫克里蛇捕食蟾蜍的方法與之前案例如出一轍。

這一發現令亨歷克興奮不已,庫克里蛇捕食蟾蜍的方式前所未聞, 這種現象很有可能是庫克里蛇適應生態環境而做出的改變。

這種進食方式極為特殊,要知道,其他蛇類捕食獵物,大多將獵物整個吞入腹一起消化。像庫克里蛇這樣,鉆入獵物體內吃內臟,最後留下獵物外殼的捕食方式,在蛇類中十分另類。

庫克里蛇為何會用這種方式殺死蟾蜍?未來庫克里蛇家族會演化出成什麽樣的殺手?大概只有時間能為我們解開謎團。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