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世界 > 科技

月薪3萬+的精英們,為何「迷上」刷朋友圈?

2024-10-22科技

世界的交流方式,正在被年輕人不斷的重新定義。

前段時間,有個非常火爆的熱搜,「寺廟禪修,適合年輕人的短期gap」。

今年7月,杭州靈隱寺釋出文章,招募「叢林生活體驗活動」:為期七天,全程免費, 報名者要求身體健康、尊重佛法、保證不缺席,還有很重要的一條——上繳手機。

結果只用了一天,靈隱寺便再度發文稱,報名人數已滿。

到底能不能得到禪修的奧義並不重要,光遠離手機這一條已經足夠讓人覺得釋放壓力。

如果說禪修只是一時的釋放,另外一組來自中國青年報的調研數據提到,甚至有63.9%的受訪者朋友圈設定了三天可見,有網友調侃朋友圈裏很可能沒有朋友。

大家真的開始恐懼社交、甚至「拋棄朋友圈」了嗎?

硬幣的反面是,前段時間因為app支付抽成的問題,微博曾發起了一項「微信VS蘋果二選一的投票」,有超過10萬人參加了一項投票: 其中84%的人表示,如果蘋果手機和微信只能二選一,那自己會選擇微信。

最近,正好也看到增長黑盒growthbox調研了2000名微信使用者釋出了一則【朋友圈使用者研究報告】,我發現其中有一些相當顛覆且反常識的數據。

也許,一直被誤解的微信朋友圈,很可能是品牌寶貴的增量,更是釜底抽薪的新戰場。

逃離朋友圈,其實是個偽命題

「人是萬物的尺度」,這是普羅塔哥拉最著名的哲學觀點。

在城市化和工業化之下,中國社會結構出現了明顯變化,無論是求學,還是就業,離開故鄉進入大城市打拼,成為大多數人共同的生活軌跡。

【人民論壇】今年就專門提到, 中國已然從「熟人社會」轉變為「陌生人社會」。

而這個過程中,社交需求呈現出最明顯的變化,並不是不愛社交,而是人傾向於構建社交關系「舒適圈」——比如朋友圈中的「點贊」之交,到生活中的「搭子」交友。

而報告中的數據也證實了這一趨勢,超過70%的受眾過去三年發朋友圈的頻率是保持不變甚至增加的,其中頻率增加的人比頻率減少的使用者還多了2.2%,而刷朋友圈中這一數據達到25.1%。

舉個非常有意思的例子,我周圍很多明明內向的i人群體,卻非常願意在朋友圈給別人點贊、甚至表達自我。

原因很簡單,朋友圈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透過篩選熟人的關系而構建起來的「公共空間」,既具備一定的私密性,又有著開放性。

張小龍將朋友圈比喻成一個基於自己熟人關系網絡的「廣場」,廣場中大家基於一定的關聯聚在一起。數據也恰恰說明這一點,70%的微信使用者好友數已經超過了200人,這其實已經高於「鄧巴數」的150人 - 「社交廣場」的價值更加明顯了。

回顧今年的眾多熱點,朋友圈依然是很多人表達自我的重要場所。

今年鄭欽文拿下奧運網球冠軍、國足0:7輸給日本、【黑神話悟空】上線、以及最近股市的跌宕起伏......這些大事件,朋友圈幾乎毫無疑問是所有人表達自我的第一陣地。

如果時間再往前一點,你應該還記得今年有個男人不講一點道理地擠進了大多數人的朋友圈裏:

聞會軍一個駕校教練,70後的長相,00後的心態,這種反差讓聞會軍迅速在朋友圈刷屏,而借助朋友圈傳播的強大勢能,當天就登上了熱搜。

所以,從使用者主觀感受來說, 朋友圈這座「廣場」的信任感和親近感顯著高於常規的社交媒體渠道。

不發朋友圈更多是內在原因,比如註重私密、工作繁忙,失去了個人分享的意願。

朋友圈,

憑什麽能實作商業價值「正無窮」?

其實,如果經常刷朋友圈,從行銷角度還會發現一個重要訊號。

過去在春節期間,能看到許多品牌在朋友圈投放廣告,發放紅包封面; 而現在朋友圈廣告無論是行業領域還是形式,「整活能力」越來越強。

倪妮在你的朋友圈中,鏡頭翻轉間完成了自拍、大片拍攝等多個場景任務,把華為Pura 70鏡頭賣點融入進去;靳東在朋友圈給你講笑話,冬至溫馨畫面上飄著小雪花,特侖蘇悄悄植入...

還有朱一龍邀請你一起試駕;科顏氏帶著你一起在朋友圈放煙花..

在廣告日益追求轉化效果的當下,還有那麽多品牌願意為朋友圈行銷買單,確實是「意料之外」。

但仔細分析後我們會發現,品牌主們不是傻子, 把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刃上是企業的普遍訴求,真金白金的投入下一定有「情理之中」的深刻原因。

所有品牌公認的痛苦是:「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有一半浪費了,但遺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費了。」

數碼更為直觀,2018-2020年電商平台的行銷廣告收入逐年攀升,三大電商平台的行銷廣告收入增速表現多數都高於GMV增速,對電商渠道品牌方的影響,就體現為品牌需要更多的廣告投入,才能維持銷售額的增長。

表面上看似和商業交易「不太沾邊」的朋友圈,卻恰恰解決了品牌過去兩大痛苦:

第一,是建立信任感的痛苦。

短影片、直播電商興起後,似乎一切都變成以轉化為目的。而回旋鏢來的很快,當這些短暫的「止痛藥」逐漸失去效果,很多品牌們發現自己活在頭部主播、流量的裹挾之下。

而在朋友圈的場景中,這種陌生感被大大稀釋了:81%的消費者對於朋友圈廣告持有信任態度,且持有「非常信任」的比例高達36%。

朋友圈不只是簡單的商業流量提供者,跟其他內容平台相比,朋友圈本身也是消費決策場。

當使用者在不同品牌間糾結時,這種充滿信任的社區氛圍中,信任感的建立就更加自然:報告發現,消費者看到有共同興趣的熟人與廣告互動後,自己產生興趣的比例最大。「興趣搭子」,也成為了朋友圈廣告最重要的背書來源。

這裏沒有「321上連結」、更沒有「不買你就後悔」,更多的是一種尋找共同生活方式的興趣搭子之間的交流、分享和對話。

數據也顯示:73%的使用者會因為熟人圈層對朋友圈廣告的互動激發興趣。

第二,是有效傳播的痛苦。

刷屏行銷是品牌和企業常用的手段之一,但刷屏並非沒有邊界。

拿過去幾年爆火的梯媒廣告來說, 為了直奔傳播出圈、重復洗腦的效果,甚至有意識的「以犧牲觀看體驗」為代價。

而在報告中,朋友圈廣告的體驗感明顯不同:54%的消費者認為朋友圈廣告的打擾程度低,高於其它所有平台,其中「完全無打擾感」占比高達24%。

雖然沒有強制魔性洗腦,但效果並沒有打折扣。根據報告數據顯示:9成以上消費者在有看過朋友圈廣告後,會對於一個陌生品牌的印象加深,其中近3成會顯著增加。

甚至朋友圈的吸重力或許超過了電梯廣告。在該場景下,消費者僅有49%會觀看空間內的廣告,而近7成選擇去刷朋友圈,甚至大於刷其它社媒、玩遊戲、聽音樂等替代活動。

在微信生態的社交場景之下,一家品牌可以利用公眾號、朋友圈廣告、影片號多角度分階段傳播。

品牌可以透過朋友圈廣告精準覆蓋公域受眾,引發廣泛傳播——在社交場景內占據各個觸點形成資訊重合;同時,再透過公眾號進行預熱及私域沈澱,並且利用影片號點贊可見的方式進行社交裂變及轉化。

而且社交媒體的流量大多帶有傳播者的背書,熟人之間的轉發、點贊、互動都會內建加權,同時,朋友圈特有的創意和互動又能吸引使用者註意力,再次放大影響力。

這樣一來,廣告就從過去的 單向輸出變成了雙向奔赴

為什麽朋友圈是唯一的中心化媒介?

最後,有了流量就有成交了嗎,未必。

使用者看到你,和使用者願意為你花錢,是兩碼事。

回顧前幾年,很多品牌的的打法都趨於一致: 脈沖式行銷,燒錢砸一波流量和廣告,大力鋪滿各種渠道,在消費者面前反復曝光。

但現在,這套打法似乎有了失靈的征兆。精耕細作的時代到了,哪怕是財大氣粗的奢侈品、汽車企業也無法支撐粗放式的投放,因為那根本無法解決認知層面的共鳴。

而這一點,恰恰是朋友圈被外界所忽略的兩個關鍵:

一是朋友圈的影響力,是對整個品牌「江湖地位」的提升。

這次報告還有個數據非常強悍,月收入在30000以上的人群微信朋友圈功能滲透率最高,有85%的消費者表示自己會每天使用微信朋友圈功能,並且這部份人群刷朋友圈的時長增加比例也最高。

而對比常見的KOL帶貨和產品種草,朋友圈普遍出現的品宣型廣告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多的「高端感」。讓別人看見自己是高端產品的受眾,本身就是種尋求社交認同的表現,這在朋友熟人的環境中會進一步被放大。

同時對比其它平台,高收入人群對於微信朋友圈的信任感最高。

數據顯示,對於奢侈品和汽車感興趣的消費者來說,在過去一年增加了更多刷朋友圈的時長。

在很多新車上市時,朋友圈廣告就結合汽車入場動畫效果,讓刷到的使用者產生一種「線上展台」驚艷視覺體驗,會發自內心的湧現出一種想要點贊的感情。

更精準的人群,才能促進品牌真實的生意增長。

二是在存量博弈時期,微信朋友圈對很多品牌來說,既是寶貴的增量,更是釜底抽薪的新戰場。

朋友圈並不是只適合超高端產品和頂級大牌,對於中腰部品牌甚至白牌也很友好。

正是因為社交是具備圈層內容的,所以每個人眼中看到的這座「廣場」是不同的,換句話說,朋友圈廣告對於品牌規模來說是上下相容,只會精準的推薦給更合適的使用者。

品牌在朋友圈投放廣告就能看清趨勢,看懂需求,這才是幫助他們更大爆發的直接手段——

這就形成了一個從產品到行銷,從行銷到人,再回歸產品的更大閉環,在行銷之外更好的幫助品牌發現使用者需求,再創造出更好的創意。

聰明的品牌,得在正確的時機,用最合適的方法,把錢投到正確的陣地。

行銷的形式在變,但內核訴求不變;體驗在變,但人與人、人與品牌產生的最真實的感受不會變。

未來,誰率先讀懂了使用者,誰就能離他們更進一步。

本文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