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完蛋!咱們被拼多多給帶歪了!

2024-08-31科技

文 | 闌夕

標題有點不嚴肅,但事情大抵就是這麽個事情。

阿裏和抖音幾乎同時開始了新一輪的戰略調整,核心在於弱化「價格力」的權重,把GMV放在第一位,簡單來說,不卷低價了。

「價格力」,是被發明出來的概念,本意是給全網底價戴上一頂體面的帽子,不至於嚇壞商家。

但事實上,無論是淘寶還是抖音,都在控價方面投入天量資源,甚至系統內建了比價演算法,一件商品的定價如果比其他平台貴,就會被打標警告。

結果卻不那麽理想。

最大的問題其實就在明面上: 再怎麽學拼多多,畢竟不是拼多多。

阿裏的回呼苗頭,要比抖音稍微早一個季度,遵循上市公司的財報周期,今年3月就開始在部份品類的商家營運裏去掉了訂單量的考核,回歸GMV。

訂單量,其實就是降價換的,商家願意降價,就能薅到平台的免費扶持,甚至可以減少廣告投放。

事實證明,這是一種沒有贏家的機制,平台要給出原本賣錢的流量,商家咬著牙用虧損換訂單,哪邊都不能說舒適,唯一的收益,就是「咱們好像跟上拼多多了」的自我意識。

這幾年來,電商行業的掙紮與日俱增,平台的猶疑都寫在了臉上,除了對商家施加低價影響之外,對外不太直言於此, 因為知道這要拿利潤作代價。

何況銷售部門的兄弟們,也不理解,這麽打亂流量分配體系,工作怎麽進行下去?

阿裏財報會議,CFO出來解釋利潤增長低於收入增長,是因為Take Rate下降。

Take Rate就是貨幣化率的意思,它的下降,指的是商家的投入沒有隨著GMV水漲船高,從這個角度來看,阿裏確實是相當實誠的貫徹了這屆管理班子「使用者優先」的口號,是真的拿自己的家底補貼了消費端。

抖音其實也差不多,只是因為不是上市公司,在財務方面的通透度要小很多,加上內部還有直播場景和貨架場景的配比調整,相對更復雜一些,不過該讓利的地方,還是都讓出去了,電商業務線的壓力,空前巨大。

晚點LastPost觀察到的情況是,抖音甚至在某些時候會比淘寶和拼多多更加激進,比如在使用者已經下單的付款界面,抖音還會展示價格更低的同款貨品,幫助願意配合平台政策的商家「虎口奪食」。

卷到這個程度,資訊差已經被消滅殆盡了,但消費者是不是真的獲益了,可能還有不小的爭論。

這也顯得古典電商時代靠給商家打電話動員控價的做法,顯得像是茹毛飲血的原始手段,最高效的永遠是系統,順我者昌,人的意誌,不需要。

只不過,地主家的余糧,也不是無窮無盡的,更重要的是,一切以攔截拼多多為目的的手段,除了讓自己難受之外,好像,也沒有扯到拼多多的袖子。

拼多多的低價除了補貼,還有就是營運成本低。一季度營收增長131%,利潤增長202%, 三位數啊三位數,這像是被同行狙擊的姿勢嗎?

這裏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既然大家都是大把大把的灌流量給低價商品,為什麽其他平台需要犧牲利潤,而拼多多可以依然賺得盆滿缽滿?

因為拼多多的原生賣家,也就是白牌和工廠,對Take Rate的貢獻是比品牌要大的,因為沒有Take Rate,它1分錢的貨都賣不掉。

是不是有點反常識?一件雜牌貨願意為了成交付出的費率,要比市值動輒上百億的名牌貨還要高?

但你要知道,歐萊雅的護膚品,沒有淘寶、沒有抖音、甚至沒有電商,都能繼續賣下去,但有些東西,沒有拼多多,它連被生產出來的機會都沒有。

學不來拼多多,本質上是學不來拼多多的供應鏈,學不來拼多多反向客製商家的能力, 這才是最高境界的C2M好嗎?

只是,學不來未必是壞事,因為只有嘗試了之後,才能明白到底要從哪裏去找優勢。

如果用遊戲來打比方,拼多多有點類似 MOBA ,快速起量的模式就像1穿5的操作,只要時機合適是完全能打出來的,但每一局的經濟不能積累到下一局,玩家(賣家)是在進行一場無限重開的遊戲。

淘寶就類似傳統的 RPG 了,打怪升級,加星攢評,投入越久實力越強,然後就有更多的資源去強化裝備,數值增長的曲線比較平滑,直到「畢業」後就能穩定(賺錢)了。

抖音呢,就類似 SLG 吧,玩家(賣家)的重點在於規劃配置,不太需要親自下場戰鬥,絕大多數的操作是由武將(主播)來完成的,坑位費相當於氪金,提升是成正比關系的。

是不是也很符合遊戲行業的格局, MOBA勢大且基本盤堅實無比,RPG近年式微也被期待復興,SLG看似冷僻但錢可不少⋯⋯

總之,電商行業的分與合還在現在進行的時態,對拼多多的祛魅,只有栽過一遍跟頭才能得到,市場可能不需要很多個拼多多,而是需要在各自擅長的領域做得最好的拼多多、淘寶、抖音。

消費的基本邏輯就是, 選擇即自由。

所以城頭變幻大王旗的節目,可以存在垃圾時間,同時也會永不完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