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網絡延時增加1ms效率降低3%以上 F5G-A成為人工智能時代提速器

2024-07-18科技

本報記者 秦梟 北京報道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來臨,智能化加速滲透,終端智能器材日益增多,從以往割裂的單一場景向全場景智能連線的智慧生活過渡。這就對通訊網絡重要組成部份的固定網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據華為光產品線副總裁劉西恒介紹,根據實驗室的仿真結果,網絡實驗每增加1ms,計算效率都會下降至少3%,若在復雜情況下,下降程度將更大。

多位業內人士對【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智能時代加速到來,智能套用對雲、管、邊、端的資源協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業務從過去傳統的雲端協同,升級到雲管端、雲邊端、邊管端等多種協同方式。這些協同,對邊緣計算資源和網絡差異化服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家庭和企業使用者也更願意為這些差異化的網絡服務付費,以獲取智能套用的極致體驗,從而為營運商帶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F5G-A作為第五代固定網絡技術的進階版,正在邁入商用建設期。無論是對於萬兆光纖,還是高品質算力網,在建設1ms算力時延圈的過程中,F5G-A都是關鍵的實作路徑。

華為光產品線總裁陳幫華認為,面向智能時代,營運商需要打造一張F5G-A的「全光萬兆+高品質運力網絡」,支持泛在10Gbps接入,1ms超低時延,滿足個人、家庭和企業的智能套用接入,以及算力互聯的網絡需求,並給出萬兆時代的三大技術架構。

新業務不斷湧現

從最早的銅線傳輸到如今的光纖通訊,互聯網接入速度經歷了從數兆到幾十兆,再到現在的百兆、千兆,乃至萬兆的飛躍。近年來,以5G和千兆光網為代表的「雙千兆」網絡,成為數碼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份和承載底座。截止到今年4月,全國千兆城市超200個,具備千兆光網服務能力的實際埠數2400多萬個,千兆及以上接入的使用者數量達1.8億戶。

全光網絡的發展也在不斷地叠代和更新。隨著50G PON(無源光纖網絡)、Wi-Fi 7、FTTR+X、400G、全光交叉OXC(光交叉連線器材)和Hybrid ASON(自動光交換網絡器材)等一系列創新技術的快速成熟,F5G-A作為第五代固定網絡技術的進階版,正在邁入商用建設期。

對此,陳幫華向記者表示:「今天,不管在國內,還是海外的已開發國家,寬頻基本上還是以千兆作為速度比較高的套餐,高於千兆的套餐是不多的。但今天我們看到的確有很多業務的頻寬要求已經高於千兆了,比如說我們家庭裏面的極速雲NAS,甚至做極速雲遊戲的渲染,還有工業場景下互動式的工業設計,都需要更大的頻寬。還有一種場景,有很多企業在用AI算力的時候,希望用放在雲上的算力,並把數據放在本地,這就會有大量數據的傳輸需求。正是基於這幾點,不管是面向to C業務、to H業務、to B業務的變化,我們提出來未來接入的頻寬要逐漸從千兆升級到萬兆。」

中國通訊標準化協會理事長聞庫表示,全球千兆使用者數量在短短三年間突破了2億戶,預計到2027年,千兆寬頻覆蓋率將超過30%。而固定寬頻的套餐速率在過去十年間提速了100倍,平均達到400兆,預計到2028年將進一步突破千兆。同時,全球FTTR(光纖到房間)使用者數量已超過2000萬戶,預計到2030年,FTTR覆蓋率將超過10%。這一系列的數據不僅彰顯了光產業的飛速發展,更預示著全光萬兆時代即將到來。

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總工程師敖立表示,光網絡作為網絡體系的基礎,構成了連線千家萬戶的「最後一公裏」,以前主要服務於家庭使用者,如今也逐步拓展至對企業、政府及各類機構的全面連線。同時,端到端的光網絡不僅是網絡架構的基礎,更是算力基礎設施的支撐。鑒於此,眾多權威機構均釋出了關於光網絡規模的統計數據,顯示其滲透率持續提升,對於促進本地生產總值(GDP)的增長以及數碼經濟的蓬勃發展,均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

據歐洲投資銀行的一項研究,寬頻速率翻一番,能帶來0.3%左右的GDP增長。光纖寬頻也給營運商的業務帶來了持續的收入增長。近三年,全球光纖寬頻收入的復合增長率近15%,光纖寬頻的投入能拉動整個電信行業收入增長超過1.2個百分點。

當前,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紛紛出台萬兆光網建設規劃和發展政策,領先的營運商還推出了萬兆套餐和服務。

今年3月,上海電信聯合楊浦區政府,正式釋出F5G-A全球首個「萬兆雲寬頻示範小區」,比原先的千兆寬頻提升了10倍,平均上傳速率也達到1217Mbps。6月,全國首個萬兆村播基地暨北京市首個F5G-A萬兆園區示範基地在北京市平谷區正式揭幕,基於F5G-A萬兆光網方案,打造了全國首個萬兆村播基地。在園區萬兆光網的支撐下,基地建立了首個萬兆直播間,首次透過3D直播技術對基地的農產品進行直播帶貨。

智能時代的剛需

F5G-A最顯性的特征,就是全光萬兆的接入網和高品質的運力網。雖然F5G-A使得使用者網絡覆蓋更廣、套用生態更豐富,但更重要的是對於算力網絡的提升。

智能時代,全球各地算力基礎設施正在大量部署。以中國為例,2022年以來,全國各地的數據中心、智算中心陸續投入使用。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超過810萬標準機架,算力總規模達到230 EFLOPS(算力單位),位居全球第二位。如何將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大小算力中心,無論距離遠近,都能夠實作低時延的聯接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根據實驗室仿真,網絡丟包率增長千分之一,計算效率就會下降50%,網絡時延每增加1毫秒,計算效率下降3%到5%。」華為光產品線副總裁劉西恒介紹道,「如果在模型結構比較復雜情況下,網絡延時每增加1毫秒,就會降低30%的效率。怎麽把分布式連起來,需要頻寬大、時延低。」

陳幫華向記者解釋道:「簡單來說,AI分兩組套用,一組叫訓練,另一組叫推理。我們講高品質運力網可以把各個數據中心連成一片,這個主要是為人工AI的訓練套用提供服務的,因為它有些大模型可能僅靠一個分散的算力中心是不夠的。所以需要把幾個聯起來提供訓練,這就是高品質運力網連線各個算力中心,支撐AI的訓練要求。」

「高品質運力網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把分布在不同區域的算力連線起來,形成類似於‘全國一台電腦’。」陳幫華表示,「同時,要讓個人、家庭和企業在使用算力中心算力的時候,時延要足夠低。就類似於家庭開啟水龍頭就能瞬間獲得自來水一樣,以後就要瞬間獲得算力。」

記者註意到,目前已有部份城市釋出了算力/運力的相關建設行動計劃,明確提出打造1ms算力時延圈的目標。其中,在今年5月,杭州移動聯合華為正式推出杭州1ms全光運力網,將浙江大學、西湖大學、中國移動(杭州)等算力中心高速互聯,加速杭州的數算融合與行業數智化轉型。

(編輯:張靖超 稽核:李正豪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