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國產AI剪輯軟件出海 瞄準全球影片小白

2024-07-21科技

經濟觀察報 記者 錢玉娟 來自美國的KevinStratvert是一名全職博主,主要創作知識型影片,目前在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上擁有超過300萬的訂閱者。

此前在矽谷科技大廠工作的經歷,讓KevinStratvert學會了如何在創作過程中利用生產力工具。兩年前,他接觸到一款名叫WondershareFilmora(下稱「Filmora」)的多功能編輯軟件,並基於該套用創作出了一系列具有獨特創意的影片內容,至今累計播放量已達數百萬次。

Filmora打動KevinStratvert的點在於,它簡便且智能化。像AI音訊重組的功能,早在2023年新一波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來臨之前,該影片編輯軟件就已有體現。加之去年末的版本更新叠代,KevinStratvert覺得該套用的AI功能變得更全面了。

他以AI文字快剪功能為例告訴經濟觀察報,使用者不再需要一遍一遍拉片找剪輯點,簡單地編輯文字後,套用中的創作助手Copilot(人工智能助手)就能幫助他進行影片的初步剪輯。

Filmora由深圳企業萬興科技(300624.SZ)開發。該企業在成立之初便選擇面向海外市場,除了開發影片領域的創意軟件,在影片創意素材平台、繪圖創意和文件創意軟件等領域也有布局。目前,包含國內版本萬興喵影在內,Filmora在全球累計約有1億使用者。

今年2月15日,美國AI企業OpenAI推出文生影片大模型Sora,宣布可以生成長達60秒的影片。半個月之前,萬興科技自研的音影片多媒體大模型「天幕」也已透過演算法備案,面向全球市場釋出了影片一鍵生成以及3D場景生成等模型能力。

與Sora至今未開放測試不同,「天幕」相關AI影片生成的能力已經在Filmora 13等產品上實作落地套用。「未來,在影片領域,一定是套用帶動大模型發展。」萬興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吳太兵將大模型賦能比作「組裝車間」,大模型更多是用來生成影片的原材料,僅靠模型能力較難生產出影片成品,後續還需要影片編輯對原材料進行組裝加工。

與一些短影片巨頭平台在縱向思維下孵化影片編輯套用、寄希望其發展成創作者的超級工具不同,萬興科技以橫向思維開發Filmora,「做一個公共的工具軟件,為各個平台上的創作者提供資源、素材、AI能力等」。吳太兵為Filmora設定了AI化演進的目標,即進一步降低影片創作門檻,提升影片創作效率,為全球的創作者提供數碼化、智能化的創意賦能。

發力AI

今年4月,美國軟件公司Adobe進行了影片剪輯套用PremierPro的概念演示,在主鏡頭之外整合了一段AI生成的輔助鏡頭。此後,Runway、Pika等AI影片套用紛紛對外演示了各自在鏡頭生成方面的落地能力。

彼時,市場上有一種判斷,影片剪輯工作流將在2024年進入AI時代。實際上,萬興科技2023年就讓旗下的Filmora在創新影片創作的AI工作流方面展開摸索。

自2010年誕生以來,Filmora每年都會釋出一個新版本。2023年演進至13代時,Filmora上線了AI文本成片、AI音樂生成器、AI文字快剪、AI智能遮罩等功能,並在套用中內建了AI機器人Copilot。無論新手還是專業級創作者,都可以透過向創作助手發問,呼叫出想要的功能,按需求執行。

從分析影片內容、給出建議、理解創作者需求,到提供即時的剪輯意見,進而幫助創作者完成高點選率或瀏覽量的影片影片,Filmora的AI體驗不只服務於KevinStratvert這樣的海外使用者,國內使用者也可以在萬興喵影中調出文字快剪,他們不需要花時間學習剪輯等界面操作,而是像編輯文本一樣完成影片剪輯。

相對Premiere這種專業影片編輯軟件,AI加持下的Filmora操作簡單,同時也支持多種效果。

吳太兵告訴經濟觀察報,Filmora的客戶群體以KOL(關鍵意見領袖)為主,他們靠流量掙錢,需要專業化工具去快速生產各類影片,但又不希望工具太過復雜。Filmora切中了痛點。

吳太兵一直認為,工具變得智能,不會對內容創作者產生取代的危機。內容創作者用好AI這個工具,不僅能夠降本增效,還可以打破語言障礙,使創作的內容能夠參與全球化交流。

經濟觀察報了解到,目前該套用的服務面向全球,針對不同區域的使用者,該套用會在產品語言、行銷推廣等方面做到本地化適配。

吳太兵以AI轉譯功能舉例稱,在STT(語音轉文本)、TTS(文字轉語音)的能力基礎上,Filmora會針對不同地區使用者的音色偏好,提供不同的音色,還會在聖誕節、開齋節等節日,有針對性地在相應地區上線資源素材。

「無中生有」

在與吳太兵對話的當天,萬興科技釋出了一個與節氣相關的影視短片。這個2分鐘的影片,從原始素材到成片都是由AI生成的。

以往,AI影片的創作多基於人為拍攝的影片素材,進行訓練後再給到創作者,供後者基於訓練後的影片內容進行二次加工。「現在不需要了,(影片)可以‘無中生有’。」吳太兵說這件事能實作的背後,是萬興科技自研的音影片多媒體大模型「天幕」在提供支持。

相較Sora偏向場景的內容生成,吳太兵說,Filmora是結合AI指令碼生成和理解的能力,實作完整故事或多種鏡頭角度的生成,基於「天幕」的模型能力為影片生成配樂,實作一鍵建立完整影片的過程。

在音影片領域深耕20多年的吳太兵,按照Photo2VCD、Filmora、「天幕」大模型等萬興科技的主力產品,將公司的發展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2002年,他希望把數位相機裏的照片刻進VCD光碟,寄回給老家的父母看,從而研發了Photo2VCD。當時,國外市場的數位相機普及率更高,該產品在2003年打向海外後,他一年就賺到了100萬美元。

從Photo2VCD到Filmora,吳太兵認為這既是影片內容互聯網化後的自然結果,也是萬興科技抓住技術在影片生產、輸出和分享等整個產業鏈中演進的機會。大量的非專業設計師有在社交媒體、影片網站進行影片創作和釋出的需求。

「沒有人想經歷3—6個月培訓去學會一個方法。」吳太兵說。

從萬興科技的財報看,2023年該公司影片創意產品線實作營業收入9.61億元,同比增長28.91%,在總收入中的占比增至65%。

過去,使用者進行影片創作時,需要有內容、素材做底。萬興科技意識到,還有很多沒有素材的使用者,也想利用工具進行影片創作。因此,Filmora既要賦能創作流程的內容生成、音影片剪輯,也要實作整個互動方式的AIGC化。

在OpenAI推出對話大模型產品ChatGPT之後的一年多時間裏,大模型的數量在全球呈現井噴式增長。吳太兵在今年5月時估算,僅國內廠商就釋出了近240個大模型。他認為,大模型在文本和影像領域已經實作了相當成熟的生產力商用。圖文模型較為成熟的階段來臨,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大模型將加速進入以音影片多媒體為載體的2.0時代。

吳太兵的判斷依據來自一項市場調研:2022年以來,82%以上的互聯網流量集中於影片,全球日均有200億次以上的影片播放次數,30億小時以上的影片播放時長以及超3億的影片創作者。

盡管影片傳輸的需求量巨大,可現實的另一面是影片相關的模型只占少部份,且面臨數據集欠缺、算力成本高、生產效果不佳等問題。在吳太兵看來,市面上現有的模型既無法滿足使用者需求,也不適用於萬興科技旗下包括Filmora在內的產品的演進。

目前,萬興科技已擁有一支上百人的研發團隊,從架構、演算法、工程落地等多個維度入手,展開「天幕」大模型的研發。「你永遠不要期望一個大模型可以做任何事情。」吳太兵稱,萬興科技也和國內外不少大模型廠商合作。但根據自身「具備組裝意義的影片創作軟件」的AI需求,萬興科技還是踏上了自研音影片大模型之路。

研發

吳太兵說,萬興科技在研發端一直保持「壓強式投入」,2023年研發投入在整體營收中的占比超27%,達4.03億元。與一些軟件公司以銷售人員為主不同,萬興科技的研發人員占比達到56%。

「我們最後是靠規模取勝的公司。」吳太兵不是一位會帶著產品去和客戶洽談的老板。在他看來,如果需要他親自銷售,這個產品的定位一定出了問題。吳太兵對自己的定位是:比起關註單個產品,更關註創造產品的人。

「有好的人才有好的產品,同理,好的產品自然能吸引到更多優秀的人。」吳太兵稱,萬興科技有專門的產品、投資、分析等部門,內部鼓勵產品負責人等提出創意。經過該公司的創新創業大賽選拔、評審透過後,相關員工就可以成立工作室,招人組隊。員工還可以成立新的事業部或者子公司,萬興科技會幫助他們實作平台化創業。

這個策略在萬興科技已經實施了6年,每年都有不少新產品的點子被發現。「這個行業變化很快,團隊必須快速釘選新的機會。」吳太兵說萬興科技的發展,只靠他一個人是不行的,他要求全員都要保持創業心態。

對內孵化的同時,萬興科技對外相繼完成了對國內繪圖創意軟件龍頭億圖軟件、線上原型設計軟件與協作平台墨刀以及移動影片創意軟件格像科技的戰略控股,還與華為、馬投算力等合力解決算力難題,與中廣天擇等進行算料合作。與此同時,為加碼AI產業生態建設,萬興科技還與微軟、阿裏巴巴、湘江實驗室等海內外企業及科研機構開展合作。

即便是微軟這樣的矽谷大廠,多年來也在嘗試使用影片編輯產品,直到使用過Filmora,其內部共享影片的速度和效率才實作了提升。

吳太兵稱,萬興科技過去的打法是「先往上走」,讓Filmora等產品在歐美以及日本等主流市場搶占市場份額,之後才是「往下走」。目前,東南亞、非洲等區域的發展中國家還不是萬興科技的重點市場,但未來會有所調整。

往已開發國家走還是往發展中國家走,在吳太兵看來,這將是兩種不同的路徑。吳太兵不建議當下謀劃出海的中國企業,同時走這兩條路徑。另外,看到很多出海公司將生產、研發等多個環節仍放在國內,只是將產品推向海外,吳太兵認為這在萬興科技所處的行業裏行不通。

中國化

「我們不是整合中國資源去服務海外市場。」吳太兵一直強調萬興科技在做的事情是整合全球資源,服務全球市場。這個過程中,企業面臨的最大難點是需要具有全球化視野的團隊,並盡可能借助各國各地區的本地團隊資源,去做產品及市場的洞察、推廣,乃至合規化的後期營運。

在織就全球化網絡的過程中,吳太兵對使用本地團隊有著自己的思考:把各區域市場當作風箏,自己手裏握著的那根繩子是中國化。

在他看來,對一家根在中國、市場布局全球化的企業來說,若不了解中國在全球化市場中擁有怎樣的資源優勢,盲目地進行全球化布局,多半會以失敗告終。

在海外市場具備拓展經驗和商業模式的萬興科技,回歸中國市場已有7年時間。吳太兵覺得應該面向B端(企業端)提供客製化產品和服務,而切中C端(消費端)使用者的,往往是萬興喵影能否具備方便快捷的使用體驗,這背後考驗的都是Filmora在AI方面的整合能力。

吳太兵把大模型類比為發電廠,他預判未來在大模型之上會長出更多套用,一個可以想象的AIGC軟件生態是若幹大模型疊加海量的小套用。因此,在萬興科技的「天幕」大模型基礎上,Filmora等套用將被快速開發和叠代上線。

近期,Filmora又推出了聲音復刻、文生貼紙等AI功能,使用者錄制5秒以上的自有聲音,就可以完成音色訓練。產品不但支持16種語言,還能將使用者的語氣、腔調、情緒等元素進行複制。

目前,不少模型廠商在發力垂直套用,但吳太兵發現,大多數企業的出發點是圍繞其生態去做,每家企業的基因會有所區別。萬興科技開發Filmora始終落在內容創作層面,套用設計的初衷是發揮創作者本身的積極性,以產品和服務思維賦能他們。

提及影片創意套用市場的整體想象力,吳太兵給出了一個數碼:可能有100億美元,這與巨頭一年幾千億美元營收的市場規模無法比擬。但對於AI影片套用的未來機會,美國風險投資公司SignalFire卻給出了這樣的預測數據:2026年全球創作者經濟市場規模將有望突破2000億美元。Gartner也預測2030年90%的數碼內容都將是由AI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