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科技倫理治理站在愛麗絲的岔路口:當套用跑得飛快,更要慢下來思考

2024-10-19科技
人工智能(AI)正在引領一場科技革命,新近揭曉的2024年諾貝爾獎就有兩項授予了AI研究者。然而,當AI如潮水般湧入人類社會時,首位圖靈獎、諾貝爾物理學獎雙料得主謝菲·辛頓不斷提醒人們要「小心AI」。
應該想辦法讓AI負起責任,還是對其危害進行預防,怎樣使其更安全地融入人類社會?日前在滬舉行的「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技倫理研討會」上,來自全球多個國家的科學倫理專家提出,隨著人工智能對社會生活的滲透,對於AI的治理應從過去簡單的預防性思維轉向全生命周期的治理。
AI時代警惕「資訊流行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包括禽流感、新冠等流行病在內,本世紀人類共經歷過8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隨著AI時代的到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提醒,一種「資訊流行病」正在悄然出現。
AI會有幻覺、會撒謊,當它的套用越加廣泛、深入,它所帶來的資訊「汙染」危害就會越大。高福提到了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之後,網上流行的一個段子:有人從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上下載了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約翰·霍普菲爾德和謝菲·辛頓的照片發給ChatGPT,要它指出圖片存在什麽問題。得到的回答是:物理學獎不太可能頒給霍普菲爾德和辛頓,認為這「可能是某種誤傳或藝術性的表達」。
「很顯然,當人們輕信AI,就容易被其誤導。」高福曾讓學生檢查5篇論文,發現其中有4篇來自「AI制造」——如果不加控制,這將在未來給社會帶來混亂。他認為,未來防控病毒大流行,更要同步防控「資訊病毒」。
人類與AI哪個更聰明?人類能否管束住AI?高福認為,人類需要用智慧與道德,構建起有效的治理體系。
基於過往經驗,能否阻止未來風險
「AI會替代醫生嗎?」這是一個很多人關心的問題。謝菲·辛頓曾在10年前就曾認為可以停止培養放射科醫生。「但現在看來,這顯然是錯的。」英國愛丁堡大學科學技術與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羅賓·威廉士說,現狀是醫生與AI在讀片中各展所長,使疾病的影像診斷更加有效。
如今,AI已經在不少醫療領域嶄露頭角。過去,在探討AI的醫學倫理時,經常使用的是預防性思路,即把一切可能的危害消除在起始萌芽中。但羅賓提出了一點疑問:人們在作出「有害」或「無害」的判斷時,往往基於過往經驗和模型,這究竟能否阻止未來的風險?他認為,還是要在實踐中摸索AI與現有勞動流程的融合之道,比如癌癥篩查如何設定AI模型靈敏度才能避免假陽性、面臨醫生短缺危機可否用大模型提升醫療效率,以及如何確保不負責任的演算法被及時排除。
「大家都想完全控制新工具,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羅賓認為,未來AI醫學倫理的探討應貫穿於技術發展和套用的全生命周期,一方面可讓患者用上更新更優的模型,一方面也可隨時調整倫理規範。
愛麗絲的岔路口,要給核心問題留時間
「當大家都在探討周邊套用的倫理問題時,一些倫理的核心問題反而未曾被思考清晰。」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生物倫理與哲學弗朗索瓦絲·貝利斯教授提到,當套用「跑得飛快」之時,更要給核心問題留出探討的時間和空間。
比AI倫理更困擾人類的是關於人類前進演化的問題。曾經,能否對人類生殖細胞進行基因編輯引發過激烈的倫理爭論,目前絕大多數國家都選擇對此按「暫停鍵」。可是,審慎選擇路徑嘗試的聲音也在不斷冒頭,甚至隨著生命科技發展,類似意圖控制人類演化行程、創造一個全新的人類基因等更激進的想法也在出現。
在弗朗索瓦絲看來,其實更關鍵核心的倫理問題應是:我們是想要活得更好,還是要創造「更好的人」,「更好」又該如何定義?她覺得,面對這一問題,人類更像【愛麗絲漫遊仙境】中走到十字路口的小女孩,「慢下來,想清楚」比茫然走下去更重要。
作者:許琦敏
文:許琦敏圖:pixabay編輯:許琦敏責任編輯:任荃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