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AI變革時代:95.8%的人都沒有做好準備

2024-02-18科技

「技術影響會遲於技術發明,我們不僅僅要擔心人工智能會不會改變自己,更要擔心人工智能會不會改變我們的周圍。」

文 / 巴九靈

自兩天前OpenAI突然釋出首款文生影片模型「Sora」以來,對個體而言,後勁依然很大。

一來是

OpenAI直至昨日還在不斷更新

「Sora」的作品,人們一邊驚嘆,一邊把不安傳遞到四處;二來,今天是春節假期後的第一個工作日,一想到人工智能在「趁著」部份人類放假突飛猛進,職場人或多或少都會問自己一個問題——「自己這份工作還能幹多久?」

昨天的文章【AI能拍電影了,這14個月來大模型發生了什麽】裏,我們還做了個小投票,想了解下讀者們使用AI工具的頻次,結果顯示:認為自己「不怎麽會用」「還在學習中」「不確定是否使用過」「感覺自己完全沒使用過」的讀者占比接近85%。

這基本與我們在【2023年新中產白皮書】中調研的結果相吻合。

自2023年起,盡管「AI沖擊」一波又一波來襲,但對新中產而言,真正準備好的僅僅只是少數。

僅4.2%的新中產覺得有危機感

在【2023新中產大調研】中,認為已經「造成嚴重沖擊,面臨被裁員等情況」的新中產,僅占總量的0.3%,與此同時,認為「新技術已經造成沖擊,導致工作模式/業務方向產生變化」的新中產,也僅為3.9%。

與之相對的,更多的新中產只是預見到了沖擊,這部份占比高達61.1%,而比較自信,認為自己將在這場AI沖擊中完整幸存下來的新中產占比也高達19.6%,剩下的是認為自己被沖擊但暫時未受影響的新中產,占比為15.1%。

為什麽2023年的新中產那麽「淡定」呢?這或許和新中產所處的職業圈層有關。

根據調研,我們的新中產大多集中在金融、制造業、IT軟件和互聯網和房地產等行業, 其中,2023年45.5%的新中產擔任著小團隊領導、中層管理者和高層管理者等管理角色,其中以中層管理者最多,占比為21.7%。

依照普遍的經驗,人類失去工作是因為這份工作由AI來幹更省時省力,在工業流水線上,這樣的情況已時有發生。

吳老師多次在標桿工廠的參訪中提到「施釉工的消失」。

在陶瓷工廠,這是一份極有技術含量的工種,一件產品的優質,上釉是底子功夫,因此,從事者被尊稱為施釉師傅,而如今,施釉這個工種徹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施釉機器人,它的噴釉效率是人工的三倍,均勻度為100%,而且能把釉施到人工很難觸達的扭曲面。當然,它還不會得塵肺,可以每天工作24小時。

然而,對於處在管理崗或者專業技術崗的新中產而言,這種取代似乎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的理論,遠未達到工廠裏那樣—— 大部份新中產尚未意識到這輪沖擊在未來的殺傷力。

對2023年的新中產而言,「新技術沖擊」這一命題依然是「遠處的哭聲」,他們現在心中更焦慮的問題恐怕還是「老的那幾樣」,比如「35歲危機」「大裁員」。

「35歲焦慮」新中產也不能免俗

我們的調查數據顯示, 87.3%的新中產存在年齡焦慮, 僅12.7%的人表示完全不在乎年齡可能帶來的職場問題。

在市場行情、技術發展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曾經在職場上經常被提起的話題——年齡焦慮,在此時此刻變得更為尖銳。

35歲危機本質上是一個相對極端的職場現象,在智聯招聘的數據裏,除了00後之外,從70後到95後,每一個階段的晉升比例都在20%上下徘徊,但更多的人的共識依然是,到了年齡後沒法再往上爬,新中產也不能免俗。

新中產年齡焦慮的背後,實質是對「大裁員」的應激反應。

裁員,是公司斷尾求生的「廣進計劃」,也是籠罩在職場人頭上的一號危機。

2023年,裁員危機發生在各個行業。調查數據顯示,2023年有43.3%新中產所在的公司有裁員情況,且裁員涉及的行業較廣,房地產/建築行業、餐飲/消費行業和IT軟件和互聯網行業都是裁員「重災區」。

行業「降本增效」是經濟處於修復期時的主要表征。

2023年4月底,世界經濟論壇釋出的【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提到, 未來五年新增的工作崗位數量將達到6900萬個,與此同時消失的工作機會將達到8300萬個,相比之下崗位絕對數量下降了1400萬個,相當於目前工作崗位總量的2%。

不管是為了應對年齡焦慮,還是AI各種不同姿勢的沖擊,新中產多多少少也心中有數,2023年,他們的心態發生了重要的轉變,從過去的向上攀爬轉而向下紮深技能——有一技傍身好過高處不勝寒,有一條後路好過只盯著一個飯碗。

具體而言,在我們的調查中,2023年新中產面對職業困境的解決辦法中,43.8%的新中產選擇了提升個人能力,21.3%的新中產把事業的邊界延展到了工位之外透過做點副業來破局。

還有新中產看中了一些較為復雜但不易被AI替代的藍領技能,家 政服務成為新中產最看好的藍領技能,其次是安裝維修和寵物相關。

這對大部份從事腦力工作的新中產而言,或也是一次值得嘗試的跨界實驗。

AI沖擊其實有多種形式

更值得警惕的是,到了2024年,一些新的情況將會出現,除了出現如「Sora」般令人不安的工具外, 更多的工作會在一場事關「優先級」的考驗中敗下陣來。

這是自大洋彼岸傳來的寒氣。

追蹤科技行業裁員情況的網站Layoffs.fyi的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截至1月26日,已經有谷歌、微軟、亞馬遜、eBay、Unity等數十家美國科技公司宣布裁員,其中知道具體裁員人數的企業,裁員總人數超過1萬,還有20多家公司的裁員,尚不知道具體裁員人數。

2023年是美國公司尤其是矽谷科技公司的裁員大年,共計數百家公司啟動裁員,共有17萬人離開了工作崗位。

我們曾在2023年年初做過分析,彼時科技企業紮堆裁員,主要基於三個原因:

第一,美聯儲暴力加息導致對科技企業的貸款利率大幅提高,現金流收緊,也造成了資金從科技股的出逃。

第二,大規模裁員是科技企業糾正在疫情期間的趨勢誤判,減少了對線上業務發展過於樂觀導致的人員過剩。

第三,是企業在管理上更偏向於效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降本增效。

但2024年的這波裁員,帶來了第四個原因—— 為AI投資省出錢來。

實錘了這一觀點的是谷歌。

據CNBC報道,谷歌行政總裁桑達爾·皮查伊在本月表示,隨著公司繼續將投資轉向人工智能等領域,今年將有更多裁員。

一些分析師認為,當科技公司把AI作為戰略優先事項時,從資金投入到人員招聘都將往AI傾斜。

對白領們而言,盡管AI確實還沒跑過來搶過手裏的滑鼠和電腦,卻在原本就不明朗的職場前景上設定了更多更強的障礙。自Sora出現後,情況只會繼續惡化。

技術影響往往會遲於技術發明,但對更多人而言,要擔心不僅僅是人工智能會不會改變自己,更要擔心人工智能會不會改變我們的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