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鍋炒菜、跑步翻越、收疊衣物、彈琴泡茶……在剛剛結束的2024年北京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各式人形機器人與現場觀眾進行了互動,許多人不由感慨「仿佛進入了下一個世紀」。
人形機器人——這種擁有「身體」的人工智能(AI)常常是許多科幻電影的主角,它何時能夠真正走進我們的家庭,融入日常生活呢?
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現場,拍攝到的人形機器人,時間為8月21日。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套用領域愈加廣泛。
如果將機器人行業視為大家普遍認同的「未來產業」,那麽人形機器人則是新技術、新材料和高端制造等多種技術的「綜合體現」。
可以將其理解為:「身體」代表機器人本體的硬件部份,包括四肢及其相關功能模組;「小腦」則是運動控制系統,接收大腦下達的任務指令並控制整體運動;而「大腦」則是指 AI 大模型,負責推理、計劃、決策、環境感知以及與外界的溝通。
記者獲悉,本屆大會展示了將近30款人形機器人整機,創下歷史新高,同時在現實中也拓展了更多的套用場景。
在家居生活中,樂聚機器人推出的台輪式人形機器人能夠適應多種室內環境,並能模擬未來家庭的各種場景,使得「解放雙手」的可能性大大增多。
在商業零售環境中,北京銀河通用機器人有限公司推出的GALBOT G1通用人形機器人能夠在接收到語音指令後,從貨架上取出商品,並準確地將其遞送到顧客手中。
目前,國內已有企業開始在實際場景中套用人形機器人產品,並且部份已經實作了小規模量產。「我們計劃在今年將GALBOT G1投放到無人藥店、超市等商業化環境中,助力人類的‘工作’變成現實。」銀河通用的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
2024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展示的輪式雙臂人形機器人,時間為8月21日。新華網 閆雨昕 攝
表情和動作非常像人的清寶機器人,目前主要用於文化旅遊和工業領域。上海清寶引擎機器人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王磊向記者表示,公司的訂單量已達數千萬元,並已經實作了微利,預計到今年底銷售額將達到5000萬元。
人形機器人領域的新興企業不斷湧現。僅在2023年,已經有像星塵智能、星動紀元、智元機器人等約20家新的機器人公司成立;同時,老牌企業優必選也在爭取成為「人形機器人第一股」,透過資本運作加速推動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發展……
根據企查查的數據,如果將視角拓寬至整個機器人行業,中國在機器人領域的企業數量從2014年的1.33萬家增加至2023年的17.85萬家,增長了13倍。
「進入家門」可能還需要至少3到5年的時間。
盡管被視為前沿科技之一,受訪者普遍認為,當前人形機器人正經歷從實驗室向產業化發展的過程,首先將在工業領域大規模套用,而「進家庭」的時間可能還不算太快。
例如,優必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業級人形機器人Walker S已轉型為汽車檢測工程師,正在汽車生產線上進行分揀和質素檢測等工作。
優必選的工作人員表示,這款機器人能夠搬運重達15千克的箱子,其內部配備的多模態大模型「智能大腦」能夠即時采集數據,從而更準確地「感知」周圍環境,使得檢測精度達到毫米級別。今年,Walker S已經在蔚來、極氪等多個汽車企業的智能工廠中投入使用。
2024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展出的通用人形機器人,攝於8月21日。新華網 閆雨昕 攝
在過去的一年中,宇樹科技陸續推出了售價為65萬元的人形通用機器人p和9.9萬元的人形機器人G1的量產版。宇樹的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p的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10月之後。
人形機器人首先在工業領域和科研機構得到了套用,實際上這是當前技術能力與使用者需求相契合的結果。然而,人們更關註的是,何時才能實作人形機器人「走進家庭」的「願景」?
「預計大約需要3到5年。」王磊直言不諱。「主要是成本問題,目前人形機器人的價格非常高,大多在幾十萬到百萬之間,普通家庭難以負擔;其次是技術的穩健性和安全性,人形機器人需要在多種復雜環境下準確完成任務,不能出現任何故障或錯誤;最後,機器人的智能水平仍有提升的空間。」
2024年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展示的人形機器人,展出日期為8月21日。新華網 閆雨昕 攝
記者觀察到,目前人形機器人仍然面臨一些「尷尬時刻」。以本屆世界機器人大會展出的機器人為例,幾乎都被繩索懸掛在鋼架上,因為它們的下肢難以保持穩定;部份機器人頻繁暫停「歇息」,由於續航和輸出功率不足,導致它們顯得有些「卡頓」;還有一些機器人則關閉了互動系統,在嘈雜的環境中,它們容易因指令辨識混亂而出現宕機現象……
顯而易見,要使人形機器人進入家庭,仍然需要多方面的技術突破,所有環節都需要投入相應的資源和耐心。
一些行業專家指出,整個行業仍在探索一個能夠激發廣泛需求的家庭場景,以釋放巨大的市場潛力。「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養老領域的機器人套用可能會成為下一個熱門趨勢。」王磊表示。
成長的道路越來越寬廣。
盡管面臨許多挑戰,機器人技術作為一種結合了人工智能與機械工程的新興領域,被認為是未來產業的關鍵發展方向。
2023年11月,工業和資訊化部釋出了【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要初步建立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整體產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2027年,人形機器人技術的創新能力將顯著增強,成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新引擎等發展目標。在地方層面,北京、上海等城市也相繼推出了產業支持政策。
根據國際機器人協會的預測,從2021年到2030年,全球的人形機器人市場將以每年71%的復合增長率迅速擴張。中國電子學會的數據顯示,到2030年,中國的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預計將接近8700億元。
目前,國內在傳感器、精密減速器等人形機器人關鍵部件的生產技術以及AI大模型技術方面正在迅速進行叠代和升級。
據悉,中國的機器人產業在某些領域已達到較為先進的水平。例如,全球首款開源通用人形機器人「青龍」,其全身配備了多達43個可以自主控制的運動「關節」,而「關節」模組總共包含10種31個關節,這也表明機器人可以實作更接近人類的動作。
中國電子學會的理事長徐曉蘭在8月13日舉辦的2024世界機器人大會新聞釋出會上指出,當前中國在工業機器人領域的精密減速器等關鍵核心部件已建立了多樣化的產品體系,技術水平糊產業化能力顯著增強。
機器人領域的智能技術正迅速發展。記者從科大訊飛的員工那裏得知,該公司推出了一款基於大模型的「機器人大腦」,能夠支持多種語言辨識以及在多人多模態場景中的互動。
「該模組結合了視覺、聲音等多種模式,能夠在嘈雜環境中辨識出與機器人對話的具體人員,並給予相應的反饋。」工作人員如是說。
實際上,除了那些「外形酷似人類」的機器人,中國的各種機器人產業正逐步走向成熟。比如,國內企業紛紛進入靈巧手、機械臂、四足機器狗等領域,並在消防應急、醫療衛生等多個方面展現出顯著的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