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一大批人形機器人正被裝上「最強大腦」,準備送進車廠打工!

2024-07-15科技

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郭美婷

人形機器人正在迎來「iPhone時刻」。

7月15日訊息,通用初創公司逐際動力LimX Dynamics於近日再獲多家機構的戰略投資,領投方為招商局創投、上汽集團(600104.SH)旗下私募股權投資平台尚頎資本,投資機構兼老股東峰瑞資本、綠洲資本和明勢資本繼續加持。

此前5月,逐際動力已完成一輪戰略融資,阿裏巴巴(09988.HK)旗下投資平台杭州灝月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參與了此輪投資。這也是阿裏首次投資的人形機器人公司。

今年以來,原本屬於小眾賽道人形機器人大放異彩。資本市場率先升溫,據時代周報記者不完全統計,上半年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融資事件超20起。國外資方涵蓋了微軟(MSFT.O)、Open AI、輝達(NVDA.O)、亞馬遜(AMZN.O)等科技巨頭,國內則包括美團(03690.HK)、上汽、紅杉資本、阿裏等,同時不乏國資參與,如亦莊國投透過其子公司北京屹唐創欣創業投資中心(有限合夥)對小米機器人進行了戰略投資,寧波金融開發投資、寧波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寧波海曙產投聯合對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進行了1.1億元的戰略投資。

圖源:圖蟲創意

AI大模型落地的催化下,人形機器人正在從設想走向現實。近日,時代周報記者調查走訪了多家人形機器人企業,不少去年剛成立的人形機器人企業反饋已經開始接到了訂單,也有人形機器人已進入車廠、電子廠的生產線上待命,人們急迫地想知道人形機器人究竟能做什麽。

不過,由於人形機器人的套用場景未定,不少人仍持觀望態度,再加上算力、芯片等限制,可以預見,人形機器人的賽道仍然道阻且長。

馬斯克認為,將來人形機器人將成為工業主力,數量有望超越人類,預計達到100億—200億台。人形機器人發展到什麽地步了?是否能真正替代人類完成復雜的任務?技術瓶頸和高昂成本又能否在短期內突破?

「一下子多出了幾十家」

「沒想到這麽熱。」在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以下簡稱「WAIC 2024」)上,天鏈機器人的展位人頭攢動。公司工程師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產品過程中,已經被打斷了三次,不斷有新觀眾插入進來,向他詢問人形機器人的細節。一個下午下來,他已經口幹舌燥,聲音發啞。

在整個WAIC 2024期間,類似的場景在人形機器人展商中並不罕見,絡繹不絕的人潮光顧著各家公司的展區,人們對於人形機器人長什麽樣子、能幹什麽,充滿了好奇。

圖源:時代周報記者攝

「去年這個時間做人形機器人的企業可能只有幾家,到今年一下子就多出了幾十家,現在應該有超過40家企業了。」星動紀元機器人的工程師表示,公司在去年8月開始正式營運,到今年已經收到了不少訂單。

據星動紀元上述工程師介紹,他們公司有一款通用人形機器人目前能夠完全模仿人類行為,比如手部關節更靈活,能夠快速地做出如夾、捏、握、擰等動作。不過,該機器人並未被設定在特定的場景使用,星動紀元將機器人和配套的開發資源售賣給客戶後,由客戶基於自己的需求做開發和落地。

時代周報記者在大會期間走訪發現,目前大多人形機器人企業已經走向銷售,且小部份企業宣稱自己即將量產。套用場景則多聚焦於科研教育場景,其次是向工業場景的開拓。

例如,樂聚機器人蘇州總經理王松介紹道,公司的人形機器人產品已經走向銷售,客戶包括科研、教育機構等,今年還計劃拓展會展、展廳等場景,同時面向工業場景,樂聚機器人正與海爾、亨通、華為等企業客戶合作,在特定的工業場景下做標桿案例。

開普勒機器人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只專註做高智商藍領機器人,將替代藍領工人作為人形機器人產業化的目標,落地到工業場景中。目前公司已與倉儲物流、汽車制造等企業展開了合作,預計今年下半年實作小批次量產。

天鏈機器人則聚焦康養場景,針對如養老機構護理常面臨的老年人翻身、起床等難題,此外在軍工、工業等領域上也有套用。

「人形機器人已經到了面向實際套用場景的前期階段。」王松表示,當前人形機器人行業發展速度較快,主因是核心零部件的供應鏈近兩年在國內趨於成熟,且關鍵運控演算法也已發展得差不多。隨著大模型的加快落地,大模型+人形機器人對機器人泛化能力的提升成為了大家關註的重點。

給機器人裝上「最強大腦」

搭載AI大模型,已經成為人形機器人發展的必然趨勢。

今年3月,人形機器人創業公司Figure在X平台釋出了自己第一個OpenAI大模型加持的機器人演示影片。借助OpenAI,Figure01能夠與人類進行完整的對話,更好地理解人類需求並完成具體行動,如給人類遞水果、將黑色塑膠袋收拾進框子裏、將杯子和盤子歸置好放在瀝水架上等。

「過去,人形機器人主要依賴於專業編程,泛化能力較差。隨著AI大模型的發展,它們展現出與人形機器人結合的巨大潛力。人形機器人從傳統的視覺編程或固定編程,轉變為透過數據采集和訓練,並實作本地部署,從而顯著提高了對自然語言和環境的理解能力。」王松表示。不過,目前大模型多聚焦在自然語言對話上,未來他希望大模型能更多地與具身機器人的真實數據做結合。

時代周報記者註意到,如今國內多家人形機器人廠商也正在與大模型公司牽手,提升「大腦」效能。

例如,開普勒機器人搭載了百度文心一言大模型;樂聚機器人與華為盤古大模型進行了打通,利用大模型的多模態能力做具身智能的任務規劃;達闥機器人基於原有演算法技術做針對性的模型微調和最佳化,自主研發了多模態大模型RobotGPT;星動紀元機器人則搭載了不止一個大模型,包括阿裏通義千問和智譜清言,據其工程師解釋,之所以搭載多個大模型,是為了彌補算力的不足。

上述星動紀元工程師表示,由於本地算力有限,機器人在處理復雜演算法時可能面臨效率瓶頸,往往需要聯網以增強視覺資訊處理和互動效果。然而,聯網操作可能導致延遲,影響機器人的響應速度。星動紀元機器人於是透過並行技術來緩解這一問題。並行技術允許多個任務或行程同時進行,在此情境下,機器人同時連線並利用多個AI大模型,可以分散計算任務到不同的模型上,保持高效率和快速響應。

AI大模型的運轉與算力支撐脫不開幹系,這也是許多人形機器人企業正在尋求突破的難點。

「受限於算力,我們的機器人現在呼叫的模型參數量不大,還在本地邊緣側部署。」王松表示,人形機器人的控制需要即時的任務規劃,如果大模型部署到雲端,可能會面臨網絡寬頻不足的問題,不如本地部署更能滿足即時性任務要求。

而達闥機器人副總裁、廣州公司總經理王恩璽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公司成立之初就是從雲端大腦開發起的,達闥認為機器人的算力、智力一定是執行在雲端,配合5G低延遲的網絡。

芯片的需求也由此而生。今年3月,在輝達的GTC大會上,黃仁勛宣布推出多模態人形機器人通用基礎模型Project GR00T,作為機器人大腦,支撐機器人學習技能、完成任務。同時,輝達還釋出了新款機器人SoC(系統級芯片)Jetson Thor,以支持包括前述GR00T模型在內的生成式AI模型。

圖源:輝達官網

據王松介紹,目前樂聚機器人還是以傳統的嵌入式Soc芯片作為底層控制,在CPU上以英特爾的X86芯片為主。另外,本地大腦及邊緣側算力仍然使用輝達的方案,不過在美對華芯片禁令之下,樂聚也在尋求較好的國產方案。

王恩璽同樣表示,達闥機器人技術架構上使用的仍是傳統的輝達的芯片,尤其是機器人內部推理側的芯片,同時也開始了向國內芯片的移植和測試,達闥正在與華為昇騰、壁仞科技、摩爾執行緒等接洽合作。

進車廠「打工」!

在人形機器人尋求落地的過程中,汽車是他們共同瞄準的賽道。今年以來,人形機器人在工業領域的落地探索,多發生在汽車工廠之中。

特斯拉(TSLA.O)Optimus人形機器人已經在特斯拉工廠嘗試「打工」,借助視覺神經網絡和FSD芯片,可以模仿人類操作,進行電池的分揀訓練。特斯拉預計將於明年開始限量生產人形機器人,將有超過1000個Optimus在特斯拉工廠幫助人類完成生產任務。

7月3日,被輝達、OpenAI和微軟等巨頭投資的人形機器人公司FigureAI,與德國汽車制造商寶馬簽署了商業合作協定。根據協定內容,FigureAI將為寶馬的汽車生產線提供通用型人形機器人。

國內,7月1日,「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9880.HK)宣布與一汽-大眾達成合作,雙方將在一汽大眾位於青島的國家級智能制造示範工廠,共同探索人形機器人在工業場景的深度套用,打造高智能化和柔性化的生產線及汽車超級無人工廠。而這已經是優必選繼與蔚來(NIO.N)、東風柳汽之後,第三家官宣合作探索落地套用的國內汽車主機廠。

另外,近日訊息稱,國內首款搭載鴻蒙作業系統的人形機器人誇父正在蔚來、江蘇亨通集團等工廠檢測驗證。據悉,「盤古大模型+誇父人形機器人」將在工業和家庭兩大場景同步推進套用。誇父機器人背後的生產企業是樂聚機器人,相關負責人向時代周報記者確認了該訊息。

圖源:截圖自華為雲影片號

王恩璽也透露,達闥機器人近日正在和廣汽洽談合作。

王恩璽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去年11月,工業和資訊化部印發了【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其中提到了兩類可重點發展人形機器人的場景。一類是面向民爆、救援等等特殊環境,強化人形機器人本體安全防護能力、復雜任務智慧生成與高精度操作能力,降低作業人員危險性。另一類場景是聚焦3C、汽車等制造業重點領域,打造人形機器人示範產線和工廠。

「如今汽車制造變成了人形機器人行業較為重要的發力點,這是因為汽車的整個生產制造流程較為清晰,也相對容易定義出哪些可替代人類工作的場景。當企業把汽車制造‘玩’明白後,下一步就可以做3C了。」王恩璽說。

價格戰會打起來嗎?

不過,想要把人形機器人賣給工廠,價格得有性價比。

據業內人士透露,在沿海地區,一個工人一年的固定收入加上管理成本大概在10多萬,按照工業傳統規律兩年回本,對比購買一台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大概是不超過30萬元。

王恩璽在與汽車制造廠商交流過程中了解到,如果人形機器人真的能替代人工,車廠希望產品的定價最高限制不超過20萬。因為現在生產線上的工人的薪金大概在8000-1萬左右,一年開支大概是10-15萬塊錢,人形機器人不知疲憊,可以24小時持續幹活,所以價格可以稍高,但超過20萬也不劃算了。但在王恩璽看來,如今人形機器人的造價基本上是百萬級別的。

圖源:圖蟲創意

盡管人形機器人還處於方興未艾的發展階段,但價格戰似已有前兆,廠商間暗暗角力。

特斯拉表示,機器人的成本將控制在1萬美元左右,售價預計2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4.5萬元),這將為特斯拉帶來25萬億—30萬億美元的市場。特斯拉目標年產10億台,占據市場10%以上份額。

今年5月,宇樹科技官宣人形機器人Unitree G1人形智能體AI化身,售價9.9萬元起。據介紹,售價9.9萬元的G1總自由度共23個,其中單手自由度沒有標明;而另一款G1 EDU沒有公布價格,需要「聯系銷售」,其總自由度在23-43個,單腿自由度、腰部自由度和單手臂自由度均與G1相近,不過單手自由度要豐富得多。

據優必選此前招股書中顯示,2021年至2023年上半年Walker系列平均售價達598.8萬元。今年5月,優必選曾對媒體透露,隨著產業的逐步發展,未來人形機器人原生的價格有望在百萬元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