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中興通訊主辦第二屆網媒融合論壇

2024-08-27科技

8月16日至18日,第十八屆全國高校電子資訊學院院長(系主任)年會暨首屆全國高校電子資訊學科建設大會。由清華大學主辦,北京。本次大會邀請了兩院院士,177所電子資訊大專院校及相關院校的院長、秘書、主任、專業帶頭人和骨幹教師,電子資訊領域各大企業代表以及近千名知名人士。國內專家、學者參加。會議期間,流動網絡與移動多媒體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中興通訊為依托單位,聯合清華大學、深圳大學主辦「第二屆網絡媒體融合論壇」,旨在探討前沿技術。線上媒體整合趨勢和技術。創新。本次分論壇由丁文華院士、張平院士、尤曉虎院士主持,流動網絡與移動多媒體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謝大雄主任擔任共同主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東南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深圳大學、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興通訊等單位參加分會論壇並共同為網絡媒體融合研究和發展提供意見和建議。

圖片

本次論壇由清華大學王金濤教授主持。

丁文華院士在開幕致辭中指出,元界帶來了基於沈浸式視覺互動的內容形態和去中心化的使用者自治模式,對通訊、算力、智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應該是一種新的範式將形成內容生成和傳輸的體系。他強調,要加快互聯網與新興媒體服務深度融合,透過提供超高通訊能力、超級計算能力、智能演算法處理能力,支撐強大的元宇宙發展。

丁文華院士致辭

中興通訊副總裁、流動網絡與移動多媒體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趙誌勇表示,網絡媒體融合是實驗室重點研究的先進技術方向。新的一年,被尤曉虎院士稱贊為「沈浸式通訊的變革性技術」,旨在打造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對中國數碼經濟重點產業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實驗室期待與產業界和學術界共同努力,完善網絡媒體融合系統實施框架,為建設網絡強國貢獻智慧和力量。

副校長趙誌勇致辭

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彭木根教授作題為【通感算融關鍵技術及其套用】的主旨報告。彭木根表示,新興媒體的新需求,讓講通訊、講感知、講計算的時代剛剛過去,需要網絡與媒體深度融合。彭木根教授詳細闡述了聯覺計算融合的「一、二、三層、四邊」的網絡架構,以適應6G業務的多維度、極致需求。他還介紹了聯覺綜合波形、多天線MIMO、無線算力分配等。關鍵技術研究進展。

彭木根教授作主題演講

東南大學副校長金石教授作題為【融合大模型的新一代無線傳輸關鍵技術:機遇與挑戰】的演講。金石教授從通訊的網絡層、語意層、實體層等多個維度深入分析了大規模通訊模型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並分享了他對大規模通訊模型的獨特見解和研究成果。大型模型如何工作。適用於無線傳輸。他提出,未來大型通訊模型將擁有更豐富的先驗知識和語意解釋能力,能夠處理多模態數據、泛化多工場景,從而助力更深層次的網絡媒體融合發展。

金石教授作主題演講

北京理工大學吳楠教授作題為【新興媒體服務驅動的天地融合網絡關鍵技術探究】的主題演講。吳楠教授認為,傳統的網絡媒體分離架構很難實作媒體服務的網絡自適應調整,因此實作網絡媒體之間的雙向感知和動態調整是必然趨勢。基於日益增長的媒體服務需求,吳楠教授緊密結合天地一體化網絡時空尺度大、業務差異化高的特點,對網絡最佳化等關鍵技術進行了深入講解。一體化網絡架構,增強網絡媒體感知能力,業務驅動智能管控。該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吳楠教授作主題演講

北京大學馬思偉教授作題為【沈浸媒體編碼與傳輸】的主題演講他指出,沈浸式媒體作為未來趨勢,必須創新、突破沈浸式媒體新範式。智能編碼,制定下一代沈浸式媒體編碼標準,透過軟硬件器材的開發推動6G行業套用,從而助力網絡媒體融合套用的發展,引領潮流。構建6G時代新媒體產業生態。他還詳細介紹了沈浸式媒體表示與編碼、數碼人編碼、基於體素的神經輻射場編碼、三維影片合成與顯示等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

馬思偉教授作主題演講

清華大學周世棟教授作題為【面向任務的現場可定義資訊網絡】的演講。他認為,網絡媒體的整合可以透過整合新的面向任務的網絡來實作。現場可定義網絡是以任務為核心、以環境為條件的新型網絡架構。節點和資訊基礎設施在任務之間共享和靈活配置,並且是動態的、解耦的和演進的。此外,周世東教授還以網絡協同感知任務為例,深入介紹了該領域的相關研究進展。

周世棟教授做主題報告

圓桌論壇環節由中興通訊副總裁段向陽主持,邀請了中興通訊副總裁段向陽博士主持。中國電信孫振強博士中國移動首席專家劉光義、北京郵電大學徐文軍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徐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張文義教授等業界和學術界專家學者參加。段向陽表示,網絡媒體融合是為了解決以沈浸式體驗為代表的新一代新媒體業務帶來的網絡傳播挑戰。反過來,專家學者們又圍繞「未來網絡中出現的媒體服務需求」、「網絡媒體融合基礎設施的綜合系統架構」、「媒體融合等基礎理論面臨的挑戰」等核心話題展開討論。融合網絡媒體中源通道的編碼」。講話。孫振強認為,雲網融合、網絡媒體融合等都是為了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網絡媒體整合中源通道的組合設計在滿足新功能時必須遵循智能、簡潔的原則。劉光義認為,全像通訊等6G套用應考慮類似於網絡媒體融合的所有終端和邊緣網絡的協作,網絡架構應實作網絡媒體之間的容量、時延、算力等動態資源平衡。基於滿意的使用者體驗。徐文軍認為,語意傳播是網絡媒體融合的短期有效解決方案。實作線上媒體整合的方式有很多種。一是繼續完善現有的網絡架構和基礎設施,二是設計深度融合網絡媒體的新架構。徐邁認為,後端沈浸式服務具有多模態、高分辨率、高幀率的特點,這對網絡提出了大容量、低時延的挑戰,需要網絡媒體協同。張文毅認為,人工智能用於通訊,解放了山農理論中關於工程的一些先驗假設,給通訊學科和行業帶來重要的發展機遇。當前迫切需要發展山農理論和AI模型,構建模型+數據模型。整合通訊框架。

圓桌論壇專場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日益增長的媒體業務是數碼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其快速發展對資訊基礎設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絡媒體融合作為應對這一挑戰的變革性技術路線,有望在通訊、計算能力、演算法等方面實作創新突破。展望未來,產學研各界將齊心協力,共同推進網媒融合研究,為中國數碼經濟高質素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