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國際市場上各種打著高科技旗號的新奇產品可謂層出不窮。
只不過, 其中大部份產品的整體售價在初期階段還無法被大眾所接受。
其原因一方面是剛剛問世的產品依然處在控制成本的發展階段,另一方面則是部份企業在試圖利用技術優勢搞價格壟斷。
說起平衡車,想必大家的心理價位也就在一兩千元左右, 可你聽說過僅僅制造成本就接近70萬元的平衡車嗎?
事實上,最開始平衡車在西方國家市場內的售價可達數萬美元。
而在中國自主研制成功並實作量產化後,平衡車的價格便一路下跌, 如今市面上售價不到千元的平衡車也有不少選擇。
預防潛在的價格競爭就是西方國家不願將高科技產品賣給我們的真實原因嗎?
一、一路‘狂跌’的平衡車
1995年,全球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平衡車誕生於一家位於荷蘭的科學實驗室內。
這項充分利用陀螺儀以及加速度傳感器技術的產品在彼時的市場環境中還找不到任何的競爭對手。
不過就像其他新產品剛剛問世時一樣, 平衡車在商業化的過程中同樣無法避免成本控制的難題。
據悉,在推動平衡車產品商業化的過程中, 最先研制出平衡車原型的荷蘭當地實驗室估算的制造成本達到驚人的約8.5萬美元/台。
這顯然是無法與市場預期相匹配的天文數碼。
在推動平衡車產品商業化受阻後,荷蘭方面便將平衡車的專利技術賣給了美國企業。
而目前全球首台商用型平衡車通常被認為是美國Segway公司於2001年推出的Segway PT。
這款產品已經能夠允許人體在直立狀態下執行並透過身體傾斜來控制進退與方向變換。
資訊來源:東北汽車網
因平衡車具備的靈活性、經濟性以及環保性等特點,相關產品一經問世就很快得到國際市場的高度關註。
不過,該產品的最初售價卻高達6.5萬元。
在21世紀初期,6.5萬元對於一個國內家庭來說絕對不是一筆小數目。
再加上彼時國內的汽車保有量也比較低,昂貴且缺乏實用性的平衡車產品顯然很難在中國開拓出市場空間。
不過在國內經歷了二十多年的發展變遷後, 人們對兼具靈活、經濟與環保特性的交通工具的潛在需求,最終成為推動平衡車產品開啟國內市場的重要契機。
起初中國企業本想透過技術授權或轉讓的模式從美國人手中拿到平衡車的制造技術。
不過美國方面卻堅決拒絕將相關技術轉讓給我們並試圖借技術優勢高價向中國出口產品 (彼時美國企業已具備降低制造成本的技術) 。
面對美方準備在平衡車制造技術領域對中國「卡脖子」的做法,中國科研院所與科技企業便隨即踏上了自主攻關的道路。
而這一攻關量產,平衡車的價格楞是直接被降到了千元以下,甚至有的地方在以600元一台的價格往外出售。
二、價格競爭非壟斷的理由
有人說,現在西方國家不願將高科技產品賣給中國, 就是擔心中國拿到產品後會對其進行仿制,並一步步把原本帶有‘壟斷價值’的產品價格給打下來。
可現實卻是市場壟斷換不來長久效益和技術進步。
實際上, 美國企業面向市場推出售價高達數萬元的平衡車產品完全是建立在技術優勢基礎上的市場行為 ,同時這也是技術先發優勢的具體體現。
但這並非是顧及價格競爭而追求市場壟斷的理由。
相反,各國企業圍繞同類產品的價格競爭恰恰就是打破市場壟斷、推動行業內技術創新的有效方法。
不過這種價格競爭需要建立在反傾銷、反補貼以及成熟技術制造方案的基礎之上。
近段時間, 中國電動汽車行業遭受到來自美歐國家的輪番制裁。
其原因無非就是偽裝在所謂「國家安全需求」外衣之下的三反調查問題。
至於其最終目的並不是要推動電動汽車行業的技術創新與發展,而是滿足其潛藏的私心並彰顯所謂「組織團結」。
資訊來源:光明網
實際上, 美歐國家針對中國出口商品采取的加征關稅策略不過是在貿易保護主義意識形態下的區別對待。
最終, 增加的相關稅收還是要由本國的消費者來買單。
在自身相對劣勢或存在依賴性的產品上設定所謂「反補貼、反傾銷的貿易保護高墻」,這明顯是在損害本國民眾和企業的利益。
讓科技發展的便利最大限度的惠及到更多的人,這種經濟模式十分符合中國的國情和市場發展趨勢。
而科技產品大眾化路線也不應被視作「內卷」。
三、維護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性
當然,國家或企業持續推進科技產品大眾化路線並不意味著要將優勢技術毫無保留的分享出去, 反而還要深刻認識到保護知識產權對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並在全社會大力培育尊重知識產權、善用知識產權的濃厚氛圍。
資訊來源:法行寶
如果說保護知識產權是維護國家或企業發展權利的關鍵舉措, 那麽避免市場壟斷就是促進市場經濟良性發展的助推劑。
在經濟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之下, 未來國際間圍繞高新技術產業的博弈將會愈演愈烈。
這就要求我們在持續推進技術創新的基礎上還要竭力維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總成本接近70萬元的平衡車制造技術算不上核心競爭力的根本原因,是其無法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
這提醒我們在推進科技創新轉化落地的過程中要循序漸進並主動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
長期以來,中國在部份西方國家眼中似乎仍然是過去那個科技水平嚴重滯後的國家,並試圖透過技術壟斷和貿易封鎖的形式來遏制中國的經濟發展。
其實中國在部份行業領域的技術發展水平已經算得上躋身世界前列, 我們也完全沒必要妄自菲薄。
當然,盡管中國的確在部份領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中國的整體科技水平, 特別是在基礎性研究領域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而這也是國家層面倡導維護核心競爭力的原因所在。
四、對市場內卷的重新認識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市場競爭形勢愈發激烈,社會上有關「行業內卷」的討論聲可謂此起彼伏。
甚至還有很多人幹脆‘提卷色變’,習慣性的把一切問題都歸咎於內卷。
以平衡車市場為例。
目前國內市面上的平衡車產品已經能夠呈現出明顯的價格梯度, 你可以買到售價上萬元的商品,也可以找到售價在幾百元的商品。
而不同價格的產品所對應的目標客戶人群自然也就不盡相同。
打價格戰是商業競爭中的一種常見手段,其與價格內卷的區別在於這是不同企業間針對同類商品所采取的價格變動策略。
而價格內卷則是一種違背商品價值規律的不正當市場競爭手段。
降價的動機可以是適當讓利促銷,也可以是出於有效的成本控制,比如技術創新、規模優勢以及物流成本縮減等等,這是一個主動適應市場變化的動態過程。
現在人們在談論起企業競爭或者個人競爭時常常會把「內卷」二字掛在嘴邊。
孰不知這種聚焦主業,朝著既定目標方向采取行動的做法根本稱不上內卷。
中國企業在平衡車制造領域沒有得到過西方國家的技術授權或支持, 而現在我們卻可以憑自己為消費者提供具備價格梯度的產品選擇。
與其說這是‘內卷’,倒不如說這是一種‘外卷’,畢竟這樣做顯然讓消費者真正得到了實惠。
現如今不能說是, 西方的高科技產品不賣給我們,是中國的迅猛發展已使得他們無法再對我們進行技術封鎖。
總結
在西方國家市場上售價高達數萬元的平衡車,卻在國內僅僅600元就能買到?
不是他們不賣給我們高科技產品,而是我們憑自己的本身突破了技術桎梏,為消費者提供更實惠的選擇。
價格競爭的基礎往往建立在產品的基本價值之上, 而技術壟斷或貿易封鎖等手段都無法起到規避競爭的目的, 或者說只要相關產業想要謀求發展就必須學會直面競爭。
當然,正確對待市場競爭並不代表要毫無保留的分享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反而還要不斷探索和發展核心競爭力。
唯有主動學會適應市場需求才能在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搏得生路。
參考資料:
【首款自我平衡的交通工具電動Segway PT】
https://auto.dbw.cn/system/2007/05/24/050824598.shtml 東北汽車網
【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無助於歐盟經濟發展】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3100463761099199&wfr=spider&for=pc 光明網
【保護知識產權有何重要性】
https://ailegal.baidu.com/?fr=seo_qa&template=business&articleType=qa&articleId=fd9eb1acec7433000102 法行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