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牧之野:真就不是想的那個樣子,能源對AI的束縛逐漸開始體現出來

2024-04-02科技

越是混亂的時代,人們就越急於找到救世主,可人類不知道,他們自己才是這個世界的救世主。

追蹤Ai的進展從二月到四月,就發生了一些顯著的變化:

能源對AI的束縛逐漸開始體現出來,而這一切,本來並不難預判。

在今年初的世界經濟論壇上,ChatGPT建立者OpenAI的行政總裁山姆·阿爾特曼就曾坦言:「我們確實需要比我們之前想象的更多的能源…我們仍然沒有意識到這項技術(人工智能)的能源需求。」

近日,特斯拉CEO馬斯克也曾預測,為了滿足人工智能和電動汽車的需求,未來幾年將出現電力短缺:

「人工智能計算的限制是非常可預測的…一年前,短缺的是芯片,神經網絡芯片。那麽,很容易預測,下一個短缺將是電力基礎設施(如變壓器)。你得給這些東西提供能量。」

在去年9月,波士頓咨詢集團曾釋出分析報告報告稱,到2030年底,僅美國數據中心的用電量預計就將是2022年的三倍。這一增幅主要由AI模型訓練和服務更高頻的AI查詢兩項關鍵需求因素驅動。

當美國繼續要第四次工業革命給當下的美元霸權續命的時候,他們會摘下枝頭最好看的果實去做路演,給全世界一種Ai時代已經到來的幻象。

然後吸引所有的資本去美國。

但是,美好的願望可以,但這是真實的樣子嗎?

之前,拜登政府希望在任內大力推廣清潔能源。

2021年12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了一項關於清潔能源和減少碳排放的行政命令。這一行政命令主要針對聯邦政府,其目標要求比面對全國範圍的要求更加嚴格,表明拜登希望聯邦政府以身作則,推動美國在清潔能源和減少碳排方面的行程。要求到2030年底前,在政府內部實作100%無碳電力的目標,這比2035年在全國範圍內實作100%無碳電力的目標提前了5年。它進一步要求政府確保至少一半的能源由當地生產來滿足需求。

四年過去了,到底執行得如何呢?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周三(7日)在一份新報告中預計,未來10年美國預算赤字將增長約1萬億美元。報告稱,增長的部份原因來自拜登政府的綠色能源轉型計劃,相關經濟政策目標引發了意外的高成本。

不僅很多專案名存實亡,而且遭到了共和黨的積累反對,如今,又要回過頭埋冤中國。

耶倫在這座光伏電池工廠講話時說,她對中國新能源行業「過剩產能外溢至全球感到擔憂」。按照她的說法,這些「過剩產能打亂全球價格,損害美國企業和工人」。

在AI大量需求能源的情況下,只怕是這些都將成為泡影。

如果能源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制約人工智能的重要掣肘,那麽,資本的盛宴就有可能成為一場擊鼓傳花。

作為過去兩年投資市場熱度最高的主題,數以千億的資金正透過各種方式湧入上市AI概念股,以及如春筍一樣冒頭的各類AI初創公司。

與此同時,上周剛剛因為「對AI產業貢獻」獲封爵士稱號的谷歌Deepmind聯合創始人迪米斯·哈薩比斯公開警告稱,大量資金湧入導致了一些類似「幣圈」的炒作,這種情況也掩蓋了這項驚人科學進展的光芒。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哈薩比斯表示,這種大量資金湧入AI行業的情況,帶來了一系列炒作和可能出現的欺詐行為,就像此前的加密貨幣或其他炒作一樣。

他說到:「其中有一些(炒作和欺詐)已經波及人工智能領域,我認為這有點不幸,(因為這)掩蓋了這項非常了不起的科學研究。在某種程度上,人工智能的宣傳還不夠,但在某些方面又過於誇大其詞,我們在談論的許多事情根本就不是真的。」

  1. 從AI到AGI,談真正的革命時機遠未成熟

  2. AI領域的理念,已經開始發生變化。

這段時間,國內的一些研究者也從各個方面提出了中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建議。

我的師兄,蔡恒進教授發表了一篇文章【用數碼技術賦能品牌強國戰略】,看了比較有啟發。

他提出了幾個觀點:

中國能否積極主動適應和引領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已經成為事關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

目前,傳統制造業已經開始因遭受人工智能的猛烈沖擊而被動重構。同時,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現象凸顯、西方世界對我敵意加劇等不良因素開始疊加,使得國內制造業出現了轉移外流現象。在此形勢下,中國要透過數碼技術手段建立品牌,將仍然存在的中國制造業優勢盡快轉換成金融優勢,以相對具有強使用者黏性的品牌優勢穩客製造業優勢,從而獲得長期穩定的價值輸出和現金流。

我們在確定未來發展向數碼空間拓展的前提下,結合中華文明的強大影響力,便能夠給不確定的世界註入歷史帶來的確定性,從而使得中國能夠把握數碼經濟時代的主動權,催生數碼經濟的優質價值增長。為此,建議采取一系列措施。

第一,將資源更多地傳遞到生產端,將重心放在技術創新和質素保障上面,而不是投入過多資源在渠道流量上。企業可透過元宇宙和人工智能生成技術,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再借助Web 3.0的強互動功能,讓更多人參與到品牌的建立、設計、發展、生產、推廣等環節中,快速建立起知名品牌。利用區塊鏈技術對整個過程進行存證,有助於記錄和評估各參與者的貢獻度,為後續的利益分配提供依據。這樣,就能將主要社會資源集中投入在生產端,促使產品價格和質素保持相對穩定,為每一個社會成員提供更強的安全感,為社會發展增加確定性。

第二,基於人工智能、元宇宙、區塊鏈等數碼技術,依托中國的制造業優勢,打造一批高質素的數碼品牌。以大國制造品牌為抓手,以部份地區為起點,透過區塊鏈的通證技術建構數碼品牌,以點帶線,以線帶面,幫助品牌企業解決產品銷售、融資需求、產品釋出、品牌提升、數碼化轉型等難題,逐步在全國範圍內最佳化及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績效,實作品牌權益流通、賦能制造和賦能實體經濟,也便於在未來分布式生產過程中進行統一標準的監管,保質提效。這樣,就可以讓中國制造業供應鏈價值快速提升乃至倍增,相應錨定品牌的金融價值也得以大幅提升,達到賦能品牌強國戰略並實作高質素和高水平發展的目標。

第三,推動中國品牌走向世界,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一帶一路」倡議等不斷推進,不僅將中國的產品推向世界,而且提供了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機會。目前,中國的制造業優勢已經滲透到世界各地市場,具備加快推進人民幣數碼化與國際化的時機。透過數碼技術,以數碼人民幣為錨定,以高品質品牌為價值載體,人民幣國際化行程將得以加快,影響範圍得以拓寬,也能將中國制造業轉換成的金融優勢形成閉環,形成可持續的健康生態,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積極向前發展貢獻力量。

國家現在對於研究人工智能進行廣泛而深刻的征求意見,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們不再沈迷於西方那種all in 大模型,而是結合中國的特點,充分考慮到優勢和劣勢,來發展適合中國的人工智能。

周鴻祎提出,中國在解決人工智能消耗能源方面有天然的優勢,我們甘肅有大量的閑余荒地可以做光伏、風力,以後可以東邊的模型交給西邊「餵養」,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思路。

人工智能是人類最具變革的發明之一,也必將深刻的改變人類社會,但是我們腦子裏始終要有個弦:

西方科學家最開始研究這個東西,目的並不是造福人類的,甚至可能只是單純追逐科學進展和資本盈利,根本不考慮倫理和約束。

所以,千萬別指望人工智能會讓人類更幸福,這個想象完全就是不存在的。

我們中國要搞的那個東西,跟金融一樣,是要造福人類的,因此從技術路線上講,現在就已經出現了分野。

個人研究看,人工智能真正要在全球實作大發展,可能還需要五到十年,並非明後年。

我們教育體系亟待改革,既需要創新性的人才,也需要大量搞基礎性研究坐冷板凳的人才。

還有,國外人工智能領域很大比例都是華人,他們有沒有可能回來?怎麽創造好的具有吸重力的科研條件讓他們回來?

下一步,最重要的是推動人工智能在可控核聚變上的發展,只有解決這個問題,才能一勞永逸解決能源極差問題。

戒驕戒躁、穩紮穩打,我們要做出自己的東西來。

滿就是快,快就是慢,急不得等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