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專訪林育智:Sora是工具,不會取代人類

2024-02-19科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文娛價值官,作者 | 劉娜娜,編輯 | 美圻

OpenAI於2月15日釋出了首個影片生成模型Sora,並展示出幾段文生影片的演示短片,馬斯克當天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這樣表示:gg humans(人類認賭服輸)。

雖然AIGC已不新鮮,但Sora相比以往的影片模型優勢更突出,它不僅對文本理解更為深刻,能準確呈現關鍵詞的畫面,還能在一個生成的影片中建立多個鏡頭,準確地保留角色和視覺風格。此次,Sora之所以獲得巨大的關註,還因為它能理解復雜場景中不同元素之間的物理內容和關系,正確呈現出它們在物理世界中的存在方式。OpenAI將這個大模型稱作「能夠理解和模擬現實世界的模型的基礎」,相信其能力「將是實作AGI的重要裏程碑」。

透過這些作品能夠看出,Sora不僅能根據文字指令創造出既逼真又充滿想象力的場景,而且這樣的1 分鐘影片還是一鏡到底的。以目前釋放出的作品看,這些影片中,主角、背景人物,都達到了驚人的一致性,各種鏡頭隨意切換,人物保持了穩定性。瞳孔、睫毛、皮膚紋理,動物的毛色、動作、與周圍環境的關系,逼真且嗅不出濃重的 AI 味。

幾天來,幾乎所有自媒體都將Sora帶來的變革指向影視行業,甚至有標題直接做出「電影人將集體失業」的判斷。對此,文娛價值官希望透過對科影融合常委會林育智副主任的對話,帶給影視從業人員和讀者更多維度的思考。

林育智

01 「還沒有哪種生產工具取代人類」

W(文娛價值官,以下簡稱W): 首先,您看到Open AI釋出的Sora影片後,有怎樣的觀感?

林(林育智,以下簡稱林): 既開心又失落。

開心的是基於語言模型範式的影片模型居然這麽快就來了,失落的是它不是按照我們最初構想的樣子達到了我們想達到的效果。網上有很多人說它「世界模型」「理解物理規律」,其實都不算正確解讀,它依舊是那個完全不與人類慣性思維一致的「語言模型」。

W: 目前很多評論以「內容創作者要失業」為題,您作為與AIGC距離最近的人,認為AI真的正在取代人類?它最先取代的將是哪些具體工作?

林: 我們無法從未來得到答案,但我們可以從歷史中得到一些解答。

我們可以簡單把這個問題換成「歷史上是否有某種生產工具的誕生,取代了人類?」

答案很顯然是:沒有。

相反,每一次生產工具的升級帶來的生產力提升,都讓人類更加繁榮昌盛。當年英國的手搖紡織工人焚毀機器,並不妨礙自動化機器轟鳴著碾開一個新時代。

很多人過高地評價當下某個AI新進展的作用,卻忽視了AI在潤物細無聲的幾十年裏帶來的巨大影響。比如在航天領域,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兩彈一星」元勛、「863」計劃倡導人之一楊嘉墀先生就提出了「空間智能控制」的方向,如今我們太多工業和民用領域受益於它。

所以,如同其它領域的科學技術新突破對現實世界的影響一樣,AI不是取代哪些工作,而是會創造出新的工作和新的可能性。

02 「郭帆每天四五個小時研究AI套用」

W: 哪些工作在百年內,AI無法做得比人類更好?

林: 科學技術某種意義上進展緩慢,某種程度上卻又在加速朝著普通人越來越無法理解的方向飛馳而去。如果單從某項單項能力上,人類從來都不占優勢,很多認為人類不可戰勝的領域,都可能會如同圍棋一樣尷尬。

哪怕是最瘋狂的想象,也無法準確預估幾十年後的世界,若幹年後,不懂AI也許會慢慢無法理解這個世界。

真要論哪樣能力百年內AI無法做得比人類更好,那可能是「讓人失望」這件事。

W: 不少影視界朋友認為,Sora對科幻類別影視作品是最大的利好,作為科影融合的核心人員,您如何解讀AIGC發展給科幻題材帶來的改變?

林: 從ChatGPT開始,很多文本創作、影視創作團隊就已經在用它提高生產力了,隨著文本驅動圖片生成、驅動影片生成的質素越來越高,由不得大家不重視,比如科幻導演郭帆就一度每天四五個小時在研究AI的各種套用。

郭凡導演的朋友圈

目前肉眼可見的是,短影片領域會迎來大量的內容湧現。就如同帶著網絡攝影機的手機忽然闖入了單鏡反光機統治的時代一般,很多專業攝影師可以一眼看到手機拍照的不足與局限,但並不妨礙普通人開始研究怎麽用手機拍出好照片。

一旦某個領域的成本被降下來,比如一向被誤認為「必定高成本」的科幻影視制作,大量低成本且看起來比五毛特效好許多的內容湧現,似乎會是一個短期內的可能。

但如同智能電話普及了多少年了,優秀的攝影師依舊還是那麽少,大師級作品依舊那麽少,所以,還是先別讓AIGC承擔不屬於它這個年紀的重擔吧。

W: 您早在2017年大膽設想過人工智能給電影帶來的顛覆性創作方式,那麽您是否滿意目前Sora的創作水準?

林: 哈哈,也不敢說是預測,2017年我剛帶隊調研科學技術和電影融合路徑課題時,作為一個對電影行業一無所知的小白,問了太多小白問題,有一天被電影人反問了一句:「林老師,您認為未來電影應該是怎麽做出來的?」

我當時的回答是:「未來的電影制作,就是主創團隊坐在超級算力電腦面前,一群人商議著輸入一段文本,交給AI處理,大家喝咖啡等著電影輸出,然後大家修修改改。」當時是真的迎來了善意的哄堂大笑。

林育智在論壇上發言

Sora的出現也並不能緩解當年的尷尬,因為我認為的未來高質素的電影,是基於虛擬制作和雲平台的AI輔助創作模式,依然是需要大量數碼資產(雖然是AI輔助),然後現在的主創團隊——制片人、導演、編劇、視效、燈光師等等依然是不可缺少的(至少他們的專業知識是不可缺少的)。只不過AI最佳化了流程,強化了他們的個體力量。

因為,電影從來不是簡單的畫面和聲音的組合,它是我們的情感共情與共鳴,是我們和這個社會的人文思辨,是一段脫離於這個世界的沈浸。

Sora,或者說只靠Sora還遠不足以叠代出這些。

當然,Sora從來也不會按照「電影」去對標和生長,它是一個新物種,也必然衍生出新藝術,我們熱烈地期待人類誕生出一種全新的藝術,那才是AI應有的榮耀!

【沙丘2】受技術加持畫面驚艷,更因故事直抵人心備受好評

W: 您認為,AI距離真正意義上的」吃劇本,吐電影」還有多長時間的發展期?

林: 吃劇本,吐電影,如果只是簡單實作這一點,應該很快很快很快了,也許ChatGPT的下一個大版本出來,就足以翻天覆地了。

W: 您是否用Sora創作一段影片?或用其它AIGC進行創作體驗?AI是否實作了您的想法?

林: 還沒有用Sora創作過影片。其它AI工具,確實在過去的一年裏給了我很多幫助,提高了效率,滿足了好奇心,但也僅此而已,距離我們真正想要的賈維斯、星期五,還很遠很遠。

希望,有生之年吧。

03 「未來占領人類生活的只有兩樣」

W: 您今年會參與哪些影視相關的專案、作品?

林: 2024年,大家期待一下【球狀閃電】吧!

W: 在科影融合經驗中,您最大的收獲是什麽?

林: 來自科學界和電影界,這兩個最有創造力的兩群人碰撞在一起誕生的東西,每一次都會讓我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看著科學家和其它領域的科學家、科學家和電影人一起工作,有時候光看他們吵架,都會覺得很開心。從【獨行月球】到【三體】電視劇、【流浪地球2】,科影融合的這些代表作帶著不同於同時代其它作品的獨特精神氣質,會讓人露出老父親的笑容。

W: 一個較為個人的問題是,您在距離科學很近的地方,見證技術帶給人類的職業顛覆,那麽您會讓您的孩子選擇什麽樣的專業?讓孩子選擇怎樣的學習方式(方法)?

林: 未來占領我們生活的,一定有兩樣東西:充滿科學先進性的藝術,充滿藝術氣息的科技產品。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肯定是希望「當一名科學家」成為更多中國孩子的夢想,我們也在努力讓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重力的工作、成為孩子們尊崇向往的職業。

作為一名父親,一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更好的通識教育,對這個世界的自然與人文有著基本認知。多閱讀,多看紀錄片!這既是對孩子的期望,也是對自己的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