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推薦可能認識的人」,社交APP也需要有邊界感

2024-03-28科技
□白高玉 (西南科技大學)
近日,#不要給我推薦可能認識的人了#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各大社交APP的熟人推薦機制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不少網友吐槽感到被冒犯:「你推播的人我認識,但你猜猜我們為什麽不是好友?」
在數碼時代,社交平台為人們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分享的渠道,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但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數據的積累,社交平台透過演算法匹配向使用者推播「可能認識的人」功能。在一些APP上,除了在訊息欄、粉絲列表等板塊中展示「你可能認識的人」賬號外,還會時不時透過彈窗訊息通知的方式進行強提示。平台進行此操作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增加使用者黏性,擴大使用者的社交圈,免於中間人的推薦,從而提高人際交往的效率。然而,這種看似貼心的功能,實則侵犯了使用者的邊界感。
一些使用者吐槽,家人,現同事、同學,或者前同事、老同學,甚至已經拉黑許久的前任,或者剛剛認識才加上聯系方式的新朋友都會出現在「你可能認識的人」推薦列表中。雙方或許相識,但並不代表想在相關社交APP上添加對方為好友。而社交APP自作主張進行推薦,使被推薦者難以與對方保持距離,甚至可能礙於面子,不得不勉強同意添加對方為好友,這無疑會造成一種冒犯,給使用者帶來沈重的社交壓力。有網友表示,為了盡可能降低被熟人認出來的風險,其選擇了銷號重新註冊新賬號,甚至解除安裝APP並寄希望於找到下一個可以完全不用擔心被認出來的社交平台。
進而言之,社交APP的熟人推薦機制對使用者的私密問題也存在一定風險。目前很多社交APP都要求獲取使用者的通訊錄等許可權,對使用者通訊錄資訊進行分析,進而匹配推薦「可能認識的人」。演算法推薦收集到使用者的個人資訊和行為數據,如果被泄露或不當使用,則會對使用者產生不利影響。根據個人資訊保護法等法律的規定,有關方面在收集個人資訊時,除了要確保資訊收集最小化和及時刪除之外,還要在運用個人資訊時保持慎重,尤其要讓使用者擁有關閉某些功能的知情權與選擇權,比如讓使用者可以禁止將通訊錄資訊用於推薦「可能認識的人」等。
社交APP應是一個讓人們自由表達,分享生活的平台,而不是受壓力和被束縛的空間。在數碼化與資訊化程度越來越高的背景下,社交APP也需要有一定的邊界感,尊重使用者的私密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