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AI復活親人」,等待與文化語境調適
「AI復活親人」,一年多前還是一個「創舉」和「新聞」,到大模型狂飆突進的今天,已經進入了是否能夠商業化的討論。近期報道顯示,一些公司已經進入「AI復活」賽道,有的公司以整體產品計費,「數碼永生」統一標價為9800元;有的公司以時間計費,一分鐘短影片收費298元。小心翼翼的商業摸索正伴隨著復雜討論而行進。
法律問題是一個最現實的問題,這幾乎是所有AI套用都在面臨的問題。具體到「AI復活親人」,私密權是首先要考慮因素。利用AI技術復活親人可能涉及使用他們的聲音、面部特征或其他個人資訊,這些都需要獲得相應的授權和特許。法律界人士在受訪時提到的問題比較有現實性,一般認為逝者的權益歸親屬共有,如果其中一名親屬希望自己家人「復活」,但其他人不希望「復活」,這就面臨比較復雜的協調問題。
肖像權也是一個需要關註的問題。「復活」親人的形象可能涉及肖像權的問題,特別是如果這些形象被用於商業目的。這同樣需要去世親人的家屬或繼承人進行協商,並獲得集體授權。此外,如果「復活」的親人有創作作品或擁有知識產權,那麽使用這些作品或知識產權可能涉及版權問題,同樣需要確保在使用這些作品時遵守相關的版權法律法規。
在AI詐騙層出不窮的今天,「AI復活親人」也可能引發社會層面上的法律風險。大量的個人聲音、面部資訊在儲存和使用過程中,很難保證不出現資訊被濫用的情況,導致詐騙及其他非法、違法行為。考慮到「刷臉」已經逐漸代替金鑰成為個人財務的關卡,影片已經代替線下會議成為商務活動的主要形式,就會明白「數碼永生」的逝者資訊如果管理不當,可能帶來的風險。
法律問題最為現實,但並不是最難解決的。法律框架和治理要跟得上AI的技術加速,是世界範圍內的共識更是必然選擇。「AI復活親人」的更復雜之處在於倫理層面,這相當於一種對文化傳統中生死觀的技術逼視,產生的是一個問題叢。比如,使逝者「永生」,在某種文化傳統中意味著打破輪回意識;讓逝者「復活」,在一些文化傳統中則可能意味著以人工譖越上帝之手。從微觀角度看,「AI復活親人」本質上當然是一種個體選擇,但商業化一定是大眾化,必然要和整體上的文化語境互相調適。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生死與孝道都有非常穩健的儀式與表達方式。親友逝去後,「祭如在」的祭祀、緬懷既代表了一種虔敬,也潛在表達了對一種靈魂性、精神性存在的體認。「紙灰飛揚、朔風野大,阿兄歸矣,猶屢屢回頭望汝也」,「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此間曲折婉轉,都是向一種精神性存在的訴說。AI復活的「親人」能否在這個敘事中找到自洽的位置,也許是它能否商業性運作的關鍵點所在。(光明網評論員)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