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25萬人創造上海AI的「BAT時刻」!外灘大會透露六大趨勢

2024-09-06科技

凱文·凱利預測AI三大未來

作者/ IT時報記者 孫妍

編輯/ 郝俊慧 孫妍

「魔都」正在向「模都」轉型。

上海兩大AI中心隔江相望,西有徐匯「模速空間」,東有浦東「模力社區」。頗有意思的是,永久落戶上海的外灘大會,已經在黃浦江邊舉辦三屆,這場亞洲金融科技盛會,2024年也逃不過「AI」這件大事。

9月2日,上海模速空間剛剛跑出一只超級AI獨角獸。潛在大模型「算力營運商」無問芯穹一把融了5億元,成立僅16個月,已累計完成近10億元融資,燃起了融資寒冬裏的一把火。

8月30日,24家垂類模型上下遊企業拿到了入駐「模力社區」的鑰匙,歡歡喜喜地搬進了這一大模型產業生態社區,算力補貼券、減免租金等一攬子政策大禮包接踵而至。

2023年外灘大會上,上海便提出要打造金融科技人才「向往之城」。 如今,全國三分之一的AI人才選擇留在上海,這25萬人會創造上海AI的「BAT時刻」嗎?

25萬AI人才 造出下一個「BAT」

「北有清華系,南有交大幫」。 近年來,AI大模型創業圈有被學霸包圍的趨勢。據【IT時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擁有清華背景的AI公司創始人多達40位。此次上海跑出的AI獨角獸無問芯穹便集齊了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等一眾學霸級創始人。

含學霸量極高的25萬AI人才,在上海打造了一台超級AI電腦。正如著名未來學家凱文·凱利所言,每個器材都是超級電腦的一個神經元。每個AI套用也是超級電腦的神經元。

在此次外灘大會上,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清華系大模型公司生數科技、螞蟻集團等10家高校研究機構、大模型廠商組成了「人工智能實驗室」,展示了最新的大模型技術。

生數科技與清華大學聯合釋出的純自研影片大模型Vidu,被稱為「中國版Sora」,近期面向公眾開放。在外灘大會展覽現場,【IT時報】記者試用了Vidu,輸入一張馬斯克的照片,以「馬斯克上太空」為描述詞,生成一段8秒的影片,輸出的影片還原度十分高。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如果要保持人物一致性,再次生成不同場景影片時,可以輸入同一張馬斯克的照片。

重套用,是「模都」上海AI的一大特色,區別於北京重模型層。 多家AI創業企業向【IT時報】記者反饋,近來,北京與上海兩大AI高地之間開始出現人才交流的現象,多家AI明星企業的「投資天團」裏也出現了政府、國資基金的身影,比如無問芯穹兩輪融資中有上海人工智能產業投資基金、徐匯科創投、徐匯資本等「國家隊」基金投資。

所有資本都在押註,押這25萬人裏會跑出下一個「BAT」。

在上海同AI生活一天

2020年首屆外灘大會舉辦期間,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排名首次躋身全球第三,與紐約、倫敦一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前三甲。航海貿易成就了倫敦,華爾街資本成就了紐約,驅動上海成為下一個世界金融中心的是什麽?

上海一直高度重視金融科技發展,將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有機組成部份,其也是國際金融中心和科創中心的重要連線點和著力點。

上海市副市長解冬在2024年外灘大會開幕式上表示,近期上海將出台推進金融科技中心建設的行動方案,進一步發揮上海在資源集聚、套用場景、營商環境等方面的優勢,朝著成為全球有引領性金融科技中心的目標加快邁進。

2020年前後,仍有人惋惜上海沒有誕生BAT,但實際上,「新BAT」已在孕育中。彼時,【IT時報】給出的答案是嗶哩嗶哩(Bilibili)、螞蟻集團(Ant Group)和商湯(SenseTime) 。它們代表著文化、金融科技和人工智能。

而在2024年的外灘大會上,金融、科技、人工智能、文化的界限越發模糊,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趨勢越發明顯。

「幫我買一杯咖啡,訂一張下周三去雲南的機票,安排一個小眾雲南遊。」訂票、打車、點餐等生活中的瑣事,都能讓AI助手「支小寶」來幫你辦。螞蟻集團推出的獨立App「支小寶」,內嵌在支付寶內,支付寶首頁下拉就能體驗。

早晚通勤時,打工人騰不出手打字,說一句話就能喚出地鐵碼或公交碼;上班路上,讓AI買一杯咖啡或奶茶,到地兒就能取,AI還很了解你的口味——加奶不加糖;下班路上犯懶,動動嘴就能打車回家,或在周五搜個附近的餐廳、電影院,給忙碌一周的自己來場「心靈按摩」。

不會打字的老年人也能說句話讓AI助手辦事,比如讓「支小寶」充話費、查快遞、看醫保余額、給親友發紅包等,不用再求助於忙碌的子女們。

AI助手已經開始精通「360行」,比如用語音喚起AI金融管家「螞小財」,它會幫你解讀市場熱點、分析行業板塊、完成基金加自選等理財動作。

5至10年 迎來腦機介面「超人」時刻

24歲的獨臂男孩周健用腦波控制仿生手,演奏了一首鋼琴曲,外灘大會的舞台定格了這一「超人」時刻。

一邊是馬斯克宣布成功植入腦機介面到第二名受試者體內,另一邊是復旦大學領頭組建了一支腦機介面領域「國家隊」——復旦大學神經調控與腦機介面研究中心。

在腦機介面競速中,中外幾乎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而在上海,腦機介面更是一個神奇的交叉點,是上海市三大戰略先導產業——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和集成電路的交集。據媒體報道,上海現有20余家腦機介面企業,其中約60%由高校與科研機構孵化。

「隨著腦機介面與AI技術的廣泛套用, 機器已經成為人類的外腦和四肢,人已經不再是傳統生物意義上的人,而是哲學家尼采筆下的‘超人’,即自我超越的人。 」復旦大學電腦科學技術學院教授、上海市數據科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肖仰華表示。

作為腦機介面技術套用的推動者,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韓璧丞認為, 腦機介面在未來5—10年內,會發生三個階段的變化 :修復、增強和更高階的互動。修復是幫助最需要的人如有腦疾病、肢體殘疾的人恢復正常生活;其次是增強,比如是不是可以借助腦機介面技術,根據老人的意識為其提供機能補充,讓每個老人多走5—10年的路;下一代的互動則會變得更高階,比如對話,現在是透過語言,未來可能想一想就可以完成傳遞。

如今,人工智能可以「造人」,甚至可以「造超人」。 不過,韓璧丞同樣認為,雖然技術可以使人獲得一些超出常人的能力,但如何平衡這些風險值得思考。

六大AI趨勢 下一代超級套用是智能體

「五年內產業落地是大模型技術持續前進演化的關鍵。」外灘大會上,有專家表示,站在當下看未來,就像蒸汽機真正改變世界,源於它開始與輪船、火車、紡織機融合,AI領域也需要實作從「百模大戰」到「產業實用」交錯演進,才能形成演算法算力、數據與行業套用的發展閉環,讓大模型成為一個真正的新周期。

在外灘大會上,我們看到了AI的六大趨勢:端智能成AI套用的關鍵引擎,異構算力助力搶跑大模型套用之戰,高質素數據成為企業AI戰略制高點,專業領域套用成大模型技術加速發展的「探照燈」,新一代超級平台是智能體,具身智能變革智能陪護與未來制造。

「大力出奇跡」之後,AI算力基礎設施回歸理性,更專業的小模型在行業落地中會占據更重要的位置。與此同時,AI時代的新摩爾定律呼之欲出,伴隨大模型公司降價、芯片效能提升加速,基礎模型成本將快速下降。

數據作為AI產業的三大支柱之一,是每家企業AI戰略必需品,但也是大模型產業落地的主要矛盾,大模型用盡公共語料數據,獲得幹凈的、多模態的豐富數據成企業用好大模型、推動「博士級」AI套用的關鍵。

大模型產業的火熱催生新型人機互動模式,核心是大模型驅動AI Agent——智能體。對此,香港科技大學校董會主席、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沈向洋在外灘大會上表示:「AI Agent時代的到來,不會是一個神奇而強大的模型突然代替所有的工作流,而是技術、工程與市場的不斷磨合,最終以超預期的服務呈現給人類。」

相關連結 凱文·凱利:AI時代的三大預測

「AI的重要性不亞於火、印刷術和工業革命,但至少需要一個世紀來實作,不可能一蹴而就。」9月5日,著名未來學家、【連線】雜誌創始主編、【5000天後的世界】作者凱文·凱利(Kevin Kelly)透過外灘大會向全球發出AI時代的三大預測:全球主義、創新加速和AI驅動生成。

我們正將全球的手機、筆記電腦和所有的數據伺服器連線成一個巨大的、全球性的、如行星般的超級電腦。 每一台器材就像這個龐大電腦的一個神經元。這台超級電腦在一個前所未有的規模上高速執行。」在凱文·凱利看來,AI時代下的全球主義盛行,也正推動一種新興的全球文化。

一百萬年來,人類一直是這個星球上唯一的智慧物種,但如今我們正在創造「外星人」,他們來自遙遠的星球,將外星思想引入我們的世界,從而創造一種新文化。我們已經發現全球文化正在趨同: 牛仔褲和T恤成了全球人類的標配,我們都住在鋼筋混凝土的房子裏,家裏有空調、自來水和Wi-Fi。 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們的底層需求已經改變並達成一致。

AI正在加速創新,許多年輕人透過ChatGPT等大模型學到的東西,已經超越了他們在學校所學到的。「 當答案變得唾手可得時,真正有價值的反而是提出正確問題的能力,以及掌握正確思維方式的能力。 」凱文·凱利說道。

同時,AI在驅動生成,它不僅幫助我們擺離線械、枯燥的工作,甚至生成超乎人類想象的全新事物。於是,我們還要發出終極一問:「未來哪些工作不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凱文·凱利認為, 正如當今沒有一樣工作不需要使用某種能源一樣,未來幾乎所有工作都會使用人工智能,但這並不意味著工作會被人工智能完全取代。

沈向洋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AI為人類提供了與技術共生的全新語境,人機互動的新方式指向「AI與IA」的融合共進。IA(Intelligent Augmentation),即智能增強,代表著一種以人為本的AI發展路徑。它聚焦於運用技術提升人類的能力,而非取代人類,強調了人類與AI之間的協作關系。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外灘大會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